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秋風吹起,就是文學豐收的季節。

評審團表示,從今年的參賽、入圍及得獎作品來看,當前的文學書寫趨勢多圍繞於國族記憶、家族書寫、成長小說、生態關懷與社會運動;且文壇新銳來勢兇猛,三位首次出書的文學新手,一舉拿下7席金典獎中的3席,成為格外閃亮的金典與蓓蕾雙料得主。

 另外評審團也觀察到,受到動漫及電玩遊戲等流行文化影響的年輕世代創作者,對文學有著更大的創意與想像,擺脫傳統文學的典律與邏輯,可為讀者帶來不同於以往的閱讀樂趣。

然而,無論是樸素的寫實文學,還是華麗的幻想之作,其共通之處都在於對現實世界的關懷與批判。

2023年得獎作品

✦✦✦金典獎年度大獎✦✦✦

殘骸書

殘骸書

決審評審|馬世芳

《殘骸書》是陳列在《躊躇之歌》完成十年後,再次回首青年時代遭遇白色恐怖的歷程,也是他在事隔近半世紀後,首次直筆細寫自己繫獄四年八個月的經驗,並延伸到綠島前輩政治受難者的故事。《殘骸書》記敘這整個重啟回憶、追溯歷史、叩問與思辨的過程。

陳列節制、靜定地描寫那些幾乎湮沒的傷害、羞辱和侵奪,細細逼視所謂威權、戒嚴、白色恐怖這些日漸面目模糊的「大詞」,放在一個個具體的時間、空間,作用在一個個「人」身上發生的事。關於「轉型正義」,《殘骸書》最重要的提醒可能是:受難的具體經驗,那些「人」的故事,是否能夠穿越種種官樣語言,始終得以感知、紀錄、留存?他們經歷了什麼,而又是誰如何決定加諸那些經驗在他們身上?

陳列說:「他最希望得到的,是心靈的平靜。」讀完《殘骸書》,我們乃知道那是何等艱難的企盼。我們生活的社會,仍有一部分構成,來自那個時代的傷害、羞辱和侵奪。而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和解,怎麼可能?

《殘骸書》是當代散文的巨碑。它不僅立下時代的見證,更將持續震撼、感染世世代代後來者。

✦✦✦金典獎✦✦✦

決審評審|郝譽翔

小說的語言簡潔有力,散發出尖銳又冰冷的金屬氣息,恰好完美呼應全書所要刻畫的新世代生命情境,而未來感與科技感十足的美學風格,更是獨樹一幟,也為臺灣當前以國族、歷史和地誌為主流的書寫,打開了嶄新的一頁。

...繼續閱讀

沒口之河

沒口之河

決審評審|謝旺霖

這是關於知本濕地如何形成的作品。作者展現了既像自然書寫,又像報導文學,並融合地方誌,民族誌,記敘在地的物種觀察,地景變遷,部落故事,人和土地長久的互動,也參與反對當時光電開發案的社會運動。

或借作者所言,「進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濕地生態系。」我確信,《沒口之河》正為臺灣文學注入新活水、新聲音。

...繼續閱讀

弟弟

弟弟

決審評審|郝譽翔

「弟弟」儼然成了回歸之後香港的隱喻,以此寫出社會集體認同的探索、質疑與創傷。這本小說雖然可以被視為一部政治和國族寓言之作,但可喜的是,作者卻是舉重若輕,文字俐落明快,敘事剪接自然流暢,充滿了栩栩如生的畫面感,更成功捕捉到21世紀新世代青年的面貌和心靈,他們看似輕盈虛無,實則沈重深刻,讓人讀畢不禁為之動容,久久還難以忘懷。

我隨意,你盡量

我隨意,你盡量

決審評審|張亦絢

寫淡水的名家不少,作者看似信手拈來的人名、掌故、美術史記憶,不只可見其底蘊深厚,還因著對台語復振的關懷,更有具史感的獨到見地。

語言是文學的根本。為搶救語言書寫,因而留下經典——這在世界史上,屢見不鮮。以可親可敬的台語寫就的本書,可說是「既可自怡悅,更堪持贈君」。

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決審評審|馬世芳

文字尤富神采,意象斑斕,連頁緣註釋都引人入勝,可當「番外篇」讀。台文書寫的部分亦生動有力,下足了功夫。這是一種充滿色彩、氣味與聲響的敘事語言,飽含音樂性,極是迷人。

揉合童稚眼光、地方野史、民間信仰和歷史事件,鋪排出一部奇幻的地方誌兼家族史,野心很大,卻能舉重若輕,游刃有餘。很難相信這竟是張嘉祥的第一本小說,從此我們有了一位橫空出世、鬚爪俱全的優秀小說家。

魔以

魔以

決審評審|張亦絢

地氣與人氣纏繞相生之餘,角度與節奏的選擇與切換,非但技藝精深,還不時有出人意料的破格狂筆。

在極致處,「小說已瘋」的驚悚哀戚,毫無遲疑地挑開當代欲振乏力的神經:連一絲煽情也無地,裸露亟待探討的無形暴力。

鱷眼晨曦

鱷眼晨曦

決審評審|謝旺霖

小說家似藉此延續他的南洋婆羅洲,故鄉砂拉越的雨林書寫,再次展現熱帶雨林茂密的生態,神秘凶猛,陰暗繚繞。殖民主義、革命游擊的幽魂猶在。可這回筆法儼然更勝以往,鋪張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 ; 容納許多虛構非虛構的歷史細節,遊蕩鄉野的傳說,虛實交織填補 ; 調動鉅量的科學知識偽科學知識。

