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至1990年代,一個從戰亂後撕裂苦痛逐漸復原
同時從政治與經濟的禁錮解放、迎來前所未有狂熱生長、高速發展的時代
新一代統治菁英的崛起,與人權、自由、抗爭成為議題的兩面
與此同時,海的另一邊,陌生的年輕人們也走上街頭,與臺灣人殊途同歸。
在世局更迭的夾縫中,這些奮起的生命力如潮浪捲起狂潮,也帶來無法控制的暗潮洶湧
回首彼時,今日一切有跡可循

────────────────────────────────────────────────────────



本套書共有三卷,依序為第一卷:親役篇、第二卷:輕憶篇、第三卷:清議篇。

作者在書寫的追憶過程中體認到,親歷著六〇年代台北的我們這一群人,也正是處在鎭壓前的文化春天之中。為了要交代當時的社會,以及當年我們置身其中的歷史質地與形構,我決定以「台北之春」之名旌揚那個時代,視直面「台北之春」的種種為吾輩振衣再戰的召喚!

作者簡介:丘延亮
一九六二年即在屏東縣瑪家鄉山區探訪,後轉讀人類學。就讀台大人類學期間因與陳映真等組「讀書會」試圖突破白色知識宰制,於一九六八年六月六日被捕,因「叛亂罪」入獄。(該案已於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十日經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列為「台灣戒嚴時期十大代表性政治冤案」並獲平反。)

季季:「這套「肥書」結束於他被捕的一九六八年六月六日。當年阿肥等人因「民主台灣聯盟」案入獄,烙痕終身豈能磨滅?他的三巨冊「肥書」恰逢「民主台灣聯盟」案五十五周年之際出版,彷彿是已逝盟友的精神召喚,更是至今為止唯一的「民主台灣聯盟」紀念碑。」

──剝洋蔥般層層地剝去鄧小平與蔣經國臉上的重重油彩,揭露兩人作為獨裁者、屠夫和黨棍的真相──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NO!
蔣經國建設台灣、啟動台灣的民主歷程?NO!
兩岸知識界的最大神話,被余杰無情犀利破解──

當習近平否定鄧小平、當蔡英文肯定蔣經國?

在台灣,「蔣經國神話」始終揮之不去;在中國,「鄧小平神話」更是雲山霧罩;在海外華語圈及西方研究中國問題的媒體和學術界,這兩種神話更是彼此交織,剪不斷理還亂。

華語知識界大多已經否定了毛澤東和蔣介石,卻同時把鄧小平和蔣經國兩位獨裁者的政治繼承人定義為「改革者」。鄧小平一手主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出全球經濟奇蹟。蔣經國則推動十大建設,解除黨禁、報禁,把台灣帶入民主體制。

藉由此書,余杰尤其希望破解中國自由派或民主清新派對鄧小平和蔣經國的誤解和迷戀。他之所以特別反對蔡英文出自政治考量而認為蔣經國的核心價值是「反共保台」,正是因為蔣經國的「反共」只是為了捍衛他的家天下和黨天下,並非出於堅持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而「反共」。兩種「反共」用語雖相同,實則天壤之別。

──了解戰後五十年來,蔣氏父子統治與黨國體制一個重要的切角──

台灣歷史書寫名家、知識的傳承者陳柔縉做為政治記者與政治評論專欄作家的代表之作※經典紀念版。

「時代相」令人著迷。我們總是身在其中,又被置在外。──陳柔縉

描繪「一個」超級關係網絡,以超過四千張的訃聞和結婚啟事,輔以諸多專著專論及各方人士提供的私人家譜,追索連連相扣、又交互結織的政商姻網,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這本書出版後,除了成為十多年來,報章媒體等各線新聞從業人員必備的案頭書(以掌握哪一家是什麼樣的家族,也好辨清誰是誰的誰,對台灣的社會階級有一個結構性的了解),一般讀者也終於得以一窺「統治菁英階層」的頭臉,從文字敘述或系譜圖例,更會驚訝發現,原來某大官或某大富是親家,或者原來某人的出線,「家學淵源」仍屬關鍵。

