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三到四人之中,就有一人讀過克莉絲蒂──
★金氏紀錄中「人類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作家」,作品譯成103種語言
★全球狂銷超過20億冊,銷售量僅次於聖經及莎士比亞
★唯一成功創造兩位知名神探(白羅&瑪波)的犯罪小說作家,至今無人能及
★作品登上大小銀幕數量最多,是導演與編劇的最愛
★全套80冊,唯一最完整的推理經典
★全新視覺編排設計,特別規劃「神探系列導讀」
★ 鴛鴦神探系列導讀〈歡快氣氛下的解謎樂〉,龍貓大王通信/撰文
★特別收錄:克莉絲蒂大事記與推理作品出版年表
鴛鴦神探系列導讀|龍貓大王通信(作家)
歡快氣氛下的解謎樂


一九八○年代,美國電視觀眾最喜歡的作品類型之一,是看俊男美女在電視上「床頭吵床尾和」。一九八二年,浪漫推理劇《龍鳳妙探》(Remington Steele)大受歡迎,男主角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endan Brosnan)高大帥氣,女主角史蒂芬妮.齊姆帕勒(Stephanie Zimbalist)嬌小可愛,他們之間不但有最萌身高差,還有最凶的吵架音量,你一嘴我一嘴地互嘴黜臭,其實偷渡的是勢均力敵的甜蜜情意。一九八六年的《雙面嬌娃》(Moonlighting)吵得更凶,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與西碧兒.雪柏(Cybill Shepherd)這對歡喜冤家從鏡頭前吵到鏡頭外,但觀眾只認識鏡頭前流氓與淑女的美味關係,而這已經足夠讓布魯斯.威利的星運一飛沖天。

情侶神探的公式不只讓八○年代的觀眾買單,其實早在二○年代就被證明很有賣點。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經典中,恰巧就包括一對龍鳳妙探的系列作品,他們是克莉絲蒂創作的蛋頭神探與阿嬤神探之外的唯一一組情侶神探:湯米與陶品絲。

這對情侶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隱身魔鬼》首度登場;一九二九年出版的短篇集《鴛鴦神探》裡已經結為夫妻;一九四一年的《密碼》裡勇破二戰諜網;一九六八年已步入老年的貝里福夫妻,繼續在《顫刺的預兆》裡偵查老人療養院的死亡祕辛;最終在一九七三年的《死亡暗道》裡,老先生、老太太已經決定退休,還買了一棟退休房……聽起來他們似乎沒有繼續關心凶手與謎案的必要了,對吧?怎麼可能,陶品絲搬進新家整理環境時,在前屋主留下的書中,竟然找到一段塵封已久的祕密訊息:「瑪麗喬丹並非自然死亡,凶手是我們其中的一個。」

...繼續閱讀


20周年紀念典藏|瑪波小姐登場!


神探瑪波系列導讀|撰文 吳曉樂(作家)
瑪波小姐──洞明世事,仍不失對人情的寬諒


瑪波小姐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的兩名神探之一,名氣不若白羅響亮,支持者倒是挺死忠專情。她也是推理小說界「女偵探」的第一把交椅,至今仍無人能動搖其地位。瑪波小姐系列合計有十二本長篇、兩本短篇小說集。以及一篇收錄於《哪個聖誕布丁?》的小說〈葛林蕭的笑話〉。常有讀者受「小姐」二字所誘,誤信瑪波小姐是妙齡少女,但英文中,未婚女性一律以Miss稱之,實際上,瑪波小姐已六十好幾。按照蓋達克警官的形容,「她的模樣非常蒼老,頭髮雪白,粉紅的臉上布滿皺紋,一對藍色眸子柔和且真摯無邪」。

瑪波小姐亦是知名的「安樂椅神探」,她的歲數與支氣管炎等痼疾限縮了她奔走的範疇。大部分時間,瑪波小姐僅在英國村鎮裡穿梭,一邊喝茶,一邊傾聽案件相關的陳述。克莉絲蒂刻意將筆下兩位神探做出區隔,白羅是比利時難民,案件時常顯現壯闊的異國情調,瑪波小姐系列則洋溢著恬謐、悠哉的英國小鎮氛圍。瑪波小姐經手的案件,多半以某座莊園、公館為中心,在傭人、園丁、廚師、仕紳與貴婦人等交織而成的人際網絡裡,一樁樁謀殺案就此鋪展。

