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追蹤採訪長達20年,橫跨貴州農村、東莞工廠、秦嶺上的小學、安徽、湖北、海南島,《彭博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為你揭露「大外宣」之外的中國!
在《低端中國》書中,作者羅谷深入廣東、貴州、湖北、安徽、海南、陝西各省,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親切的關係,做長期的追蹤報導。這位《彭博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指出,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但戶口制度對農民工的剝奪、城鄉發展的落差、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過去,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6月公開說出「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時,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
儘管他們撐起了整個國家,卻沒人看得見他們
北京,中國極度富有的一線大城,匯聚了所有的奇蹟。
大舉遷移到此的人只有一個目的,他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中國夢。他們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溫飽,成為支撐北京城運轉的底層基礎勞力,擔任清潔工、外送員、服務生。
北漂的民工與移工構成了北京的日常風景,但在高房價、沒有北京戶籍的限制下,被迫無奈屈居於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橋墩下、廢棄建築的縫隙之間。一旦進入北京地底,舉目所及皆是懸殊至極貧富問題的見證。明亮大廈底下,陰暗的走廊上晾著各種服務業、工人的制服;人們在勞斯萊斯、奧迪名車停靠的牆壁背面煮著千篇一律的餃子當晚餐;孩子們靠著一扇小窗,勉力呼吸著來自北京地上世界的霧霾。
這些拚命留下且住不起地面上房子的人,被稱作「鼠族」。他們像鼠一樣,群聚在北京城的地下廊道裡竄動、討生活,為中國夢燃燒生命,卻注定被貼上「低端」標籤,被驅趕、切除。
法國最大報《費加洛報》記者派屈克‧聖保羅,耗時整整兩年,帶著翻譯四處採訪北京城裡默默做工的人,數度遭遇被當局請去喝茶的危險。然而真正讓他得以貼近「鼠族」生活的契機,卻近在他暫居的大樓地下室。
當派屈克‧聖保羅發現日常所見的門房、清潔工都是自己苦無門路深入採訪的對象,正是他們維持了他的生活時,這才驚覺自己正置身中國幻夢的風暴中心,正看著這巨獸大國最殘酷的一面。
歷經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新興族群──
他們的退休生活,是開著車駛離美國夢
如今,數以萬計的美國人正在和中產階級的生存模式角力,他們錙銖必較、反覆計算,在停滯的薪水與不斷累加的帳單中身心俱疲。
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從北達科他州的甜菜田到德州亞馬遜倉庫,一個成本低廉、多數由來來去去的老人所組成的新勞動力市場正蔚然成形。
本書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
新疆棉,農民工,新冠病毒
還有什麼是中國不想讓你看到的
從文革經驗、中日關係、六四後的政治停滯,
談到習近平的獨裁統治、中美角力,以及吞併台灣的野心
前駐北京記者「矢板明夫」╳中日外交政治專家「石平」
戳破中國的幸福假象,告訴你極權中國的真實樣貌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在形式上是《產經新聞》前北京特派員矢板明夫(現為台北支局長)與中日外交專家石平的「中國觀察」對談集。兩人都擁有橫跨中日兩國的成長與求學經驗,也因為身負媒體記者、政治評論家的職責,使得他們鍛練出對中國政治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
兩人從共同經歷的文革談起,細數八○年代中日關係的轉變、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天安門事件造成的政治停滯,談到接替胡溫後上台的習近平如何嚮往毛澤東的極權統治,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野心,以及有何敗露的跡象。本書主要的目的,便是要向讀者傳達真實中國並非大外宣所宣傳的那樣輝煌美好,利用威權塑造出來的幸福國度,不過只是共產黨故技重施的洗腦套路。而這種極權統治不只日本該謹慎面對,全世界也應加以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