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寫這一篇序的此刻,我剛結束巡迴講座。有場講座別開生面,現場集合了教師、家長與學生,並且連線十一所學校,現場互動如何傾聽孩子?如何更好的引導青少年。講座已經結束了,校長上臺致詞時,即興邀請現場學生,是否有人想對我提問?
一位中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語文成績?」現場的語文教師回答:「多閱讀、多寫作,多看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則和這位學生,展開一場對話:
「你的語文成績好嗎?」
孩子回答:「還不達我的理想,我想要更好一些。」
「成績沒達到理想,有多久的時間了?」
孩子低著頭,嘆了口氣說:「從五年級開始,我的語文成績就下降了。」
我關心的問他:「怎麼回事呢?五年級時語文成績下降?」
孩子表情凝重一些,雙手插著口袋,先是低下頭來,接著又朝上仰起頭,有點兒艱難的說:「阿建老師,今天你很坦誠,我也想坦誠的告訴你——五年級的時候,我的弟弟離開世界了。」
我當時所在的學校,正是秋光燦爛時節,秋天的空氣很輕盈,但這個訊息很沉重,空氣瞬間凝結了。
聽見這個意外的訊息,現場聽眾頗為吃驚,在秋天的教室張大眼睛。
我即使感到驚訝,也想要再進一步了解:「弟弟過世了,和語文成績有什麼關係?和數理成績沒關係嗎?」
原來,男同學是數理資優,學來不需費什麼功夫,但對於語文科目,他需要更專注聽課與背誦。弟弟過世之後,他的專注度下降,語文成績也下降了。
我問男同學:「弟弟過世之後,心理壓力大嗎?會難過嗎?會自責與愧疚嗎?」
男同學點點頭,表示這些感覺都有。
男同學從未對人說過,獨自扛起沉重壓力,扛了超過五年時間﹍﹍
《點我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