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再讀一本專注力的書?因為這有可能是最後一本。分心,是想要逃離正在做的事。鎖定觸發行為的動機,拔除分心源頭、打造高績效空間,用10%時間的專注,換取90%時間的悠哉。
肉食者要變成素食者,很難,但一旦把自己定位成「素食主義者」,不吃肉就變成理所當然,也像回教徒不吃豬肉一樣自然,這就是身分協定的威力。書中共有3種協定來鞏固我們珍貴的專注力。阻斷外在誘因(例如關閉手機通知)只能治標,我們很快便會開始尋找其他的分心替代選項。唯有從內在誘因著手,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作者提供了10分鐘原則、重新定義任務等方法,幫助我們有效排解分心的衝動。
做為一位火箭科學家,意味著透過一副截然不同的濾鏡看待事情。送兩臺探測車登陸火星、將無人探測船送上土星的火箭科學家,告訴你不需要搞懂高等數學,只要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在地球翻轉人生!
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對他們而言,不幸與意外是可以解開的謎團,而非不可跨越的路障。他們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他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的成果,而是長期的突破;他們知道世上沒有什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預設的一切都可以被更改,而新的道路會在其中成型。
在眾人喧嘩,爭相表現的職場上,你是否曾獨自冷眼旁觀?你是否擔心孩子太害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在課堂上,你是否更喜愛獨自思考,勝於舉手發言?本書是第一本首度針對內向與外向性格所做的全新探索。
1/3以上的人是內向者,他們屬於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族群。在這個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下,內向者喜歡傾聽,少說話,喜歡閱讀,不喜歡參加派對,經常有創新的好點子,但不願自吹自擂,他們怯於推銷自己,喜歡獨立作業,不習慣跟著一群人腦力激盪,作者逐一舉證,從古至今許多安靜的人,因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因此發揮出無比巨大的力量,改變了整個世界,日子要過得好,秘訣就是要把自己放在正確的舞台上。
即使在不適合我們天性的外向世界裡,我們也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在人群中找到立足點
如果「暴力」指的是會造成傷害的行為,生活中有許多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其實是暴力性的,例如:用好壞、是非、對錯作為判斷標準、倚強凌弱、根據怒氣偏見反應、指責、歧視、批評謾罵、侮辱、貶損、比較、分析和為人貼標籤等等。這些思考和溝通模式,導致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使人與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愈加疏離、冷漠,人際衝突也就在所難免。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言語和肢體暴力之苦,使他思索:「究竟是什麼,使人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最後,他發現了「非暴力溝通」,依此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心意相通、和諧共處。
兩個拳頭併在一起的大小,就是你的大腦體積,重量大約與一盒牛奶相當。想像一下,這件小東西包含了你曾經感受和體驗過的一切、你所有的人格特質、你所學到的全部知識和經驗、你所有的記憶—從三歲時的首次暑假模糊印象、你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經歷的一切,再到現在,成年的你正在閱讀這些文字。
韓森醫師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告訴讀者能夠對大腦產生巨大影響的機制,並提供臨床的實際案例和實做的「處方箋」,讓我們簡簡單單就能快樂地進行生命升級!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你是否有以下情形:總是覺得「好忙」、「沒空」、不論工作或在家,經常不由自主地查看手機訊息、週末都過得渾渾噩噩,並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明明做了很多事,卻常覺得一事無成,內心空虛。這些狀況都是因為什麼都想做,排了各種行程,結果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但真正的高效人士不是做的事情比你多,而是內心在意的事情會優先去做,忙得有意義的祕訣,第一步是要先了解自己的時間花在哪。
專家為什麼會誤判局勢,導致恐怖人禍?狂人級政治人物為何開口就闖禍?假新聞疲勞轟炸,我們還有能力判別真假?聰明人縱有過人智商,但他們眼裡往往只有自己,卻又看不懂自己;他們在生活上、工作上做不到行事圓融,決策果斷,甚至常得罪別人,闖下大禍。這時候聰明還管用嗎?
聰明不被聰明誤!智商絕非問題,有沒有智慧而已本書要為您一一解答:聰明人(我們)的思考脈絡哪裡出錯了?以他人的慘痛教訓為警惕,檢討別人,也審視自己。
框架,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窗口,舉凡看待事件的觀點、提問的方式、內心抱持的評價標準與刻板印象……等等,都屬於框架的範疇。換言之,框架就是認知的極限──我們總以為自己非常客觀,殊不知,框架打從一開始就排除了特定的細節或選項,扭曲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我們深信「大家都會跟我做一樣的選擇」,常常忘了「世界上跟我想法不同的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我能夠輕易看透他人,可是其他人都不了解我。」
有些事儘管牴觸我們的直覺認知,儘管顯得絕無可能,卻仍然真確。這本書在談世界真正的樣子
本書內容實用有效,是想避免拖延的人當下就該閱讀的好書。千萬別拖到改天才讀!拖延,就像是個不離不棄的麻煩精,但如果你不曉得自己為什麼會拖延,世上任何的實用方法都幫不了你。讓頂尖心理學專家幫助你,克服拖延的痼疾!
