余英時先生,原籍安徽,1950入學香港新亞書院,導師為錢穆,後再赴美國哈佛大雄深造,師從楊聯陞。1962年獲博士學位,先後於密西根大學、哈學大學、耶魯大學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退休。教學生涯中,曾短暫留港擔任新亞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副院長。在六十年的研究與教學生涯中,作育英才無數,著作等身,總數五十九部專著,論文高達四百餘篇。
余先生以深厚的學術素養與史學的開創性研究,在四十四歲就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在 二○○六年獲選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並當選為美國哲學會的會士,二○一四年獲得唐獎漢學獎。
余先生於一九六七年出版首部英文專書《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後有感於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東方學界讀者有限,改以中文撰述主要學術媒介。
余先生第一部在台灣以中文刊行的《歷史與思想》準確的呈現治學傾向,如在中國文、史、哲間的交互關聯,以及中西與思想的異同。本書中的論文,有部分則發展成為專書,如《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和《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等,後續出版專著如,《士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等書,均為學界所重。余先生在廿一世紀後,相關著作陸續進入中國大陸,更使其影響力遍及中文學界。
余先生的貢獻與學術特色在於深入研究中國文化、思想、政治史,通貫古今,上起三代,下至當代各時期,為中文學界所罕見。特別在「士」的轉型與中國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內在超越」等觀點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其次,余先生的近現代中國歷史、思想與文化領域的著作,對近代重要知識分子學術地位及治學理念的闡發,成績有目共睹。
余先生亦關注文化及政治問題,嘗多方聲援兩岸的民主運動。然余先生雖然觀察與評論政治,卻不實際參與,出發點乃是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
就如芝加哥大學的余國藩的盛讚:「余英時教授就是他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一點。」
資料引用改寫自《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引言與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