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的評選意見,福瑟的劇本「讓難以言說之物得以發聲」。但若劇本已然削肉剔骨,那些存在於劇本裡的聲音又是什麼呢?
在福瑟的劇本裡,角色所處的時空環境往往被推到現實的邊界,沒有繁華的現代都會,也沒有光鮮亮麗的科技與物質享受。場景可以是懸崖邊緣上面的傾頹老屋,可以是秋季葉落之際的蕭瑟墓園,可以是飄零在茫茫大海之中的扁舟。一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情感的應對進退,最赤裸也最核心的人性本質。閱讀福瑟的劇本時,雖然沒有明顯的情節線,但讀者必定能感受到那如詩一般的台詞,在時而緩慢的節奏、時而緊繃的張力間,每一句台詞的往來彷彿都在逼迫讀者直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繼續閱讀
坦尚尼亞裔英國作家,著有多部小說,曾入圍布克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大英國協作家獎等。
古納於二〇二一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及對身處不同文化與大陸間的難民命運,展現毫不妥協且極富同情心的洞察力」。
評委會表示,他的作品令人想起莎士比亞、康拉德、奈波爾等作家。
波蘭當代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生於1962年,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史詩、神話與當代波蘭生活景致,融合現實與魔幻的書寫風格,反映出波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世界觀。
1980年朵卡萩就讀於華沙大學主修心理學,畢業後曾在外省擔任臨床醫師,後來轉而從事寫作,不忘自認是榮格的信徒,常以這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來激發自己文學創作的靈感。
朵卡萩受到評論界的肯定與廣大讀者的喜愛,2018年榮獲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肯定。評審讚言:「她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繼續閱讀
一九四八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目前仍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皆花費數年,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透過拼貼許多聲音,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呈現出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繼續閱讀
1899年6月生於大阪,幼年父母相繼過世,其後撫養他的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哀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後來成為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