進而開闢截然不同的視野,考古學,天文學,自然史,拔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小說後半,那一個接一個迷離的夢境,紅髮女子挾金樹在宇宙目睹地球演化及大滅絕,魔幻極致,看向過去或許也是未來,隱隱寄寓小說家終究的關懷。

✦✦✦蓓蕾獎✦✦✦

✦✦✦得獎作品隱藏的故事✦✦✦

胡慕情/自然的一切本無意圖──讀黃瀚嶢《沒口之河》

胡慕情/自然的一切本無意圖──讀黃瀚嶢《沒口之河》

「​若以地景為生命的隱喻,邊界會消融與重塑,但那是神的全一。生命有止,地景的定義仰賴轉化的凝視。」讀完《沒口之河》,想起接觸攀岩後寫下的這些字。

對規則的愛,與對規則的信任──小說家寺尾哲也、李奕樵高能對談

對規則的愛,與對規則的信任──小說家寺尾哲也、李奕樵高能對談

工程師腦裡的小說創作是如何運算呢?獲獎連連的小說家李奕樵與寺尾哲也,用理科腦與我們揭開科學、科技對個人生命的轉變。科技對寫作,以及寫作對科技人生的影響是什麼?規則,和創意是否有互相衝突的時候?

【鄭順聰台文選書|進階篇】深入台文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子

【鄭順聰台文選書|進階篇】深入台文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子

《我隨意.你盡量》不只是一位屏東女子住淡水二十四年的追憶,同時也是台語散文在文字風格與主題取向真正走出自己的道路,可以與華語散文並行了。書前半是早期部落格文之媠氣(suí-khuì,漂亮),後半長散文〈上淡水往事追憶〉,一出手就是經典。

2023年入圍作品

✦✦✦散文✦✦✦

訣離記

訣離記

尾巴人

尾巴人

風葛雪羅

風葛雪羅

濃霧特報

濃霧特報

✦✦✦非虛構寫作✦✦✦


難得休假時與朋友相聚,想說話時開直播、喜歡流星花園、渴望談戀愛、唱臺語歌、跳舞、趁著倒垃圾的十五分鐘交同鄉朋友、與照護的臺灣阿嬤情感深厚,參加臺灣的民俗祭典……

當然也會想家、懷念在故鄉的小孩,這些需求並不特別,只是過去我們缺少機會好好聽移工說自己的情感與故事。


從一座白色鳥居豎立於劍潭山起,臺灣神社至高臨上俯瞰著基隆河,神社傾頹乃至湮滅,蓋起一座兩層樓磚房,名為「臺灣大飯店」,後「臺灣大飯店」改組,「圓山大飯店」於焉誕生。

超過半世紀,屹立於山丘上招待無數達官貴人的紅房子,流轉著山腳下人們無從得知的故事,也乘載著許多人一輩子的時光與回憶:

2022年得獎作品

白色畫像

白色畫像

金典百萬大獎
得獎評語/決審評審 吳佩珍 撰

〈清治先生〉寫的,是對價值信仰的抉擇身不由己的時代,以及流轉其中,卻又無可奈何的人物群像。〈文惠女士〉的女主人公之眼,映照出的時代更迭,是日本與台灣的中產階級家庭的興衰、起落。〈凱西小姐〉中從故鄉出走,滯留巴黎與布柏林的知識分子,則在地球的另一端,遠眺故土如何從戒嚴走向民主化的道程。

作者細緻地置入各種語言,成功營造日治、戰後到現代台灣的多語氛圍,喚醒歷史記憶。依人物身分與關係親疏切換的語境,讓人物的血肉與各個時空宛如觸手可及。

作者在後記叩問:在那個政治蒼白的時期,知覺、作為有限,平庸一生的人物是否值得寫,能否寫。《白色畫像》給出的,是不證自明的答案:我們要他/她,他/她就來了。
女兒
金典獎

女兒

地鐵站
金典獎

地鐵站

流氓王信福
金典獎

流氓王信福

樓上的好人
金典獎

樓上的好人

 激流與倒影
金典獎

激流與倒影

2021年得獎作品

  • 別送

    別送

    金典大獎

    得獎評語/決審評審 蔣亞妮 撰

    鐘文音以這本長篇小說《別送》,書寫了一場鉅製的送別,一場關於女子如何送別母親、送別愛情、送別某種生活形態的旅程。旅程從小島房間,一路來到西藏高原、天葬高台與千年古寺之前。這是一場41萬字的送別,行囊不只是故人與故去,更揣懷著作者稠密纏繞的文字質地和情感。越送越遠,越送越醒,種種出發與抵達的執著,看似被在路上一一放下,就像所有的感情都是從送別,變成一句「別送」。

    卻又不是真的放下。

    鐘文音像是以這部長篇小說與某種她文學創作的母題告別,母題如母體,那些過往被附加在文學上的女身、女兒書寫,在《別送》裡變形幻化成各種佛經故事、人間愛欲,越抽離越陷溺、越陷溺也更抽離。佛經裡,娑婆世界本就「人欲橫流」,鐘文音的看破,是陷落;文學的光芒,得從深沉的暗中顯。

張愛玲的假髮
金典獎

張愛玲的假髮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金典獎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零度分離
金典獎

零度分離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金典獎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荒涼糖果店
金典獎

荒涼糖果店

新寶島
金典獎

新寶島

馴羊記
金典獎/蓓蕾獎

馴羊記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蓓蕾獎

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