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識學株式會社」的負責人安藤廣大。我經常被問到有關,數字所帶來的「壓力」。其實數值化是一種,能夠讓人把情緒放於一邊,而變得更輕鬆的工具。惱人的好惡問題,也是同樣道理。將所謂「厭惡」的主觀情緒,替換為「次數」的客觀事實。於是,你便能退一步審視自己,並活得更自在輕鬆。數字就是這樣的一種發明──能讓人從不良的情緒中抽離;能讓人以邏輯冷靜判斷,而不流於情緒化。

我希望將「數值化」的工作技巧,傳達給各位讀者,若你覺得自己成長速度比同期或周遭的人慢,或是雖然知道數字重要卻覺得困難的人,甚至是無法順利管理部下或組織的人也很有幫助。畢竟,無法用數字管理自己的人,想必也無法管理下屬及團隊。

立場或許各自不同,但「懂得數字的重要性」這點可說是共通存在於「工作做得好的人」之間。不管你再怎麼討厭數字,數字依舊緊緊相隨。而且,沒有人能夠在不正視數字的狀態下成長。我們必須盡可能在年輕、思想還有彈性的時候培養出「數值化」的技巧才行。

——感謝@悅知文化協助跨國協調授權圖文和影片,照片版權©安藤広大-識學株式會社——

博客來商業選書

★2022-2023日本最暢銷商業書TOP1,突破65萬冊!★
★出版至今,蟬聯Amazon商業榜TOP1★
3000家以上企業導入「冷靜理性」的思考法!
「工作做得好的人」共通的唯一思維!
閱讀本書,不需要簿記或會計等專業知識


  ▍現今社會「言語過剩」,但「數字不足」!
  你是否抱持著「情緒」在工作?
  「工作做得好的人」和「快速成長的人」,其共通點就是——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更願意把「情感」放一邊,用「數字」來思考。
  也因此,能夠持續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
  ▍隨時保有「數字意識」的人,可以「更加客觀」地審視自我。
  再怎麼討厭數字,數字依舊緊緊相隨,所以必須趁年輕、思想還有彈性的時候,盡可能培養「數值化」的技巧。
  不論你是主管還是非主管,都請成為「以數字獲得好評的人」。
  ▍用「數值化」的思維,看穿事實的真相。
  步驟1:增加「行動量」——正確計算自身行動的機制。
  步驟2:小心「比率」陷阱——別被除法帶來的安心感給騙了。
  步驟3:找出「變數」——思考在工作中該聚焦於什麼。
  步驟4:篩選出「真正的變數」——別讓「無法改變的事」成為藉口。
  步驟5:從「長期」倒過來推算——分別以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來檢視。

推薦序

沒有用數字來支持你的想法,你會被釘在牆上
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副校長,現任長庚大學校長 湯明哲

  最近,企業面臨數位轉型的挑戰,很多的公司以為找了一位顧問,引進一套資訊系統,整個企業就可以數位轉型,然後就可以節省成本、增加效益。事實上,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間最重要的是要會利用數字來做決策,這和一般拍腦袋定案的決策方式背道而馳。所以企業要數位轉型,先要有用數字做決策的文化,這本書就是以數字做決策作為主要的訴求主題。

  在一般的企業,最常看到的就是口號管理。例如:追求卓越、精進技術、強化顧客向心力等等。這些口號管理,企業員工看多了,也麻痺了。如果不將這些口號化成實際的數字,口號管理會成為最糟糕的管理。這也是這一本書最詬病的地方。所以,數字化管理是基礎的管理功夫。我們在管理學院教個案討論,大家都以為個案研討就是「盍各言爾志」,但哈佛大學已過逝的克里私汀教授有次告訴我說,在哈佛的個案討論如果你發言的時候,沒有用個案中間的數字來支持你的想法,你會被釘在牆上(You will be nailed on the wall)。這足以說明數字對於決策的重要性。

  但隨著感應器(sensor)的普及,企業每天產生數以億計的資料,如何利用這些數字?

  最重要的是找到這些數字的因果關係。例如,企業最重要的是獲利,對於零售業而言,獲利的決定因素是存貨,而存貨的決定因素則是生產/行銷規劃,生產/行銷又由每天的銷售產品組合和地區來決定,因此存貨的調整就要依據各樣的數字來決定,而不是靠直覺拍腦袋定案。對於IC設計而言,重要的是每位員工的產值和毛利。再找出決定產值和毛利的因素,透過一層層的因果關係鏈,就會導出公司的關鍵成功因素,數量化後,才能做數位化的管理。這是書中所講的「變數」。隨著時間的改變,這些因果關係也會變化。就看管理上能不能作到「智慧」化的管理,所以管理要「數智管理」。好的公司作到數「智」管理,不好的公司只能做數字管理。

  就算公司導出了KPI,也不能太多,本書講到不要超過五個。事實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了KPI,不是KPI的指標便不會達到。所以不能全部靠KPI來管理。譬如說,如果市場佔有率是KPI,經理人員就有可能犧牲毛利,以達到增加市場佔有率。

  但是,全部數字化的管理又會產生很多的問題。第一,就是基本誘因的問題,西方管理常說:You got what you pay for but you don’t get what you don’t pay. 意思是說,你的獎金會讓員工做出他獲得獎金的事情;可是其他事情就不會去做了。例如,學校裡面如果只是獎勵教授做研究,那教授對於教書就不會有興趣去改進。所以,如果全部是數量化管理的話,那一定會把公司推到扭曲的管理。而且很多事情是量不出來的,對於量不出來的績效,你又如何去數字化呢?第二,數字有很多謬誤的地方,以財務報表而言,你會發現壽險公司賣得越多,績效越差,因為人壽保險在第一年佣金給的比例非常高,佣金在當年就當作費用處理,但獲利是在以後的幾十年,結果賣得越多,帳務上虧得越多,所以財務報表就會失真。因此,要使用數字一定要知道數字的來源,要經過調整後才能夠讓數字反映出來真正的績效。第三,很多行為是量不出來又是重要的。譬如說員工用不用心?是不是願意教導屬下?第四,只靠數字管理,會掉到著重短期、忽視長期的陷阱。而且創新絕對是量不出來的。所以不用數值化管理不對,只依靠數值化管理則會忽視長期的發展、創新、文化等等軟實力。結論是數字管理大概只能做到60分到70分的管理,企業要卓越,除了數字以外,一定要加上主觀的判斷、文化和願景,才能夠達到比較高階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