本書所指的總統,包括戰後至二○○○年以前的四位總統(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和六位副總統(陳誠、嚴家淦、謝東閔、李登輝、李元簇及連戰),內容分成三十一章,但每一章其實不只包括一個家族,陳柔縉強調,附屬其中的家族不代表不重要或權力小於主述家族,值得繼續深究下去;至於本版次主文的時間點,仍以一九九九年六月為基準點,雖然所提及人物已有職務之類的變動,但「家族關係是永恆的,發跡崛起故事亦不變」。

電子與網路興起帶來的新契機,造就的富貴層,與舊有上層結構不相通連。一邊發言聲量增加,動見觀瞻,社會影響力只增無減,一邊卻日漸消蝕,一眼望去,似乎只剩幾個金控家族還有能見度。不過,縱使三十年前看起來強健的結構體,已然衰敗,《總統的親戚》這部以龐大資料建構而成的重要專著,至今讀來並沒有脫節感,堪稱了解「戰後蔣氏父子統治與黨國體制一個重要的切角」。

原來,時代變幻就是如此迷離,也如此明白。我們總是身在其中,又被置在外。──陳柔縉
  

──曾經住過日本的神靈、也見證過台灣的近代史的圓山大飯店。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很多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美國駐軍殺妻、電影大亨墜機、中美斷交談判、黨外運動祕辛,
少帥的壽宴、明星的喜宴,元首的管家、總統的理髮師,
如今都隱沒在只屬於紅房子的時光密道裡……
最會寫故事的記者李桐豪,首度揭露紅房子深藏半世紀的幕後故事。

從一座白色鳥居豎立於劍潭山起,臺灣神社至高臨上俯瞰著基隆河,神社傾頹乃至湮滅,蓋起一座兩層樓磚房,名為「臺灣大飯店」,後「臺灣大飯店」改組,「圓山大飯店」於焉誕生。超過半世紀,屹立於山丘上招待無數達官貴人的紅房子,流轉著山腳下人們無從得知的故事,也乘載著許多人一輩子的時光與回憶。

從日治時期至國民黨遷臺,一代強人逝世、極權垮散,在紅房子裡勞碌兜轉的小人物卻從舊時代走進了新時代。一走進紅房子,宮殿裡的廊道間、轉角處,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終將一一被述說。
/ 林運鴻
「轉進」海島多年以來,情同母子的蔣夫人與二小姐,就居住在不遠處的士林官邸。服侍兩人的大小傭人,吃飯得開三桌、廚師要輪兩班。不過民主化以後,她們自覺格格不入,打包三百多箱行李、無數國寶級名畫真跡,就此飛往美國。夫人光是在紐約就有三處房產,都與紅房子面積相當。二小姐過世後,積欠當局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遺產稅,至今無人繳納,也是當時一樁著名公案。

儘管皇親國戚八卦故事如此引人入勝,但本書還有另一條敘事線,不比龍子鳳孫的傳奇遜色。哲學家黑格爾談主奴辯證,「奴隸是為了主人的生活而存在」──紅房子本身就是台灣附庸美國的時代產物,而裡頭的王孫貴胄,每日衣香鬢影觥籌交錯,更不能沒有僕役簇擁──作者李桐豪不愧為人物採訪高手,他逐一訪問了紅房子裡那些本來不會被寫入歷史的小人物,包括會計、髮匠、接待、廚師、送簽單的傳達生(page boy)……就此帶出平民百姓在大時代風雲中的鮮活生命史。

逃避軍政府統治的緬甸華僑,畢業後申請來台,先在紅房子牛排館端盤送水,後來因緣際會被調入官邸,成了二小姐晚年最信任的皇室管家。或者蔣夫人親手抱過、童年在蔣夫人創辦的華興育幼院長大的孤兒,他從房務部page boy一路幹起,在紅房子層層飛簷下服侍了無數高官顯貴,「這隻右手護衛過二十餘位元首腦袋」,一輩子都以圓山員工為榮。