趕快檢查一下,你是否有以下的「拖延心理」: 我每件事都想要做到完美。與其冒險而失敗,我不如什麼都不做還比較安全。如果我積極求表現,很可能會讓別人受傷。萬一我這次表現非常好,代表以後每次都要表現得一樣好。每件事我都一定要找到正確做法才開始。
你自認過去一週睡眠充足嗎?
你還記得上一次不用鬧鐘就醒來、不用喝咖啡就感到神清氣爽,是什麼時候嗎?
如果至少有一個答案是否定的,其實你並不孤單。在所有已開發國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無法滿足每晚八小時的建議睡眠量。
或許你也注意到,自己在疲倦的時候會想吃更多東西?這不是巧合。睡眠太少時,讓你感到飢餓的激素濃度會提升,而另一種告訴我們已經吃飽的激素會受到抑制。雖然你已經飽了,卻還想再吃。睡眠不足,保證體重增加,對成人和兒童都一樣。還有更糟的:如果你嘗試節食,卻又睡得不夠,會讓你的努力白費,因為減掉的大部分體重會來自肌肉,而非脂肪。
睡眠障礙=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多夢。近半數的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睡眠失調
為什麼有能的人往上升遷後,卻變成職場毒瘤?
彼得博士告訴你,這些人並不是真的廢物,只是放錯位置而已!
其實,你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不適任的傢伙」。
根據人力銀行調查,高達7成6的受訪上班族不喜歡自己的直屬主管,其中最顧人怨的就是專業度差的「無能主管」!?
為什麼這麼多專業度差的人卻都能當上主管?
其實,這些爛主管在升職之前,可能都是表現優秀的職員,
他們因表現優異而獲得升遷,但卻因此被分派到不適合自己的職務,
才會變成大家眼中的「無能主管」。
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句話:「95%被解僱的員工是因人際關係差勁,5%因技術能力低落。」而根據彼得博士的觀察,不適任程度普通的員工,不太會被解雇,只是得不到升遷而已。
優秀的主管,必須先是優秀的教練;一個人的職位愈高,他的成功就愈取決於能否幫助他人成功!
股神合夥人查理‧蒙格唯一推薦的管理決策書。「這是我讀過關於『管理決策』最有用的一本書!」管理者必讀!哈佛商學院、哈斯商學院都在用的
那種不敢說出「其實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好人,正是拖垮組織成長的元凶,想成為優秀主管,你得遠離好人,然後用盡心力找出組織的惡人。
第一次當主管通常會發生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你真的很不想變成以前碰過的那些糟糕上司,第二件事是你毫無頭緒該如何避免成為那種惡魔。
危機一直都存在,當一位領導者面臨內憂外患,他該如何在團隊中建立穩固的願景?做決策的權衡標準是什麼?最後他如何超越逆境,從中獲得勇氣、自信,且完成比生命更恆久的志業?
如果你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成功領導者,你得規畫你的提問策略。你必須知道自己要問什麼,以及如何問、如何答,以及最重要的:為什麼。
帶人的關鍵是「行為」,而不是「心」!優秀的工作成果來自於「正確行為」的累積,你沒辦法改變別人的態度和個性,但是你可以改變他們的行為,讓他們個個充滿幹勁,取得最好成績!
想想看:
你要買一雙中意許久、價值2,800元的跑鞋,店員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2,2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再想想看:
你要買一套家具,要價88,600元。店員同樣好心告訴你,5分鐘車程外有家店在特賣,只要88,000元。你會為了節省600元,跑到那家店去嗎?
大多數的人都願意為了第一例跑到另一家店去,卻不願意為了第二例再跑一趟。
同樣都是節省600元,我們的選擇和行為為何不同?
跟著學習之神,依循「超速學習」九大法則,
在短時間內學會任何你想學的,就算再難的技能,也不是難事!
快速學會某件有價值的事,並不是天才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擁抱的成就。
大多數人不去做,是因為找不到正確的方法,直到現在……
實證有效!
網民口耳相傳、國際網路論壇享有盛譽的「學神」,
首度分享他的「超速學習」法則,驚人的學習成就仍在持續累積!
他並不是絕世天才,只是掌握了「自學」的正確技巧。本書將分享這位著名的「學神」,如何在短時間內熟悉一項技能的「超速學習」法則。
路人越過你身旁的階梯超前,結果沒趕上班車。
你那個表現完美同事沒有獲得預期中的升遷。
政治人物受訪時被拍到褲子拉鍊沒拉上。
別家的小孩在超市裡失控大鬧。
所以,你為什麼在笑?
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一詞源自德語,由「受傷」和「快樂」兩層意義組成,意思是,每當聽到他人的不幸消息,我們體驗到的那種可恥的愉悅。當你目睹某個倒楣政治人物臉書被灌爆的愜意滿足感;看到現場直播的記者唸錯臺詞的缺德歡欣,以及當你得知前男友未婚妻取消婚禮,乍然湧現的勝利得意。我們也許不會為這種情緒感到驕傲,但它卻是人生重要的秘密喜悅之一。對此,我們能做何解釋?
情緒問題誰沒有,人生就是不公平,就算生活爛到爆,也要大聲說:「現在的我,就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