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本名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年出生於英國,為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其妻為歷史學者金安平。
其漢名「史景遷」為明清史著名學者房兆楹所命,其原義為「景仰司馬遷」。

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八年退休。著作極豐,包括《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以上由時報文化出版)、《世紀中國: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左岸文化)、《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商務)、《婦人王氏之死》(麥田)、《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麥田)。

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評價史景遷的作品成就:「在他感同身受、敘事巧妙的文字里,中國人所經歷的這些,都化為有血有肉的遭遇,儘管有時候殘酷不堪。通過真切摹寫出人物的品性及其處境,史景遷親切地帶領我們走進這些人的生命,讓我們彷彿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彷彿跟他們有過直接的交流。這種感覺,只有最好的歷史作品里才能賦予。」

認識近代中國的必讀之書

史景遷研究明清、近代中國代表作

套書收入《中國縱橫》+《婦人王氏之死》+《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曹寅與康熙》 。

《中國縱橫》 史景遷作品在台灣出版的最後一塊拼圖 一字未刪繁體中文版 薈萃史景遷學術關懷與研究精華的經典之作。

《婦人王氏之死》 從一樁命案留下的謎團,牽出發生在郯城的悲歡離合。 在史料與文學隱藏的細節中,勾勒明末清初的社會樣貌。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4個記憶形象+3幅聖經版畫 從馬切拉塔到臥亞,從肇慶到北京 跟隨利瑪竇的人生旅途 觀看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圖景。

《曹寅與康熙》 細膩書寫康熙寵臣曹寅的家族興衰, 反映清朝政治、財經、社會等多元面向, 立體再現康熙盛世的浮世織錦。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
史景遷作品在台最後一塊拼圖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經典新譯版)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經典新譯版)

▲▲▲▲▲
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圖景

曹寅與康熙(經典新版)

曹寅與康熙(經典新版)


▲▲▲▲▲
史景遷史學研究起始之作

婦人王氏之死(經典新版)

婦人王氏之死(經典新版)


▲▲▲▲▲
勾勒明末清初的社會樣貌

海納百川始見「史流」之闊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國際漢學大師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在《中國縱橫》延續過去善於回溯歷史大背景的脈絡去闡釋所謂的「史實」,並從事件的細微末節角度切入,讓讀者發現每個時代的興衰都由其精緻網絡的線串成,每個時代都有不能缺少的重要故事。但,仔細閱讀此書,卻又會覺察和之前的專書類型有不一樣的閱讀情味。

本書彙集25篇史景遷的短篇作品,作者仿若是穿越時空的中國「司馬遷」,不斷在自己收集的史料,以及深究的案例中,從五大主題來與讀者娓娓對談。史景遷專業地抓住嚴謹的知性邏輯線,並輔以感性的情意筆鋒,讓這些在中西交流史上舉足輕重的亮點人物,顛覆你過往的認知,讓你重新思考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你自以爲的「正義」。在其文句的啟發下,窺見中西文化交會的火花與那些燦爛時光裡,你不能不知的動人「真相」。

史景遷的史筆具有嶄新的敘事書寫力,也撼動過往習慣傳統史觀敘事的讀者群,他的作品有更大的企圖心,就是想讓更多元的普通讀者走進他的創作世界,讓親近歷史成為我們的日常,讓每個事件呈現正、反思維,期待身處AI時代的你我,重新正視讀史與思辨力之間的關係與連接。

...繼續閱讀

一本依舊史景遷的史景遷作品 ▌ 金老ㄕ
史景遷是什麼人?他本名強納生.德莫特.史彭斯(Jonathan Dermot Spence),是個英國人,但對中國歷史文化有興趣,因此投入研究,甚至取名「史景遷」,意思是對中國史家司馬遷的景仰。

大家能否從上述簡介明白史景遷一生最關心什麼主題?(如果能,那也真是太厲害了),我的答案是:一位西方人試圖理解東方漢文化。而從這個主要問題核心,還可以延伸出:東方人如何看待及適應西方文化?西方人如何與東方文化相處及自處?東西方文化各自擁有什麼無法彼此調和的核心概念?

以《胡若望的疑問》為例,胡若望的傳統文化舉止,在西方人眼中極其詭異,而胡若望來到西方,也對西方人的價值觀感到無所適從,最終,西方人把胡若望當成了精神病,胡若望則想逃離他曾經憧憬的西方。為何如此?何以如此?如果先明白史景遷的思考,《胡若望的疑問》的晦澀及荒誕,或許就不再是道門檻而且值得玩味。

斯人已逝,如今在史景遷過世兩年後,時報文化將出版史景遷的最後一本繁體中文版著作:《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

在我拿到書稿閱讀時。我不禁感到一種熟悉的氣息:「史景遷還是那位史景遷。」

...繼續閱讀

︙史景遷作品 ︙

欲認識今日的中國,就必須瞭解其過去!
從晚明的覆滅至欲主導世界局勢的現代中國,跳出我們熟習的史觀論述,以他者眼光重新審視——中國如何成為中國!

明、清史泰斗史景遷,繼《康熙與曹寅》、《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之後,為讓西方學子更有系統地認識複雜的中國近代史,寫就《追尋現代中國》。生動的描述、優美的文筆,不僅成功地成為西方了解中國史的入門書,歷久不衰,在華人世界裡也成為認識當代中國的經典名著。

上個世紀末史景遷在撰寫《追尋現代中國》時,正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前,著眼的是一個封閉的中國。當時中國無異於晚明,亟需內部變革且動盪不安,領導人皆以真理之名鞏固其權力,限制人民在各個領域的遠大抱負。儘管經濟上的變革引來開明的希望,但每一次變革又激發鞏固權力的血腥鎮壓,如此一再輪迴。對於史景遷而言,若中國要開創自己的道路、若西方要了解中國,尤其是大分流後東西方何以在現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迴避從晚明至現代的中國是如何形成的,這正是初版《追尋現代中國》的緣起。

二○一三年的三版,除了將時序擴寫至胡錦濤、溫家寶的「胡溫體制」外,基於近幾年的經濟取向,更有幅度地增加金錢與經濟細節;而對於各政權如何運用「自由主義」、「民主」來鞏固權力,在三版裡也未曾絕跡。回顧《追尋現代中國》,讀者會發現本書不僅是西方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入門經典,亦補足了立場鮮明、資訊不對等的兩岸史書的中立缺憾。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

一部西方經書如何被引用、誤讀,最後據為己用?一場宣教行動如何觸動滿漢族群問題、華洋民族意識?信仰如何成為狂熱,終於燃燒中國大半江山?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洪秀全在一八五一年到一八六三年間建立的太平天國,造成兩千五百萬人喪生,經濟損失不計其數,大清國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財力幾乎盡耗於此,斲傷大清元氣。史景遷並無意寫一本太平天國全史,而是想通過提供一個排比有序的歷史脈絡,來瞭解洪秀全的內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為邏輯。史景遷在試圖追尋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熱情時,也在思索:有些人堅信自己身負使命,要讓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為之讚歎」,極少計算後果,而這是否就是歷史的大苦痛?

史景遷的論述重心在於爬梳洪秀全本人的心靈世界如何受到聖經的啟示,真摯相信能在塵世締造人間天堂,而這種認知更與當時中國華南動盪的時代脈絡合拍,最後竟造成無數生靈的塗炭,逼使清廷窮十年之力來鎮壓這場史無前例的運動。《太平天國》展現了類似《魔戒》的磅礡史詩氣魄,史景遷以他那迷人的蒙太奇寫作手法,打破了線性時間和僵固空間的制約,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因此成為西方漢學界關於史學方法論爭辯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