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與蛤蟆先生一起走趟心靈成長的旅程,探索憂鬱與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究竟來源於何處,反思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生命早期的經歷,在長大成人後仍深深影響我們。試著去探索行為的背後成因,就能重新建立對自我價值的感受,進而幫助我們理解他人,以及重塑自己的人生。
大部分的人不在乎他的真實生活,只期待更多的「金句」,他知道那才是大家想要的Peter Su,而不是那個也會感到低潮和困惑的Peter Su。他害怕失去「Peter Su」,因為這是他和讀者之間的溝通語言,所以即使有再多的挫折和迷茫,他選擇繼續被這「正向」框架死扣著。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Who is right and who is wrong),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因各種不如意而耿耿於懷,說話常有攻擊傾向,跟這樣的人共處往往動輒得咎,老是在爭吵、鬥氣、冷戰的情緒低谷中掙扎。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一向給大眾陽光開朗形象的知名YouTuber阿滴,2021年突然公布一支影片〈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自曝罹患憂鬱症,震驚各界。這支影片除了創下150多萬次的高點閱數,鬱友更是紛紛留言感謝,表示看到了康復的希望:「謝謝你的勇敢分享,讓躲在黑暗角落掙扎的人知道,我們並不孤單。」「
如果你也已經拚盡全力求生,卻還是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請試著放下內心的一切限制與束縛,包括「不能死」的念頭。
我們可能陷入一種「空心」的狀態,卻不自知?活著,卻感受不到踏實的未來和生命的意義。活著,有自我的形體,卻少了發自內心的自信。活著,想要向人靠近,卻缺乏繫緊關係的能力。
「心理治療過程是高度個人化的,」蘿蕊在前作說過:「因為助人度過最深層的存在恐懼⋯⋯不可能套用同一種方式。」將高度個人化的諮商寫成多數人適用的自助書,原本就是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條件下,以走向無限開放的敘事治療為框架,更是十足考驗作者引導讀者的「內力」。也許正因為如此,蘿蕊將目標直接指向終極
有時,我們會很希望有人能明白自己的情緒、聽懂自己的心聲,期望有合適的人選聆聽或及時給予建議。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哇賽!心理學」隆重企劃十九則心理練習
長大之後的遭遇,來自兒時記憶的投射,所有的憤怒與怨嘆,都根源於內心最深與恐懼。 你的情緒,不是你;你的感受,也不是你!那只是一時的幻相與妄念而已。
當我們在乎的人陷入困境,我們自然會很渴望伸出援手。我們禁不住就會有一股「你現在這樣不好,我要改變你的狀況」的衝動。但傷心的人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不是你的介入。
沒有媽媽的陪伴,誰來提醒我收拾房間?誰能煮出那熟悉的滋味來安撫我的胃?當我遇到對象,誰能告訴我他是不是對的人?誰來幫我面對生孩子的恐懼?我又該如何讓孩子認識外婆?
控制.冷暴力.偏心,這些恨意放不下,將會複製與世襲!療癒原生家庭的痛,不是等待父母認錯,而是學會好好愛自己!
「不合理的情緒」和「相處的苦笑」,才是生活裡的抑揚頓挫,生命力的泉源,更是只有兩人才懂的羈絆。對於老婆,他們從不讚美也不道謝,畢竟沒有人會對自己的手臂說「幹得好!」
老婆的怒火儘管對老公來說很危險,事實上,卻是她強烈希望獲得關注的訊息。最近,覺得「老婆很可怕」的老公越來越多了!
「我為你做這麼多……」「你怎麼這麼不會想!」終結「以愛之名」的關係暴力與親情挾持,走出爭吵、冷戰、心累、麻痺、無愛、討愛、付出卻收不到回報的關係僵局。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Who is right and who is wrong),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因各種不如意而耿耿於懷,說話常有攻擊傾向,跟這樣的人共處往往動輒得咎,老是在爭吵、鬥氣、冷戰的情緒低谷中掙扎。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卻有共同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透過「觀察、表達感受、需要、做出具體請求」這四個步驟,使我們能真誠地表達自己,也能深入地傾聽他人,建立心與心之間的連結,無須妥協即可化解衝突,豐富彼此的生命。
當為情緒勒索所困的人開始被看見,誰來看見那些為了不安所苦的靈魂?「不安全感」不僅是釀成「情緒勒索」背後的始作俑者,
被網友封為「文字閨蜜」的角子,描述感情就彷彿親眼目睹了你的愛情,直達人心的筆觸,就像是好朋友跟你的溫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