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也

額 不

頭 能

上 使

的 我

靶 下

心 跪



────────────────────────────────────────────────────────

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
Tahir Hamut Izgil

誠實面對恐懼、永不放棄自由,一段穿透黑暗,滅頂與生還的故事。

◆ 首部維吾爾知識分子對中國種族清洗的證詞
◆ 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以及個體生命的堅韌勇敢
◆ 翻譯15國語言,國際名家感動推薦

家園被毀,語言遭禁,摯愛的人隨風而逝。這是無數名新疆維吾爾人的現實,也是詩人塔依爾的生命經歷。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是一位知名的維吾爾詩人與知識分子,他在家鄉執導電影維生,與妻女過著恬靜的生活。然而,在少數民族備受歧視的中國政權底下,塔依爾與族人的性命和自由,始終都操縱在別人手中。

二〇一六年,中國政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維穩」措施,以防禦恐怖主義與分離主義之名,對維族人展開全面性監控跟大規模逮捕。市民商家被迫加入反恐陣線、人們被鼓勵監視彼此,店舖刀具被拴住、收音機被銷毀,然而最駭人的是塔依爾開始看到熟悉的鄰居、朋友、家人一個接著一個消失蹤影。面對四面八方滲入的恐懼,塔依爾開始在夜間準備耐穿的鞋子與暖和衣服,以便在夜半被警察帶走時,能夠保持溫暖。而對塔依爾與妻女來說,離開深愛的家園似乎是唯一的希望……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部令人心碎與警醒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以飽含詩意的筆觸,寫下他的家園、文化、社會被毀的經歷,並記錄極權體制下,國家發展出的高科技監控與政治信用體系,如何深入日常,扭曲每一個人的肉身、心靈與記憶。作者寫下本書,既是為當下此刻,仍在新疆再教育營受難的維吾爾族人發聲,也向我們揭示一個殘忍與希望並存的世界,那個世界值得我們投注恆久關注的目光。
...為什麼我希望中文讀者了解維吾爾人的情況?第一點是,壓迫統治與專制獨裁有一個傳染性特點,那就是壓迫一旦開始就無法收回。有些好事做到某個程度可以收回,但壞事一旦做了便無法停止,因為壞事會衍生很多惡的後果。

無論是在臺灣或中國的讀者都必須明白,一個民族發生的悲劇,不會只限於單一民族或地區。當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維穩」政策後,人們開始在當地看見監控、集中營與大抓捕。後來內地也發生許多事,例如疫情期間的封城。中國很常用高科技手段禁錮人民,把對維吾爾人的做法套用到別人身上。之前,駐法的中國大使盧沙野曾說,解放臺灣後,也會在當地設置學習中心,把臺灣人送去教育。盧沙野是很認真說這句話,不是開玩笑的。這是中文讀者要了解維吾爾族人處境的原因。

▶閱讀全文:「一個民族發生的悲劇,不會只限於單一民族或地區」──詩人塔依爾談《等待在夜裡被捕》與他逃離的家園
2022年7月,習近平於12至14日再次前往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考察。(©新華社)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現下新疆與香港所面臨的處境,藏人早已親身經歷。

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2023年全新修訂版)

殺劫:不可碰觸的記憶禁區,鏡頭下的西藏文革,第一次披露(2023年全新修訂版)

無論過去多少年,歷史只是更加鮮明,從未褪色。

自2008年全藏爆發抗議以後,做為一個以記錄和見證為本的寫作者,唯色每每回到西藏,都遭遇種種限制和困厄。諷刺的是,儘管北京是中國帝都,強權的中心,數年來她亦常遭受「喝茶」、軟禁、監控等對待,然而相對在拉薩,她似乎還是自由得多。

唯色長期受跟監,行動被高度限制,筆下卻愈見勇健。她的敢言,為她贏來挪威作家聯盟頒發的「自由表達獎」、(印度)西藏記者協會頒發的「無畏言論者獎」、國際婦女傳媒基金會2010年度「新聞勇氣獎」、荷蘭2011年度「克勞斯親王獎」、美國國務院2013年度的「國際婦女勇氣獎」等多項重要國際獎項,儘管她從來無法出境親自接受表揚。

