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0年代起寫日記習慣開始有些改變,不見得天天記載。有時某一天的記事寫得相當長,多半是內心對某些議題的感想。
此時書寫會跨越日記本的好幾頁篇幅.然在某一天的重要公務行程.仍會將之記載於相符的日期或頁面之上。
蔣經國大事日記,記載從1972年5月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開始,到1978年5月就任總統,至1988年1月逝世為止,這期間,經歷了中日斷交、兩次石油危機、規劃十大建設、規劃六年經建計畫、中美斷交、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開放黨禁、解嚴、開放報禁、開放老兵回鄉探親等等,正好是台灣政治、社會的重要轉型期,可以說是台灣的「蔣經國時代」。
軍事在20世紀中國政治與社會舞臺中扮演了無比重要的角色,
自北伐起,軍事和政治之間的關係就已非常密切,
到了對日抗戰時期,彼此關係愈加緊連,
戰事和戰局影響內政,內政品質和效率又影響戰爭。
由於國民黨北伐的速成,重要軍國大計多是談判妥協的產物,因此清末以降的各種問題,尤其是軍閥對立並沒有得到解決,而是隱藏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假象之下。隨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這些妥協的後果逐漸浮上檯面,不但各地軍閥對於抗戰陽奉陰違,只求自保;甚至連國民黨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致使蔣介石有「一生之苦厄全在於黨務也」的感嘆。
透過本書對相關檔案、日記的梳理,可以觀察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內外交迫,無論是戰場上的節節失利,或是地方實力派的強硬,以及國民黨本身的腐化與分裂,都早有預兆,而這似乎也預示著戰後中國的命運。
本書強調軍政之間的互動關係,試圖把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期後方黨政軍的狀態和前線的戰事,納入一個整體性的分析架構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