...繼續閱讀

【博客來偵探社】冬陽/朝起點踽踽而行的告別之旅──名偵探白羅下台一鞠躬之作《謝幕》


曾經想過用「終須一別」、「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之類的話作為談《謝幕》的起手式,後來想了想,若這世上真有那位蛋頭臉上梳整漂亮八字鬍、不時叨念「灰色腦細胞」且引以為傲的比利時佬,他應該會在另一個世界嗤之以鼻地(用法語)說:「真是陳腔濫調!」

《謝幕》這個中文書名沒有把原文 Curtain: Hercule Poirot's Last Case 完整翻出來,冒號後面的「赫丘勒.白羅的最後一案」並未故弄任何玄虛,我也不怕在此揭曉最後結局:一代神探溘然長逝,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但留下了一只公文箱給他的摯友亞瑟.海斯汀上尉)。這部長篇小說發表於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辭世前一年的1975年,距離白羅在《史岱爾莊謀殺案》初登場的1920,相隔已超過半世紀,那時他已是自警界退休的五六十歲年紀、因戰爭從老家逃至英國落腳的落魄異鄉人,若按照實際(書籍出版年)的光陰流逝應是超過120歲的超高齡人瑞,小說的時空則是掐短了些,自1916年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約莫三十年日子,積累成38冊長短篇冒險探案故事。

...繼續閱讀

【推薦序】藏在日常細節中的冒險|楊照


克莉絲蒂的小說裡隱藏著極其曖昧的情感價值觀,最典型、最有名的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透過追查過程,讓讀者知道為什麼凶手要訴諸於這種手段,其動機具有可同情之處,再加上克莉絲蒂對身分階級的觀察,她比較相信或讓讀者相信那些沒有權力、地位的人,隨著偵查節奏去認識可能或必須懷疑的人。克莉絲蒂最擅長營造「多重嫌疑犯」的小說特質,因為讀者在閱讀時必須被迫去認識很多不一樣的人。在她最受歡迎的作品,大概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當然,她的作品中還有兩個最突出的神探,即白羅和瑪波。白羅是比利時人,但為什麼必須是外國人?這是因為英國人具有高度階級意識,這種觀念一路滲透到所有互動細節,包括人與人之間如何說話。而白羅因為不是英國人,他會發現一般英國人不太看得出來的東西,以及兩個人互動的方法哪裡不正常。至於瑪波為什麼得是老太太?她一如那個年代的老人家,總是靜靜坐著打毛線,因為不起眼,自然讓人放鬆防備,所以瑪波探案的線索都是來自於這樣的互動模式。

然而,白羅有很明顯的優勢,瑪波的身分使她基本上只能進行「靜態」的辦案,案子的空間受到侷限,白羅卻可以跨越各種空間,恣意揮灑。而且白羅擁有警官身分,可以合理出現在各種犯罪現場,瑪波能出現的地方,相形之下就勉強、不自然多了。白羅是明白的outsider,在英國,只要他出現,就會覺得有外人在而感到緊張,於是很容易露出平常不會表現的行為;瑪波則看起來是insider,但實質上是outsider,因為總是沒人發現她、當她空氣人。這兩人的探案,是兩個極端。雖然讀者最愛白羅,但克莉絲蒂自己偏愛瑪波勝於白羅。

不管後來的偵探、推理小說發展了多少巧妙詭計,克莉絲蒂卻不會過時,因為她的推理如此密切地和日常纏繞在一起;活在日常中,我們就無可避免被克莉絲蒂的「日常細節推理」吸引,隨時讀來都充滿驚奇趣味。
★ feat. 偵探小說家奧利薇夫人★

清潔婦麥金堤太太離奇被殺,凶手殘忍地砸碎她的後腦,藏在地板下的現金也被洗劫一空。性格古怪的房客本特利先生嫌疑最大,他早知曉藏錢處,衣服上還沾有被害人的血跡和頭髮,一切罪證確鑿,立即判處死刑。

然而,經驗豐富的警官感覺案情並不單純,私下委託白羅深入調查,進而發現麥金堤太太在死亡前兩天買了瓶墨水,這幅紛亂的拼圖終於有了些許眉目。看似寧靜的小村莊竟然隱伏殺機,讓白羅險些慘死在火車輪下。莫非真凶一逕逍遙法外?那麼白羅就得和時間賽跑……

...繼續閱讀

謎樣的年輕女孩登門求見,聲稱自己「可能」犯下謀殺罪,但旋即又奪門而出,只留下錯愕的白羅愣在現場。

在偵探小說作家奧利薇夫人的協助調查下,白羅得悉她在倫敦和兩個女孩合租一間公寓:第一個女孩是冷靜幹練的私人祕書,第二位是藝術家,而她,第三個單身女郎,在白羅面前供認殺人之後便銷聲匿跡……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神祕女郎真的是冷血凶手嗎?還是她腦子有問題?且看白羅如何破解迷霧,再創奇蹟!