在《樂土背後》中,唯色屢屢吐露對自由的想望。儘管《西藏筆記》的出版讓她惹上大麻煩,陰影至今在心頭徘徊不去,她卻不感到後悔。「從另一方面來說,我也因禍得福,從此走上獨立寫作的道路,儘管艱辛並時有危險,卻領略到精神的自由多麼寶貴,使我深感慶幸。」

唯色說,「拉薩是我的故鄉,我一往情深。」正是這份情懷,使她堅定、不懼怕,一天天深化的民族自覺,是她最堅實的依靠。




────────────────────────────────────────────────────────

今日的九龍皇帝是誰呢?
是昔日那些住在圍村裡,擁有這片土地的古老氏族嗎?
是那些改變了城市面貌的摩天大樓裡的跨國公司嗎?
還是那些遠在北京,試圖透過立法和武力,
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香港人的共產黨領導人呢?
或者,是那些用自己的肉身占領九龍半島街頭,
試圖奪回屬於自己的歷史和空間的平民百姓?
如果故事是一枚稜鏡,那麼我們選擇從哪個角度切入,
就會決定我們看到什麼答案。


────────────────────────────────────────────────────────



✦博客來11月選書✦
「誰」有權述說香港的歷史?「誰」能夠決定香港的未來?
港英政府?中共政權?還是每位「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的人們?
讓中國懼怕的事物,就是記憶的力量,我們必須想辦法不斷記得,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一切……

當2019年反送中運動在香港風起雲湧、鎮壓不斷升級時,本書作者、長年報導書寫中國議題的林慕蓮,開始深入研究香港歷史文獻,卻發現香港人在港英政府、中共政權的統治下,是如此缺乏自我的身分認同,歷史記憶是如此殘缺不全,遭到竄改,「我們是誰?我們正在捍衛的是什麼?然後我們開始討論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最終,林慕蓮試圖要脫離官方定義,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歷史框架,她想為香港書寫一部歷史,一部由香港人自己來詮釋的歷史。

而這一切的起頭,將由一位有人說他是街頭藝術家,有人說他是書法家,更有人說他是瘋子的「九龍皇帝」曾灶財開始談起。曾灶財宣稱自己是土地的主人,香港的國王,用他手中的筆跟墨,五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宣示主權」。九龍皇帝如同一個象徵,當年用肉身占領街頭的香港人,試圖奪回自己的歷史和記憶的香港人,在海外持續挑戰中共管控的香港人,接下來還需要更多決絕的毅力跟反抗的意志。



「我寫的是集體遺忘給一個人和一個群體什麼樣的代價,我還寫了那些還記得住的人,他們為了記住六四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林慕蓮。
三十年過去,在集體失憶中他們選擇記住,成為國家的敵人。
不僅只是對天安門事件的歷史回顧,更著重於挖掘1989年之後參與者的生命經驗,透過他們的人生描繪出中國政府如何有計畫、有規模地剷除任何與八九、六四、天安門有關的歷史記憶。這種集體的失憶無疑對參與者不僅不公,更是殘酷的傷害,他們曾經的奮鬥、光榮、苦痛不僅不被承認,甚至成為禁忌。然而,集體失憶對中國社會整體造成的傷害更是無法估量。

「就算在黑暗中步步摸索,我們應該要試著避免重蹈覆徹,不再重複那些讓我們變成如今這樣的錯誤。」

即使曾經歲月靜好,以近幾年的世界局勢而言,落在衝突地帶的我們,實在沒有天真的權利。

外敵的威脅有之,內部的分裂與衝突亦不可免。有些時候,需要提防的是,將我們推向地獄的其實來自我們自身價值的崩解。那是我們對於「他者」的恐懼。這恐懼使得出自於人性的防衛與安全保障的本能,在不斷煽動與盲從之下,對他者進行無限度的無人性的作為。最終,我們想要保衛的社會,竟成為壓迫著所有人的牢籠。

總是這樣的程序:將人畫分出他者,將他者非人化(如怪物、牲畜或蟲子),於是任何的對待與手段皆無需再經過良心審核,亦毋須共感。久之,是良心或共感的全然枯萎。

《日闇之時》的主題明確迫近,背景卻是遙遠的。那遙遠而模糊的背景所呈現,是滲透在空氣中無所不在的監控力量。遠景是電視中的官員與官宣,中景是街上隨機聽取的耳語與人群的面部表情與集體氛圍,近景則是人與人相處的沉默、欲言又止。遠近效果相當精確捕捉了白色恐怖予人的恍惚威脅感。這威脅感的呈現力度,並不在於異常,反倒是日常。一言以敝之,所有的極權力量,皆是在我們的日常周遭發生,以至於世界如同迷霧,權力的中心在遠處遮蔽著,卻讓人清楚意識到其存在。───朱嘉漢/小說家
-
公民的意志
眾說紛紜的後真相時代
我們該如何成為捍衛自我的第一道防線?

