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企業,最常看到的就是口號管理。例如:追求卓越、精進技術、強化顧客向心力等等。這些口號管理,企業員工看多了,也麻痺了。如果不將這些口號化成實際的數字,口號管理會成為最糟糕的管理。這也是這一本書最詬病的地方。所以,數字化管理是基礎的管理功夫。我們在管理學院教個案討論,大家都以為個案研討就是「盍各言爾志」,但哈佛大學已過逝的克里私汀教授有次告訴我說,在哈佛的個案討論如果你發言的時候,沒有用個案中間的數字來支持你的想法,你會被釘在牆上(You will be nailed on the wall)。這足以說明數字對於決策的重要性。
但是,全部數字化的管理又會產生很多的問題。第一,就是基本誘因的問題,西方管理常說:You got what you pay for but you don’t get what you don’t pay. 意思是說,你的獎金會讓員工做出他獲得獎金的事情;可是其他事情就不會去做了。例如,學校裡面如果只是獎勵教授做研究,那教授對於教書就不會有興趣去改進。所以,如果全部是數量化管理的話,那一定會把公司推到扭曲的管理。而且很多事情是量不出來的,對於量不出來的績效,你又如何去數字化呢?第二,數字有很多謬誤的地方,以財務報表而言,你會發現壽險公司賣得越多,績效越差,因為人壽保險在第一年佣金給的比例非常高,佣金在當年就當作費用處理,但獲利是在以後的幾十年,結果賣得越多,帳務上虧得越多,所以財務報表就會失真。因此,要使用數字一定要知道數字的來源,要經過調整後才能夠讓數字反映出來真正的績效。第三,很多行為是量不出來又是重要的。譬如說員工用不用心?是不是願意教導屬下?第四,只靠數字管理,會掉到著重短期、忽視長期的陷阱。而且創新絕對是量不出來的。所以不用數值化管理不對,只依靠數值化管理則會忽視長期的發展、創新、文化等等軟實力。結論是數字管理大概只能做到60分到70分的管理,企業要卓越,除了數字以外,一定要加上主觀的判斷、文化和願景,才能夠達到比較高階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