...繼續閱讀

★ 以海斯汀為第一人稱主述 ★

在「走私者之島」、歡樂羅傑飯店的眾多旅客中,緋聞不斷的馬歇爾夫人阿倫娜是眾人注目的焦點,她與年輕英俊且已婚的雷德佛公然出雙入對,讓丈夫馬歇爾上尉憤怒不已,令雷德佛夫人情何以堪,看在眼裡的其他旅客更是不恥其放浪行徑。

一個豔陽高照的正午,有人發現阿倫娜的屍體橫陳在匹克斯角海灘上,震驚整座小島。適逢白羅來此度假,立刻加入追凶行列。經白羅深入調查,熟識阿倫娜的同行旅客個個都有殺人動機,卻又都有不在場證明。難道阿倫娜死於外來客之手?

...繼續閱讀

在玫瑰紅城佩特拉高聳的紅色岩巖當中,柏敦夫人像一尊醜怪腫脹的佛像般,僵直地死在她的座椅上。她手腕上的一個小針孔是唯一的線索,它不容置疑地明確顯示出──有人謀殺了這位人人厭恨、專制獨裁的老太太。

赫丘勒.白羅只有二十四小時可以解決這個謎團。他無意間在耶路撒冷聽到柏敦家人說的一句話:「你很清楚非殺死她不可,對吧?」這使他將目標鎖定在她那五位飽受母親精神虐待的兒女身上。然而這果真是一樁慘絕人寰的逆天弒親案嗎?或是有人故布疑陣,趁機借刀殺了人?

...繼續閱讀

主打

說到阿嘉莎.克莉絲蒂,即使是不太常閱讀推理小說的讀者,也很難不聯想到有個完美鬍子的偵探白羅、老小姐瑪波,又或者是她享譽國際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一個都不留》等名著吧。

克莉絲蒂的廣受歡迎,還在於台灣近乎出版了她的全集。儘管台灣的出版能量相當驚人,但放眼國內外作家,有此殊榮者也在少數。這些作品中,除了廣受歡迎的系列作外,另有數量相對較少的獨立作品。這些作品或受累於知名度不高,或受累於缺乏讀者熟悉的偵探角色,而較少進入讀者的視野之中,然而,這不表示它們本身不值得一讀。 在這裡,我要先岔出去談一下柯南.道爾(Conan Doyle)與莫里斯.盧布朗(Maurice Leblanc)。這兩位除了同樣大受歡迎之外,他們其實也同受被角色綁架之苦──柯南.道爾一心想當個嚴肅作者,為此不惜「殺害」福爾摩斯,卻又在大眾壓力之下不得不讓他神奇地死而復生的事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或許不是很多人知道,創造了亞森.羅蘋此一大受歡迎怪盜角色的盧布朗,最終也因羅蘋大受歡迎,且擅長易容的形象深植人心,導致他不得不將新偵探角色吉姆.巴內特(Jim Barnett)降級為羅蘋的分身。與道爾交好的克莉絲蒂,自然理解箇中艱辛,或許也因此早早意識到她不能再重蹈覆轍,是以她不僅致力於故事的創造,同樣致力於角色性格的劃分。但此事並非一蹴可幾。舉例而言,短篇小說〈情牽波倫沙〉的偵探,發表時由帕克.潘擔任偵探角色,稍後又更替為白羅一事,即讓人意識到帕克.潘與白羅之間的共性:相同的公務員退休身分、同樣與偵探小說家奧利薇夫人為好友,帕克.潘的祕書萊蒙小姐日後成為白羅的祕書等,種種線索都暗示著帕克.潘與白羅可能享有的共同根源。然而,是什麼讓帕克.潘沒有被白羅「吸收」,一如巴內特與羅蘋?閱讀《帕克潘調查簿》與收錄於《情牽波倫沙》的兩個短篇時,不妨仔細考察白羅與帕克.潘的不同之處。
-
☘︎ 獨家限量.話題新品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