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推手李崇建X金鼎獎作家甘耀明
獻給少年,改變一生的薩提爾對話!

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有許多的想法與疑問。
與大人討論,常換來一頓說教……

十四歲少女蘇絲步入青春期之後,多了一些煩惱,
父母的不理解、不認同、不信任,帶給她許多委屈與不滿。

青少年叛逆,因為他們困惑;
青少年成長,因為有良師引導。
讓薩提爾大師,成為少年的人生教練。
不說教、不餵答案, 讓少年傾聽、思考,為自己找到答案;
讓父母了解少年所思所想,敲開溝通之門。
讓孩子發現,自己就是最強大的救援,自己就能改變一切!

│強強聯手,創作無間│

本書是故事大師甘耀明,與薩提爾專家李崇建,聯手創作。
青少年們的七大成長難題,
在本書中一一著墨探討。
大人可以在對話中,學會薩提爾的引導模式,
孩子可以從故事中,獲得多元觀點與豐富視野,化為成長的養分。

7個關於成長的提問,你將學會:
為什麼要上學——教你了解學習的真義;
為什麼要聽話——教你擁有傾聽與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要早起——教你認識自由與自律;
失敗怎麼辦——教你學習失敗與成功;
為什麼不能說真話——教你反思真相與觀點;
來不及了怎麼辦——教你不好高騖遠,每日堅持進步;
我很愛計較嗎——教你認識生命價值,改變人生。


內頁試讀

沒有人想叛逆,他們只想被理解

圖、文/李崇建
在寫這一篇序的此刻,我剛結束巡迴講座。有場講座別開生面,現場集合了教師、家長與學生,並且連線十一所學校,現場互動如何傾聽孩子?如何更好的引導青少年。講座已經結束了,校長上臺致詞時,即興邀請現場學生,是否有人想對我提問?

一位中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語文成績?」現場的語文教師回答:「多閱讀、多寫作,多看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則和這位學生,展開一場對話:
「你的語文成績好嗎?」
孩子回答:「還不達我的理想,我想要更好一些。」
「成績沒達到理想,有多久的時間了?」
孩子低著頭,嘆了口氣說:「從五年級開始,我的語文成績就下降了。」
我關心的問他:「怎麼回事呢?五年級時語文成績下降?」
孩子表情凝重一些,雙手插著口袋,先是低下頭來,接著又朝上仰起頭,有點兒艱難的說:「阿建老師,今天你很坦誠,我也想坦誠的告訴你——五年級的時候,我的弟弟離開世界了。」
我當時所在的學校,正是秋光燦爛時節,秋天的空氣很輕盈,但這個訊息很沉重,空氣瞬間凝結了。
聽見這個意外的訊息,現場聽眾頗為吃驚,在秋天的教室張大眼睛。
我即使感到驚訝,也想要再進一步了解:「弟弟過世了,和語文成績有什麼關係?和數理成績沒關係嗎?」
原來,男同學是數理資優,學來不需費什麼功夫,但對於語文科目,他需要更專注聽課與背誦。弟弟過世之後,他的專注度下降,語文成績也下降了。
我問男同學:「弟弟過世之後,心理壓力大嗎?會難過嗎?會自責與愧疚嗎?」
男同學點點頭,表示這些感覺都有。
男同學從未對人說過,獨自扛起沉重壓力,扛了超過五年時間﹍﹍《點我閱讀更多》

你家是這樣的相處法嗎?

少年不是怪物

圖、文/甘耀明
十八世紀的歐洲有本暢銷書,造成旋風,書名是《少年維特的煩惱》。內容是寫年輕浪漫的維特,愛上了與別人訂婚的女孩綠蒂,雙方陷入愛情漩渦。不過綠蒂很快醒悟,知道這段禁忌的愛情不能再走下去,要維特不要再來打擾。沒想到,維特過不了這情關,開槍自殺了。

這本書用書信體寫成,語言有些華麗,心裡戲也很強,作者歌德(1749~1832年)是德國大文豪,因為這本書一夕成名,到今天仍受到推崇。我年輕時讀這本書,不完全懂意思,或者這種「維特式」的苦惱不是要人懂,而是要你去感受。全本書,我只記得零星片段,其中有句話深深記得,意思是「人呀!是常常犯錯的怪物」。出於某些想法,往後的日子,我又自行拼貼這句話,把「人是常常犯錯的怪物」變成了「少年是常常犯錯的怪物」。

會這麼想,或許是年輕時候的自己,給人不易溝通、愛計較、愛比較、不愛學校課程、愛嫌東嫌西……等印象,於是給人「怪物」的聯想。這些行為很像《少年遇見薩提爾》裡的蘇絲,無論在家、在學校、在人群關係都有隔閡。我那些逝去的年少歲月裡,想來想去,都沒遇到像《少年遇見薩提爾》裡的園丁角色,能夠為自己解惑。

這本書的園丁,原型是本書的另一位共同創作者,李崇建。崇建是《少年遇見薩提爾》的主筆,意思是這些的故事發想來自他的點子,也是由他主導整本書的走向、風格與完稿,我只是做最後的文字修整。於是,我是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細細閱讀那些故事與對話,我有種感覺,蘇絲的家庭與學校衝突,有不少是我年少的遭遇。如果我當時看見這本書,生命的困惑與徬徨,要是不能解決,至少能有些釐清了,心裡會更有踏實感﹍﹍《點我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