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經典名著認識這個神奇又豐富的世界
文/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這系列有幾本關於「自然關懷」的世界名著,從充滿童趣的《柳林中的風聲》、《杜立德醫生》,到熟悉親切的動物同伴《靈犬萊西》,以及以野生動物為視角的《野性的呼喚》、《白牙》,到人類與野生動物搏鬥的《白鯨記》,這麼多類型的故事,相信也能讓孩子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祕與豐富。
透過閱讀引起對大自然的共鳴
雖然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普世價值,環境教育也成為顯學的現代,人與自然的互動反而愈來愈疏離,這除了因為物質科技的進步與都市生活型態的關係之外,當大自然變成考試的科目與研究的對象之後,我們也就忘了我們自己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我們屬於大自然,我們也無法脫離大自然。
關心自然與保護環境最大的挑戰,是讓孩子尊重其他生命,不是透過知識上的教導,而是能夠讓孩子真心的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美好,被這些動物生命所感動。
孩子也必須透過故事來啟發對於知識的熱情,在生動、趣味且生活化的故事引領下,知識不再是令人恐懼的背誦、考試的數據等,而這些動物故事也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我們都知道由好奇引起的學習動機是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就像《小王子》一書的作家安東尼•聖艾修伯里所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蒐集資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好了。」
是的,渴望浩瀚的大海,其實這種學習動機對大人也有效,因為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事物,都是我們關心或正在尋找的,如果不是透過栩栩如生的故事,引起我們的情感,外界的事物在我們理智或學習中,是不會存在的。
我總覺得每個孩子在幼小時,對大自然都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可惜的是,往往在上學後,就被繁重的功課作業以及枯燥乏味的課本,擠壓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花了很多時間研讀科學、認識大自然,但卻在考完試後完全還給老師,並且一輩子不願再接觸,這實在是令人痛心的現象。
因此,透過精采的動物故事,讓孩子重新找回對大自然神祕驚奇的感覺,這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佳的禮物,這種好奇心也是科學精神與自然教育的源頭。
當孩子有了好奇心之後,我們也比較能夠引領他們在田野土地上奔跑,流下汗水,玩著泥巴,皮膚感受到溼潤的顆粒和自然散發的氣味,讓他們觸摸、聞到、看到、聽到真實的世界。
臺灣有許多美好的環境,可以讓孩子留下生命感動的經驗,只要我們願意關掉電視,走出家門,就有機會回歸人類心靈的原鄉,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呼喚,將會在我們疲憊困頓時,給予我們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量,就像閱讀帶給我們的感動。
復仇與生存的搏鬥
一百多年前,在人類還沒發現利用石油提供生活中的照明時,家家戶戶用的油燈,其中的油大多來自於海洋中巨大鯨魚的脂肪,因此,人們駕著船、用著簡陋的捕魚工具,在汪洋大海中追獵著鯨魚,《白鯨記》講的就是一位偏執的船長跟一隻被視為魔鬼化身的白色巨大鯨魚的故事。
這本書被當成美國文學的代表作,就像華人世界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一樣,除了家喻戶曉之外,至今每個美國學生都必須讀這本書,也是全世界描述海洋被公認為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作者梅爾維爾18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只在學校讀過幾年書,二十歲起就開始工作,做了幾年的船員,曾在捕鯨船與商船上工作過,也當過海軍,他回到陸地上後,就把他在海上的經驗寫成小說。
《白鯨記》除了對於海上生活以及因航海而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都有很生動的描述之外,對於人性的光明面與黑暗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也有深刻的討論。
耶哈布船長雖然勇敢,但是他滿懷著復仇的念頭,不顧生命危險,無論如何就是想殺死白色巨鯨,而這隻始終沒有說話的主角白鯨究竟在想什麼?牠也是在為同類復仇嗎?
我們視這隻會殺害人類的白鯨為「惡魔」,那在手無寸鐵被人類屠殺的眾多生物眼中,人類是不是也是「惡魔」?在為生存搏鬥的精采故事背後,或許有許多更令人值得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