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博客來年度選書
這部小說被稱為千禧世代關於愛情、友情與階級的新經典,我相信意思是它以現代為背景,精巧地描寫情感細緻的層次,把人們欲說還休的種種誠實道出,因此能引起跨世代的共鳴。
故事中兩個聰明善感的心靈,敏銳地體驗「活著」的迷惘與焦慮、孤獨感的灼痛,承受內心與外在的不確定。生活所需要的他們都擁有,卻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人生。然而在憂鬱和絕望感籠罩之下,兩人不即不離地結伴成長。
他倆有著命定的連結與親密感,小說或改編同名影集都強調他們靈慾的契合,茫茫人海只有對方能讓自己感覺不孤單。可是高中時期的康諾害怕兩人關係曝光會危及他在同儕間的地位,在學校待梅黎安視而不見,她被霸凌也置身事外。
康諾的自保、貪心,以及同學對梅黎安的凌辱,都是面對心理威脅常見的原始反應,而原始最是殘酷。傷害他人那道細線,常在缺乏自覺或自欺欺人之間已經僭越。人是那麼容易互相傷害與犯錯,即使像康諾事後省悟懺悔,也只會變成加害與受害雙方各自的傷痛。
康諾和梅黎安都說希望成為「正常人」,正常的社交戀愛、立業成家,過一般正常的人生。其實周遭的人或自己,可能也在某個階段表達過類似的遺憾。可是仔細探究,我們祈求正常、普通的時候,並不真的希望像多數人一樣,而是希望像多數人一樣不痛苦。
就像失眠的人但求一夜安眠,偏頭痛的人一心只想不痛。當下很難想像,所有正常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別人的安舒,不過是我們輕率、片面的假定。如果能夠理解眾生皆苦,沒有人活著能免於傷害,也許就會明白,我們的痛苦都正常,痛苦的我們都是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