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福瑟 Jon Fosse

-
「以創新的戲劇和文章,為難以言喻之事發聲」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理由

約恩.佛斯1959年生於挪威西部,擅長以僅有10%使用率的「新挪威語」(Nynorsk)書寫。
他的創作橫跨劇本、小說、詩、散文與兒童文學,內容精簡深刻、關注人際之間的疏離。
作品已翻譯成40多種語言、劇作被搬演超過千次,日本與香港皆曾有上演的紀錄。
佛斯於2007年獲頒法國國家功績騎士、2010年獲頒國際易卜生獎。
-
在第一段故事中,一個嬰兒即將誕生,他的父母會將他命名為約翰。第二段故事中,一個名作約翰的老人來到生命的終點。在這兩個時間點間,作者約恩‧佛斯以簡潔的文字回顧主角的一生。從約翰父親陪產時的思緒開始,直到我們伴隨約翰走完人生最後一天為止,看似平凡無異的日子,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尾。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會長Anders Olsson表示:「約恩‧佛斯在各方面都是極為優秀的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深深感動讀者,在於其探索每一個人內心最私密的想法,將所有的焦慮、不安、對生死的質疑…這些關注,透過劇作、詩集和散文的方式尋求回應。」
  • 羅仕龍/留白的聲音──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瑟(Jon Fosse)

    羅仕龍/留白的聲音──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瑟(Jon Fosse)

    圖片來源 / Nobel Prize

    根據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的評選意見,福瑟的劇本「讓難以言說之物得以發聲」。但若劇本已然削肉剔骨,那些存在於劇本裡的聲音又是什麼呢?

    在福瑟的劇本裡,角色所處的時空環境往往被推到現實的邊界,沒有繁華的現代都會,也沒有光鮮亮麗的科技與物質享受。場景可以是懸崖邊緣上面的傾頹老屋,可以是秋季葉落之際的蕭瑟墓園,可以是飄零在茫茫大海之中的扁舟。一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情感的應對進退,最赤裸也最核心的人性本質。閱讀福瑟的劇本時,雖然沒有明顯的情節線,但讀者必定能感受到那如詩一般的台詞,在時而緩慢的節奏、時而緊繃的張力間,每一句台詞的往來彷彿都在逼迫讀者直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繼續閱讀

2022年得主:安妮·艾諾

    安妮·艾諾 1940年出生於法國諾曼第,著作銷量超過百萬冊,文章被收錄於法國教科書中,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勞工家庭出身的她,從小就在各式各樣的對話和語言間耳濡目染。因此很早就意識到隱晦的社會階層與支配型式,也反映在她的文學創作中。安妮·艾諾擅長以「私小說」型式,坦承內心最私密的情感、家人間因文化階級產生的斷裂,也透過女性自述的視角,關照社會上所有被支配者遭遇的不公平對待。

    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讀者將看見直指核心、誠實無畏的深刻情感,篇幅簡潔卻充滿文字魅力。

2021年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

坦尚尼亞裔英國作家,著有多部小說,曾入圍布克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大英國協作家獎等。

古納於二〇二一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對殖民主義的影響,及對身處不同文化與大陸間的難民命運,展現毫不妥協且極富同情心的洞察力」。

評委會表示,他的作品令人想起莎士比亞、康拉德、奈波爾等作家。

海邊
#布克獎長名單入選作品

海邊

天堂
#布克獎短名單入選作品

天堂

2020年得主:露伊絲‧葛綠珂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匈牙利猶太後裔。大學時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其後多年,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師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

1985年《艾奇里斯勝利》獲國家書評人獎,1992年《野鳶尾》獲普立茲文學獎,2003年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2014年更以《貞潔之夜》獲國家書獎,曾先後任教於波士頓及愛荷華等多所大學。

202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給予她的授獎辭是:「因為她毋庸置疑的詩意之聲,以樸素之美讓個體性的生存具有普遍意義。」

2019年得主:彼得.漢德克

 <b></b>

出生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24歲即發表著名劇本《冒犯觀眾》,引起廣大迴響。他是當代德語文學重量級的作家之一,曾於1973年獲畢希納文學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被譽為「活著的經典」。

作品風格以實驗性的語言著稱,其中多部曾改編成電影,如《守門員的焦慮》為與文‧溫德斯合作改編;《左撇子女人》則由漢德克本人執導,並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提名。

2018年得主:奧爾嘉.朵卡萩

    波蘭當代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生於1962年,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史詩、神話與當代波蘭生活景致,融合現實與魔幻的書寫風格,反映出波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世界觀。

    1980年朵卡萩就讀於華沙大學主修心理學,畢業後曾在外省擔任臨床醫師,後來轉而從事寫作,不忘自認是榮格的信徒,常以這位心理學大師的理論來激發自己文學創作的靈感。

    朵卡萩受到評論界的肯定與廣大讀者的喜愛,2018年榮獲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肯定。評審讚言:「她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繼續閱讀

藉由八十四則時間的小章節,斷裂又連貫的呈現出一個虛構村落長達八十年的人事變遷。奧爾嘉.朵卡萩輕盈,詩意,充滿神話意味的書寫宛如一個亙古大夢,夢中是人類對生命、愛情,和時間的記憶。

如果是惡創造了世界,善一定要將之摧毀。

寂靜的夜裡,一種生物默默地吃下另一種生物。
沒有人抗議,沒有天打雷劈。儘管死亡不出自任何人之手,懲罰仍找上了惡魔――

他們選中了我,要我代他們行動。
所以,我要為所有動物討回公道。

雲遊者

雲遊者

結合旅行故事與哲思,116則探討生命與死亡,運動和靜止的小說

怪誕故事集

怪誕故事集

現實世界的神話國度,超脫類型的文學奇想

收集夢的剪貼簿

收集夢的剪貼簿

奧爾嘉.朵卡萩向榮格致敬的究極想像之作

2015年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一九四八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目前仍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皆花費數年,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透過拼貼許多聲音,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呈現出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繼續閱讀

1998年得主:喬賽‧薩拉馬戈

    「他以想像力、同情心和諷刺力支撐的寓言,不斷使我們領悟到一個難以捉摸的現實。」──諾貝爾文學獎授獎獻辭

    薩拉馬戈自一九七九年起全力投入創作,包含了戲劇、詩作、短篇故事、非小說與虛構小說,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二十餘種語言。一九九八年,以《盲目》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改拍成電影《盲流感》,也是獲得該獎唯一的葡萄牙作家,另有代表作《所有的名字》、《詩人雷伊斯逝世的那一年》、《里斯本圍城史》、《大象的旅程》、《該隱》等著作,作品已經被翻譯為四十餘種語言。

1968年得主:川端康成

1899年6月生於大阪,幼年父母相繼過世,其後撫養他的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哀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後來成為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