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閱讀
...繼續閱讀
本書源自於徐瑞廷與臺大管理學院李吉仁教授合作的課程,這堂課已成為近年最炙手可熱的策略課程之一,每年只有50多個名額,在口碑效應之下,造成臺大學生相繼搶課。廣受學生歡迎的程度,甚至被譽為「臺大最有用的課程之一」。
Smart Simplicity 是我在實務上很常引用的一套原則。推動企業轉型時,最常遭遇的阻力來自於組織與人。面對複雜的組織議題,許多領導者提出更多架構、流程、指標、KPI,卻增加了組織的複雜度。事實上,要改變員工的行為,可以從管理的減法下手。
《企業參謀》是我年輕時的啟蒙經典。這本書雖然是大前研一入行顧問界一、兩年的作品,但裡面有許多他用工程師思維自創的理論框架,讓我知道原來管理現場看來很模糊的經營問題,也能用精確的公式推導、解決,這對同是工程師出身的我來說特別受用。
《V型復甦的經營》作者三枝匡先生多年前曾任職於BCG日本辦公室,也曾任日本三住集團(MISUMI Group)執行長。這是一本以景喻理的企業小說,書中許多情節,像改革遇到的阻力、派系鬥爭,實際上都是作者的經驗談,可提供領導者解決問題的靈感。
...繼續閱讀
《病非如此》作者深入中國涼山彝族毒品與愛滋重災區的田野故事,雖與癌症或失智症無關,但作者在其中所觀察的疾病汙名、身心失序、藥物控制、茫茫前景、社會連結斷裂等生命課題,實與作者自身疾病經驗具有生命本質上的共通體悟。
這是《病非如此》作者深入柬埔寨與涼山的田野故事及反思,是作者在化療末期開始準備出版的一本書,包含作者回顧從青年到中年旁觀他人之苦、見證大千世界的善與不善,並想望從中年到老年的康復重生探索,可謂作者遙寄給年輕與年老時自己的一封書簡
《以脆弱冶金》以文學為核心,閱讀書單從台灣當代文學到西方經典,包含現代詩、散文與小說。首篇寫楊澤,最末篇寫約翰.伯格,都是作者文學教養上的最愛。全書收入43篇評論文章,能提出獨特論理框架,也能理解最幽深細微處,兼有詩意的語言,捕捉每本書包藏的閃電,一覽台灣文學的精彩星空。
環繞著錫都一個盲女銀霞和她成長的街區展開,呈顯出多民族文化並存的豐富世界,有如萬花筒轉動拼疊出不同的光影。銀霞雖然不能看見世界,卻能聽見世界、觸摸世界,這也使得整部小說充滿了細膩的感官書寫。我尤其喜歡關於手錶與打字機的情節,交織著抒情與暴力、收穫與失落。
寫2014和2019的香港社運及其後,還包含了故事新編、疾病與親子關係、土地與歷史、藝術與生命的辯證(可與王爾德《格雷的畫像》參差對照),觸角甚至關涉到性別、環保。看上去似乎題材相當發散,實則不然,諸多議題線統攝在香港命運前瞻後顧之內,省思受傷受挫後的人與地。全書或許激情欠奉,但是那低迴裡仍有什麼在嗡嗡竄流著。
一本涵蓋了社會學以及性別研究的專書。所謂「夾縫中的女人」指的正是第三者——而且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婚外情對象。此書實際出版於一九八五年,距今已逾三十幾年,社會背景當然截然不同,但驚人的是,書中所描述的「第三者處境」至今看來並沒有多大變化,包括此一詞彙的污名化,被地下化和祕密化等削弱狀態。此書涵蓋了大量第三者真實訪談經驗,細緻分析道德與女性主義之間的難題,包括「她們」的權力是如何被巧妙剝奪,情感和心理逐漸失衡,又該如何重拾自由。視角從迴避到不迴避,其中的千迴百轉,幾乎可以稱作一本「反」偷情指南。
一位文學教師哀悼逝去的男性友人,這位友人情史豐富,時不時招惹女學生,顯然不是個「正確」的對象。但主角仍然哀痛,並意外領養了他留下的大狗。藉著人狗相處,娓娓道來己身關於文學、生命以及對離別的悲傷。這是一本無論翻到哪一頁,都會忍不住細讀下去的小說。其自傳性氛圍濃厚,句子簡潔零散,看似隨筆告解,卻處處充滿佳句韻律,反覆咀嚼的幽默感。是哀悼之書,而我私心奉它為我的寫作之書,隨之而來的包括里爾克、柯慈……反覆思索的文學之語。透過這位教師,彷彿上了一堂綿長的寫作課。
這是我的護身符。每次重讀,都忍不住被茄子削皮或倒咖啡牛奶等小事打動。說的明明是一個「不是戀愛」的故事,卻是在無論人生任何時刻讀,都會感覺被照拂的一本小說,要我說,指的是如何在最複雜的時刻還能保持自己,保持愛,並且不放棄瞭解的能力,「那是生命。生命喜歡我。」
為前作《乳與卵》的延續,講述了另一種當代女性的生命樣貌。同樣是一本充滿「問題」的小說。為什麼乳頭不能很黑?我的身體是什麼模樣?不做愛又為什麼不能有孩子?乍看之下相當議題,但主角夏子儘管再脆弱迷茫,那股彷彿「活著就要以一抗十」的奮力感,每次讀到都令我動容,女性想順從己意的活,真是需要鬥智又鬥勇。此書既私密貼合了女性心境,又更進一步去思考關於性、性別與身體意識的種種問題,兩者結合得不著痕跡,坦誠又好看。由於夏子是位作家,書中也有關於此身份的困境描寫,「每天寫著連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寫出來的小說真的很累……」是否有點太寫實了!
AI技術的加速演進,帶來機會也帶來極大的焦慮,在VUCA(多變/不確定/複雜/模糊)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強韌的心理免疫力。即使處境艱難,仍然能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快樂,更趨近身心靈的幸福。哈佛大學教授班夏哈的快樂學,應該是下一個世紀人人必修的通識課。
ChatGPT出現之後,孩子們還需要那麼努力的學閱讀寫作嗎?答案是Yes,而且必須比以前學得更深更好,才有機會成為能駕馭新工具、不被AI取代的新世代工作者。如何學得更深更好?專研閱讀與認知學習心理學的清大教授陳明蕾,在本書中深入淺出的引介閱讀學習的關鍵,特別是紙本和數位學習需要不同的能力和鍛鍊,才能完成「教思考」「教素養」、優於ChatGPT的高階任務。
當ChatGPT能通過美國大學考試時,教育所謂何來?教育現場到底該怎麼教怎麼學,成為父母老師的關注。親子天下雜誌三月號特別越洋採訪、完整介紹「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 Learning)。在知識供過於求,問對問題比答對標準答案更重要的年代裡,專題式學習被認為是能有效誘發學習動機、提升自學能力與提問力、幫助學生跨域整合、深度學習的有效法門。《親子天下三月號》和《專題式學習,從小就開始》,能幫助所有對AI時代教育轉型感興趣的讀者們,探索可能的方向。
當ChatGPT能通過美國大學考試時,教育所謂何來?教育現場到底該怎麼教怎麼學,成為父母老師的關注。親子天下雜誌三月號特別越洋採訪、完整介紹「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 Learning)。在知識供過於求,問對問題比答對標準答案更重要的年代裡,專題式學習被認為是能有效誘發學習動機、提升自學能力與提問力、幫助學生跨域整合、深度學習的有效法門。《親子天下三月號》和《專題式學習,從小就開始》,能幫助所有對AI時代教育轉型感興趣的讀者們,探索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