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的生命變奏曲,一段疾病與關係的敘事

【博客來選書】人類學家劉紹華從田野回到自身新作,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

其實我們「長年」生病著,像近視就是一種病,失眠也是,感冒、過敏更是常客。生病牽動著許多情緒,還有對生命意義的探究.........。字裡行間自有靈魂拷問,問我們在身體或心靈上即將失去自我時,我們是不是認真體驗過這悲欣交集的一生?!──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一個家庭的生命變奏曲,一段疾病與關係的敘事

阿茲海默症、癌症,兩個世紀之症同時發生在一個家庭中,
患者的人生、家人的未來,該如何面對與承擔?

我想記錄自己和母親的這段生命旅程,儘管片段,但求誌念。記錄是為了母親、自己和家人,且身為醫療人類學者,也希望這段疾病與康復敘事,有助於其他的病人親友理解病中之人,並與之平和相處。──劉紹華

二〇一八年七月,人類學家劉紹華和她的母親接連確認罹患「世紀之症」,其母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初期,而紹華得了癌症。兩人同時生病,對於家人的打擊重大,照護人手嚴重不足,家中混亂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生病的人不好過,沒生病的人也不好過。

數年間各種沒想過的生命經驗陸續發生,正面的、負面的都有。不論生病或康復,變壞或變好,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

生病與康復都是一趟旅程,只有走過才知道風景微妙,不管喜歡與否。
李清瑞/大塊文化第四編輯室總編輯
▌認識老病死苦的生命倫理與合宜應對之道,該是日常教育的一環
老病死是人生必經歷程,但通常我們對這些情況了解不多,遇到了只能手足無措,硬生生面對。對於病中之人和照護者,一定有太多難以言喻的情緒,我們沒被教過要如何當個病人,也沒被教過要如何面對病人,但其中有很多細膩的問題該被點出、被討論,這樣才有可能被理解,找出一個大家都安心舒適的對應。
《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雖說是一本絮語,卻是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以自身及自家為田野,以她身為病人、女兒、醫療人類學家的身分融合於一,為我們帶來的陪伴之作。感謝紹華這本書的出現,可將病中和陪病的人們渴望了解和渴望被了解的心情,透過她自身的故事點出,知道我們在某個時刻都是一樣的,是多麼令人安心。期待這本書的故事與討論,能逐步培養出我們這個時代合宜應對老病死苦的關懷視野。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及醫療的角度切入,分析國家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
著有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以及《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等專書。其著作曾獲得臺灣、中國、香港、國際等書獎肯定

● 劉紹華推薦選書●

【OKAPI專訪】

  • 從涼山到麻風,不斷移動的人類學者──專訪劉紹華

    從涼山到麻風,不斷移動的人類學者──專訪劉紹華

    當中國武漢肺炎風暴席捲全球的時候,任職於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人類學家劉紹華成了諸多媒體追逐詢問的對象,只因她是台灣少數鑽研中國1949年後傳染病防疫史的學者。《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下稱「涼山」)《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下稱「麻風」)兩本著作,不只投注了她絕大多數的研究心血,更揭發了中國長年來在傳染病防疫上的問題;既是疫病史錄,也意外成為中國再一場傳染病疫不幸爆發時的現預言。

    相較之下,她的另一本著作《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從柬埔寨到中國,從「這裡」到「那裡」,一位人類學者的生命移動紀事》(下稱「移動」),就顯得輕巧些了。...繼續閱讀

病中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