...繼續閱讀

黨國資本主義在臺灣 ▌蔣氏父子反攻大陸的千秋大業,背後是外省權貴、家族與派系的盤根錯結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20世紀三位傳奇女子,一部動盪百年的中國現代史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20世紀三位傳奇女子,一部動盪百年的中國現代史

見證宋氏的榮光與爭議
如何影響近百年中國與臺灣

借殼上市: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博客來獨家精裝X作者親簽收藏版】

借殼上市: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博客來獨家精裝X作者親簽收藏版】

中華民國名存實亡,徒留空殼
蔣家政權的不甘與再起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4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
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蔣經國傳:江南版

蔣經國傳:江南版



這本書,讓蔣家斷送接班美夢
終結蔣氏一門獨裁王朝

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

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



四十年貼身侍從第一手見證
直擊蔣家三代宮廷生活與真實面貌

蔣經國日記揭密:全球獨家透視強人內心世界與台灣關鍵命運

蔣經國日記揭密:全球獨家透視強人內心世界與台灣關鍵命運


透視一代強人的內心世界
以及他如何影響了台灣民主轉型的關鍵命運


當年國民黨自居為「自由中國」,以區別於對岸的「共產中國」,
既然是自由的、民主的國度,當然不能沒有選舉。
不但選舉要辦,媒體與學校教育即使強調大敵當前、戒嚴有其必要,宣傳與傳授的主要仍是西方那套民主價值。
這樣的言行不一,以及思想與行動的落差,使得戒嚴時期的選舉充滿矛盾,
一方面威權政府為了統治的正當性不得不辦選舉,但為了確保政權的生存和穩定,
又必須掌控選舉結果,作票舞弊於是成了必然之惡。
1977年11月19日蔣經國日記記載:「難道只有選舉才算是民主政治?……但是又不能不辦!」
可說是蔣經國對民主選舉最露骨的質疑,巧合的是當天晚上,中壢事件就爆發了。
──《蔣經國日記揭密:全球獨家透視強人內心世界與台灣關鍵命運》

──「黑金政治」時代來臨:中華民國支配的選舉遊戲,造就台灣現今的權力分贓──

第一本從50個關鍵字認識台灣地方政治專書!黨國結構.地方派系.黑金利益,生猛躁動的台灣選舉有效之術。

五十篇關鍵字文章,揭露國民黨和地方派系,地方派系與選民之間利益交換的恩庇侍從體制,細數地方政治盤根錯節的愛恨情仇史。
【砂石.暴力.配合款】、【宮廟.樁腳.農漁會】、【圍標.回扣.保護傘】,回顧台灣「西西里島」化的90年代社會氛圍,見證錯綜複雜的地方派系、盤根錯節的黑金利益,以及牢不可破的恩庇侍從體制的進化、潛行與瓦解。

台灣地方政治何以成為國民黨的禁臠?直擊撨代誌(tshiâu tāi-tsì)與搓圓仔湯(so înn-á-thng)血脈噴張的第一衝突現場繪圖。
一舉掌握1970年代以降台灣政治勢力變動圖,從一黨獨大到兩黨抗衡,看台灣如何走過既動盪又寧靜的民主化時代。
台灣從日治到民國以降,外來政權皆企圖以地方選舉攏絡仕紳菁英與地方派系。這樣的收編扶植,的確對鞏固政權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地方派系累積實力後不願再任憑國民黨支配,加上一九八〇年代民進黨成立和經濟飛速成長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國民黨與黑道結盟出馬競選、商人為鞏固事業拉攏黑道進入商場、國民黨選舉時再與商人金主合流牟利——國民黨、黑道、金主三位一體的「黑金政治」時代。

揭開台灣民主化的幽暗面,端看地方黑金派系的鍊成陣。這50篇關鍵字透視出的,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所不熟悉,卻也必須了解的地方政治歷史,也是今日持續發生,無法逃避的選舉真實面貌。
臺灣總統選舉

臺灣總統選舉


從造勢場到標準差
全面解析七次總統選舉

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臺灣第一部幫派主持人親筆史記

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臺灣第一部幫派主持人親筆史記

三大懸案、一宗疑案
誰是真兇,誰是主謀?

