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際冷憤怒,明白如何化解情緒的「被動式攻擊」!

你總是:
表面上笑著說沒事,其實心裡很有事嗎?
把拒人於千里之外當成報復的方式?
在討論重要事項時,以「都可以」、「無所謂」、「隨便你」作為回應?
喜歡扮白臉當好人,很少說「不」(或總是說「好」)?

不要再逼自己把情緒吞進去了,先來搞清楚什麼是「被動式攻擊」,以上皆是!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事物中!你不需要把力氣浪費在消極抵抗中
認識人際冷憤怒,明白如何化解情緒的「被動式攻擊」

什麼是「被動式攻擊」的行為?
從生悶氣、不理不睬、冷戰、消極不配合、擺爛,到開玩笑似的調侃、指桑罵槐、意有所指的諷刺等等,不一而足。

為什麼會有「被動式攻擊」出現?
這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害怕爆發衝突時,就會以這種表面和氣卻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訴求與「隱藏的憤怒」。

「被動式攻擊」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害怕爆發衝突時,就會以這種表面和氣卻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訴求與「隱藏的憤怒」。
臨床研究「憤怒管理」超過二十年的安卓雅醫師,在書裡,將「被動式攻擊」清楚的定義,並指出「被動式攻擊」的種種特徵,最終提出八個自我轉化的金鑰,帶領讀者一步步將「被動式攻擊」轉為有效的溝通,幫助我們突破關係的僵局。

書裡八個金鑰、23個練習,化虛假為真實,讓妳練習精準表達不滿與憤怒!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被動式攻擊是一種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當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結果(例如造成雙方的衝突或決裂),這種應對機制就啟動了。無怪乎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源自幼年時期,兒時的我們多少都對控制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

我們依賴父母或監護人供應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法律規定我們要上學。在學校,我們每天的生活多少都受到課表的支配。理想上,孩子覺得父母或監護人能滿足他們身心雙方面的需求。成長過程中,他們生活安定,受到照顧與保護,對家庭有歸屬感。他們學會信任,並懂得情感交流。在家庭與學校之間,他們培養自身的技能及隨之而來的自信。經由受到照顧,他們也學會照顧他們在乎的人。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這麼美妙,甚至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長大的。有些家庭裡的人際關係可能直接導致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有些家庭則間接鼓勵了這種行為。

被動式攻擊是怎麼開始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
強勢+弱勢=被動式攻擊


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很強勢、另一方很弱勢,孩子幾乎難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的傾向。父母當中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的方式對付強勢的一方,不知不覺間就為孩子樹立了絕佳的榜樣。被動式攻擊的媽媽背著爸爸買零食給孩子,然後交代孩子說:「我們不要告訴你爸。」孩子從中學到不能直接和強勢或易怒的人硬碰硬,但可以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對他們說謊或保密。

弱者幾乎難免會對強者心生憤怒和敵意,而弱勢父母不誠實的溝通、甚或蓄意破壞的舉動,孩子也可能參與其中。終其一生,在面對威權人物時,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對強勢父母的憤怒或報復渴望,可能一直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應對方式。

早年接觸的其他人也可能為被動式攻擊行為提供角色模範,例如比較年長的哥哥姊姊和親戚朋友。隱藏負面感受的社會文化也是被動式攻擊的成因。

...繼續閱讀

同場加映-正視情緒帶來的潛藏的人生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