為何權力重新集中?民主自由式微?
死灰復燃的獨裁以創新形式反撲,民主體制如何抵抗它發動的攻擊?
我們的未來會更加專制,還是更加民主?

暢銷書《微權力》作者奈姆在本書研究促成權力集中的趨勢、條件、技術和行為,以及「削弱權力」和「強化權力」的力量之間的衝突。他專注探討3P:民粹主義(populism)、兩極分化(polarization)和後真相(post-truth)——概念並非全新,但被獨裁者用創新且融合新科技的手法結合起來,惡意地破壞民主。權力沒有改變,但是獲取和使用權力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

書中談論許多知名有魅力的政治人物,談他們得權與失勢的故事,以及獨裁者用來削弱其敵對勢力的伎倆與策略。將這些全球事件與政治策略串連在一起檢視,就能看出全世界的權力和政治正在暗中轉變,深刻改變了民主現況。

● 同一套鞏固權力的策略如何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再贏得人民的支持?
● 法律與數位科技如何被惡意利用,破壞民主的政治合法性?
● 企業巨頭臉書、蘋果、亞馬遜、谷歌如何用獨占力量隱匿其濫權行為?
● 社交媒體如何助長政治狂熱與積極的謊言?
● 新冠疫情如何讓權力與財富更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 如何遏制和擊敗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湧現的獨裁者?
● 如何對抗分化內部的敵人,保護我們的民主成就?
● 民主與自由能展望什麼樣的未來?
  • 自由:在歷史盡頭長大成人

    自由:在歷史盡頭長大成人

    描繪歷史如何形塑人的生命與政治的罕見作品,充滿深刻感人的力量,在人性的甜美氣味裡聞得到血肉與希望,在作者巧妙的鋪陳中,她的故事成了我們的故事。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柏林圍牆倒塌一年以後,一切都變了。史達林和霍查的雕像被推倒;幾乎一夜之間,人們開始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歡的衣服,照自己的意思信仰宗教,再也不用擔心說話有人偷聽。可是工廠關閉了,工作消失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擠上船逃往義大利……。掠奪式的多層次傳銷最終讓國家破產,引發了暴力衝突。當一代人的願望成了另一代人的幻滅,當家人的祕密被揭發,烏琵發現自己開始質疑自由到底是什麼……

    烏琵的出色文筆,讓她譜出一則生動熱鬧又成熟的故事,用思想深刻、新穎又有活力的眼光直視社會動盪,關照個人與政治的關係,思索有關自由的深刻問題:自由是什麼?為誰而存在?需要什麼條件?我們當中誰真正自由?

    烏琵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機智,探索進步的極限與過去的重負,闡明了理想與現實間的距離,以及被歷史洪流阻擋的人們的希望與恐懼。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身處動盪的時代,馴服國家機器、保障公民自由的關鍵究竟何在?

腐敗:獨裁者與他們的產地。美國《寇克斯評論》2021年最佳書籍!

腐敗:獨裁者與他們的產地。美國《寇克斯評論》2021年最佳書籍!

一個現代公民無法迴避的切身議題,草菅人命的獨裁者,是後天養成,或者天性如此?

抗爭者:從工廠到到街頭(為什麼要佔領街頭+支離破碎的團結)

抗爭者:從工廠到到街頭(為什麼要佔領街頭+支離破碎的團結)

抗爭者,他們如何消極抵抗,又為何站上街頭?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如果你了解歷史,就會知道強權之下無自由;如果你回顧過去,就會知道高牆之後無沃土。

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誰說「國語」?又是說「誰的」國語?他山之石並不欠缺,關鍵在於推動復振的政治意志和力量。

人權的底線:為什麼言論自由就是一切?

人權的底線:為什麼言論自由就是一切?

整個地球如今是否生活在一個單一、無所不包的正義法典之下?是否應該如此?

民粹的理性

民粹的理性

看似空洞、激情的民粹口號背後,背後竟有社會理性的邏輯在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