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南方水域的觀點,描述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史,顛覆傳統西方中心論點,從地球南方海洋民族視角重述當代世界的塑造歷程。
歷史多半是從北半球的角度講述,於是我們看到現代性、知識、自我和政治都是從歐洲—大西洋向外移動而影響全世界。而西方世界在講述歷史時,經常遺忘四分之一的地球——即印度洋和太平洋裡眾多規模較小的海與灣,《南方浪潮》將以此南方水域為主舞臺,讓世人重新認識到這裡其實是為人所忽略的世界史和現代條件的創造者。
探討「對學識具有百科全書般興趣的」博學者們如何造就了時代,又是如何在日益專門化的文化裡生存,不論是文藝復興人、博學怪物、文人,他們如何受到興趣、能力、教養、環境和所處時代影響!
博學者有些共同特質,像是異常專注、有無限的記憶、速度、想像力、不安、勤勉以及不浪費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培根所說的「想要知道答案」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博學者們也因此有不同的樣貌:百科全書式、普智派、收藏家、經院哲學家、愛國博學家、批判家等等。
...繼續閱讀
一是對於某種既存的社會制度或現象的描繪,也就是從思想的層次來掌握其原理與運作方式,使之成為一套邏輯連貫且環環相扣的理念與制度。二是這種系統化、抽象化之後的一套想法,可能會經由某些人的引介來到另一個社會,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甚至促成了流血革命。
換言之,所謂的「主義」可以是人們從某一社會現實當中萃取其核心要素與義理而成的抽象概念,然後脫離其產地並旅行到別的國家,成為改造那個國家的思潮或政治力量。
...繼續閱讀
香港之所以獨特,正源於不同的版塊偶然地在東亞的小城上碰撞與結合,令不同的「結構」在香港同時發生作用,「人」亦因此同時存在於不同「結構」之中,但卻得以靈活遊走。這種被上一代香港人稱為「小寶神功」的靈巧,值得我們為讀者細心保留。
與很多同樣以紀錄歷史演化為目標的文庫與叢書不同,「香港文庫」希望以個體的經驗出發,以不同的視角與形式述說香港故事。
...繼續閱讀
$50折價券
7/25-8/8|八旗、衛城、廣場50元折價券現領現用
領取日期:2022/07/25~2022/08/08
$50折價券
7/25-8/8|臺灣商務50元折價券現領現用
領取日期:2022/07/25~2022/08/08
這個標題存在著無盡的誘惑和致命的風險。因為你一旦提及邊陲,心裡已經安置了一個中心。誰是邊陲,以及誰的邊陲?是一個永恆的辯證。而跳出由漢字編織而成的天朝中心知識體系的約束,從它眼中的邊陲出發會看到什麼?乃是一件非常充滿了樂趣和挑戰的工作。其結果自然是:邊陲成為中心,中心變成窪地。
絲綢之路一詞雖然是德國人的發明,但這四個漢字已經被今天的中國人詮釋為漢唐盛世意象。回到中古真實的歷史裡,我們不無錯愕地看到,中國(這個詞指的是它的地理和文化意義,既非民族,也不是政治實體)只不過是代工的世界工廠。
大航海時代之前的國際貿易路線上,主宰者、定價權、通用貨幣、商業語言,都不是唐人,而是粟特人。長安城裡的胡商薩保,不過就是北京城內的外國商會。而粟特人,簡單粗暴的來比喻,大約就類似今天的美國人。...繼續閱讀
《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秘密警察監控檔案》,是一位七八〇年代在羅馬尼亞做研究的人類學家,後來發現自己長年被羅馬尼亞情治單位監控。監控完全侵犯她的個人隱私,檔案中甚至還有她在飯店中僅著內衣褲的照片。可想而知,她看到檔案非常憤怒難過,更不用說在深入檔案後,看出朋友中有不少線人。
我喜歡這本書,除了它曝光監控機制外,也讓我看到作者韋德瑞拿回主體性的過程。她的選擇,是不別過頭,反而是藉著看清楚自己當初身陷在怎樣的網絡中,重新認識那段在羅馬尼亞的生活。由她,而不是由躲在背後拉繩操縱的安全局人員,來決定她與每一個曾經相遇的人的關係。
見識過三年來香港如何從佔領中環演變到理大圍城,香港人如何從和理非演變到勇武的你,也許也會對1980年代的我們說,台灣的學生運動「實在太溫和了!」我沒有要反駁你的意思。
同樣是亞洲四小龍、同樣是前殖民地,同樣是面對威權政府,同樣位居地緣政治的衝突點,同樣擁有身分認同與統獨問題,為什麼韓國戰後對日美的態度跟台灣如此不同?濟州四.三事件可以跟台灣白色恐怖參照嗎?前後兩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有類似之處嗎?晚了四十年的香港民主運動,有哪些跟台韓相同又有哪些不同的特徵呢?
...繼續閱讀
到聯經工作後,不時被問起這套叢書的計畫。我的回答總是:一定會繼續找好的作者、作品,讓它能否發展下去,敬請拭目以待。不過,除學術著作外,這些年聯經也曾出版不少臺灣文史相關書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許非周婉窈教授的《臺灣歷史圖說》莫屬。
此書於1998年首次由聯經出版公司發行,迄今暢銷超過10萬冊,已經翻譯成日文、韓文和英文,是認識臺灣歷史最佳的入門書。
...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遺書無語,卻是我們僅有的少數材料。讓我們重新尋回丟失在時間裡的細節,一同延續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跟著外籍生走進校園,卻發現他們課後去處是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一個個抱著希望來台的留學生,是如何成為陷入債務漩渦的黑工。
短視又失序的國際招生發生在哪類學校?輸出高等教育的同時,怎麼確保質量並重?政府該如何改善制度,避免外籍生陷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
我們的社會推崇「努力文化」,重視「結果主義」。認真努力會受到稱讚,表現優異會獲得獎勵,這些理所當然的道理,卻可能讓一群無法符合世人期待的孩子陷入困境。他們就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主角!
他們若在人生各階段沒有被「救起來」,最後便可能走上歧路,墜入深淵。本書則進一步以「努力」為關鍵字,述說這些主角的後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