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曾在上世紀30年代預言:到了21世紀,隨着科技進步,人們每周工作時間可以壓縮至15小時,將會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生活。但如今,人們花費了更多時間工作上。
“你的工作對世界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嗎?”
在本書中,作者以犀利的筆觸,從社會學、經濟學和大歷史視角,對勞動價值進行21世紀新討論,揭示效率和不公平的根源性問題,幫助社會和個人回歸價值。
矽谷巨頭、政治家、技術未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們一致認為,我們正生逐漸步入一個技術快速自動化的時代。這似乎預示着我們熟知的傳統工作模式即將終結。但是,作者並不同意未來學家們關於自動化、技術性失業和全民基本收入之間關係的看法,即便“機器人崛起”的議題熱度不減,這也並不能解釋潛伏在新冠肺炎背後的就業危機。
通過介紹過去50年中世界經濟及勞動人口的發展,着重審視當今世界勞動力需求持續低迷的源起和發展,探討解決這一市場失靈問題的其他政策選擇——新自由主義結構調整、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他勾勒出一個后稀缺的世界,作為評估這些政策效果的依據。
此外,針對當前一方面求職難、失業率高,而另一方面企業用工難、用工荒的矛盾局面,亞倫深刻揭示了一些結構性經濟問題,其認為只有對資源分配方式和生產方式進行重大重組,才能讓后稀缺的世界成為現實。
在生產者和普遍就業的社會中,貧窮是一回事。在消費者社會中,窮人是另一回事。在後者社會中,生活專案圍繞消費者的選擇而建立,而不是圍繞工作、專業技能而建立。
“貧窮”曾經與失業聯繫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費者的困境。這種差異改變了貧窮的體驗方式,對於拯救苦難產生重大影響。著名社會學家和思想家鮑曼的這部作品,對於消費者社會及其影響進行了反思和論述。在本書中,鮑曼書追溯現代歷史上發生的這種變化,對其社會後果進行盤點,並考慮了與貧困作鬥爭和減輕困苦的各種方式的有效性。
作者從19、20世紀的歐洲和北美入手,清晰地追溯了商業社會的歷史演變:19世紀初,大多數法國農民還是自給自足的狀態,如今已被捲入龐大的全球化、網絡化的生產體系。
在短短的兩個世紀中,自給自足的農民社區逐漸衰落,為無數相互聯繫的城市消費者讓路。農業社會向消費社會轉變的主要階段是怎樣的?市場力量是如何產生的?伴隨着大規模的商品流通,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哪些變革?品牌、大型百貨公司、公關和廣告等如何包裝商品,賦予提升其象徵性價值?作者通過真實的歷史性敘述,講述了世界向消費社會的轉變。
人性無法簡單界定為本善還是本惡,通過研究人性悖論,有助於人類瞭解自己的本性,承認進化導致的結果。人類在渴望和平與權力誘惑之間搖擺不定,更公平、更和平的社會並不會輕易出現,但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區別就在於可以超越自然性,我們需要強大的機構,共同合作來制止暴力。
書中介紹了10種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技,比如納米技術、基因編輯、復活物種、氣候工程等。這些技術對地球進行了改造——不僅改變地球的“模樣”,還將改變地球的“新陳代謝”。
通過勾勒貞女現象之形成、發展軌跡以及國家和社會對它的反應,通過判析圍繞着貞女現象的矛盾衝突,揭示這種行為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本書收納了全球17個國家50座傳世建築的詳細講解,從中國的長城、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到印度的泰姬瑪哈陵,本書按時間順序排列,展示了各種流派的建築,涵蓋了超過兩千年的建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