江南案槍手董桂森:我們是為了國家?!

江南案槍手董桂森:我們是為了國家?!


一本書引來殺機,一件海外命案
改變與促使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

抗爭的再進化 ▌他們是時代洪流中,孤身前行、挑戰體制的異議者

在壓抑的戒嚴時期
臺灣人依然奮力追尋民主的春天

上個世紀七○到八〇年代,臺灣處於嚴峻的國際情勢和獨裁統治的雙重壓迫,黨外人士無懼白色恐怖的威脅,以各種形式爭取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空間,也不斷重複著被捕與受難的命運。種種橫逆不曾使他們放棄,政權愈壓迫,民主運動的動能愈綻放。

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鄭南榕、黑名單,是彼時臺灣的重要關鍵字。從社會、媒體到校園,臺灣幾乎每個層面都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奮勇向前。

民主星火:1977衝破戒嚴的枷鎖

民主星火:1977衝破戒嚴的枷鎖

國民黨選舉作票舞弊,台灣街頭運動的序幕。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

美麗島事件與大鬍子家博回憶錄

美麗島事件與大鬍子家博回憶錄


透過這本書
找到曾經熟識或是過去未曾認識的台灣

軍法大審:施明德回憶錄Ⅲ一九八○(精裝限量簽名書)

軍法大審:施明德回憶錄Ⅲ一九八○(精裝限量簽名書)

這是你們沒有經歷過的人生
這是你們沒有走過的死亡之路的變境

──「當我瞻望未來時,忽然領悟到, 命運注定要我為著同胞的權利和期望,而公開發言。」──

──記述那個年代,那個熱烈、衝擊,即將破繭而出的年代──

/ 王昀燕
史明表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體制外的革命和體制內的改革互相爭鬥。」現今,台灣社會討論台灣意識多注重知識分子的表述,忽略了民眾所思所想,偏知識分子常是徒有理論、流於空談,未採取具體行動。他認為,革命的主力軍是民眾,返台這二十年,為求接近大眾,他組織宣傳車,四處宣講,總算逐漸看到了成效,「這三、四年,我如果出來,分旗子,大家都來搶!」旗子上寫著的「台灣民族主義」,幾乎總結了他一生的信仰。

高齡95歲的史明,白髮銀鬚,行路頗見顛斜,然談起他一生記掛的這片土地,仍語調鏗鏘昂然,很是動情。他說,台灣獨立運動必須「從現實出發,看發展、看全面」,同時要能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告知大眾。

最後,一生貫徹人道主義、戮力結合理論與行動的史明不忘提醒,「沒有行動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行動是經驗主義。」

...繼續閱讀

/ 林易澄
《我們的搖滾樂》不像書架上那些關於搖滾樂與搖滾樂手的書,你可以一邊讀著一邊按圖索驥,找到一首又一首歌做為原聲帶,跟著字句按下播放鍵。這本書寫的是1950到1980年代,搖滾樂如何在台灣被引進、聆聽、逐漸生長,又如何一再被戒嚴體制打斷的故事。在裡頭,如果要找到屬於那個時代那個島嶼的搖滾歌曲,多少會有些失望。甚至於,當時台上翻唱的曲子,都只有文字記錄,而沒有幾張錄音。幾個少數寫進傳說的時刻,在今天看起來,也難以想像為什麼在那時驚世駭俗。

但是,你還是一頁一頁往下讀了,想著,後來呢? 想著,如果有一天這些不再被阻礙,那西太平洋軍事戒嚴下還被叫做「自由中國」的島嶼,將會有什麼樣的聲音出現?然後在最後一頁想起,那個「後來」,也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在。

...繼續閱讀

/ 陳方隅
對於沒有要從事相關研究的人來說,在第一部分就已經包含了非常多我們應該要了解的歷史記憶。除了上述提到的情治機關組織介紹之外,例如在第五章〈政治檔案文件類型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獨裁政府對待人民的方式。基本上在司法過程當中,每一個程序和步驟都是極其荒謬,即使表面上我們看到看似符合法律程序的這些過程,但實際上每一個環節都出現離譜的處置。

對公民的監視、隨意逮捕和刑求這些常見的動作之外,不只各機關可以任憑喜好來辦案,上級的軍政官員(包括蔣介石本人)還可以在不同的階段介入審判過程,例如隨意批示刑期加重,或直接批示將受審者槍斃。我們可以說,光看前半部分、前五章的內容,這本書不止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本具公民教育意義的重要歷史普及書。

...繼續閱讀

/ 春山出版總編輯 莊瑞琳
雖然《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是以美麗島事件為核心,但開頭前兩章,卻是從歷史與歷史記憶,以及社會科學各種關於民主誕生條件的論辯談起。中間各章則詳述美麗事件前後的脈絡與影響,最後幾章以獨裁威權政府以及代表人物蔣經國的抉擇作結。從章節架構的鋪排可看出作者的苦心,因為國民黨為何將美麗島事件從警民衝突上升到「以武力顛覆國家」偵辦,甚或1980、1981年的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可能真相已無法回復,但我們可以選擇的是如何記憶,而且這個記憶是重要的,因為:

在那個最好的時刻中,臺灣人集體展現了人類心中「善良天使」的那一面:同情、正義和勇氣。那個時代之所以是最好的時刻,因為許多人有著共同的價值,也願意為這些價值付出。

(吳乃德,《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前言)

...繼續閱讀

1989年外一章 ▌在該年春夏之交,臺灣海峽另一端,吶喊自由,震耳欲聾
圖片來源:《吼叫一九八九》, 允晨文化
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


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
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



中國百年命運的劇變與滄桑
民國知識分子的希望與悔恨

作者:諶淑婷、 攝影:陳佩芸
在黑暗裡雜耍,林慕蓮不知道手中的球下一刻還能不能再接住。當她離開中國後,帶著書稿和許多人權機構討論,哪些內容不該寫出來?哪些人物必須受到保護?最後她選擇拿掉幾位受訪者的故事,有些是無法確定內容真實度,有些則是考量到寫出來的風險已超過故事本身的重量,「但我能放的都放,因為他們都渴望被寫出來,就像那些天安門母親這麼多年來一直說自己的故事,做了內容詳細的中文網站,卻因語言隔閡無法散播出去,不懂中文的人沒辦法閱讀,懂中文的人也看不到。」她願意成為一座小小的橋樑,讓真相不至於就此沉沒於歷史長河。

其實也沒多長,不過30年不到的時間,中國人就彷彿全體失憶。林慕蓮曾被幾位中國年輕人質疑:「知道這種事對中國的和諧社會有什麼用?」、「中國現在是個完美的社會,這樣的資訊會不會傷害到我們的完美社會?」

...繼續閱讀

/ 諶淑婷
因為《火與冰》,余杰在2000年從北大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寫作維生,但2004年後,他在中國遭到封殺,只能在美國、香港、台灣的中文網站發表作品,到了2010年他連在海外發表作品的自由也失去了。那一年,中國作家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余杰和妻子被軟禁在家,對外聯繫中斷,12月9日頒獎那天,他被戴上黑頭套後帶走,經歷一連串的毆打酷刑,瀕臨死亡邊緣。被救回後,余杰決定離開中國,「寫作的自由已經完全喪失了,基本生命安全也受到威脅,我必須出走,我與八九一代的知識分子不同,沒有那麼強的中國意識,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寫作。」

只要中國還在共產黨統治下,余杰就不可能回去,但如果中國能走向民主化,他很願意回國盡一份心力,他說,「我不會站在政治的第一線,但我會辦一份像《自由中國》一樣的雜誌,批判當權,即使現在民運人士成為掌權者,我依舊會繼續批評他們。」

...繼續閱讀

▲ 閱讀直達 ▲ 讀你想知道的、也讀你不知道的臺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