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作好的人,才能作好的台灣人。
作一個人,無論台灣人、日本人,
還是中國人也好,都要遵守是非。」


他的一生,見證百年台灣的起伏動盪
他的經歷,刻劃知識分子的掙扎流亡
他的理想,是對台灣獨立的熱切渴望
為被殖民的勞苦大眾,指出台灣民族的身世……



永遠的革命家、《台灣人四百年史》作者,史明歐吉桑波瀾萬丈、遊走生死、追逐理想的口述史。相隔十年全新修訂,熱血動人永續流傳。

史明,本名施朝暉。他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間成長,自幼便充滿熱血與正義感。於日本留學接觸馬克思主義後,先是為了台灣的殖民地解放而前往中國抗日,而後對曲解馬克思與社會主義的中共政權極度失望,決心潛逃回台。但他卻又發現國民黨同樣暴斂橫行,決定實施武裝革命,不料事跡敗露,就此展開亡命日本的生涯。

他一邊賣大麵支援各路台獨運動,成立「獨立台灣會」,一邊撰寫台灣史上第一部以台灣大眾為主體的通史《台灣人四百年史》作為其思想與行動基礎,影響海內外甚鉅。從日本返台後,他仍堅持體制外路線,持續鼓吹台獨理念與台灣民族主義,在因緣際會之下,與一群同樣關心台灣前途的青年學子相遇,留下了這部經過三十次訪問、超過二十萬字的口述史。

這是一位台灣的革命家、思想家,抵擋時間、跨越世代,與青年們交心連結、坦誠互動的自我回顧與告白。透過詳實的訪問紀錄,本書呈現史明生而為人的生命面容與精神脈絡,為世世代代的台灣人,留下一部珍貴的覺醒與實踐之書。

史明一生,如濤濤江河,波瀾壯闊,盡收錄於《史明口述史》中。為了革命,史明大半生流離海外,可以說,他的逃亡,他的不在,都是為了尋求機會,正面突擊。

提及流亡日本一事,史明不禁辯駁,「老實說,我自己沒有說流亡啦,我是要搞革命,怎麼說自己流亡?那是別人說的。那時候我堂堂是在搞革命的。」在史明看來,無論荷蘭、鄭氏、清朝、日本到蔣家國民黨政府,均為外來殖民政權,他一生為台灣拚命,就為將台灣從被壓迫的命運中解放出來。

史明說,他兒時即有抗日的情感,即便轉往建成小學校或日後就讀台北一中,身邊同學多為日本人,抗日意識亦未曾降低。同學之間相處多和睦,日人亦未表現出優越感,但一回到家裡,便耳聞父親或台灣文化協會成員痛罵台灣總督府,指稱他們剝削台灣人,奪取言論自由,「我不知道什麼叫反日、抗日,也不知道什麼是民族,但那時候針對日本的抗議相當多,有一個底子了。」而此一抗日的意識型態,直至進了早稻田大學後才理論化。

他曾說,少年時代易受熱情與正義感染,雖比較不會顧慮到對錯,卻非常懷念年輕的時候。問他這股熱情與正義感所從何來,他說,「少年實在沒那麼複雜,什麼是正義感也不知道,有句台灣話『路見不平,氣死閒人』,這就是正義感。」他以「幼稚」形容少年時代,內心燒著紅艷艷的理想之火,熱誠而純粹,見一灘水,濁便稱濁,清便稱清,絕不混淆。亦不會顧慮這麼做對自己好或不好,只想著這人是對是錯;若此人做錯了,即便沒有動手教訓,也會出言指責,這就是熱情。「那都是很抽象的,沒什麼概念或理論,年輕時代大家都很純粹,沒有沾染到社會上骯髒的東西。」

...繼續閱讀

給台灣人的真歷史 ▌所謂台灣人歷史,就是台灣人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奮鬥的過程
  • 台灣:苦悶的歷史

    台灣:苦悶的歷史

    ★第一本站在台灣人立場,以台灣史觀濃縮概述的台灣島史
    ★戒嚴時期的島內禁書,讓海外台灣人「一面哭一面讀」的真史

    對台灣人來說,歷史真相經常是曖昧難辨的,因為大部份出自殖民統治者或和歌德派觀點的台灣史都充滿著神話、謊話和廢話。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之後的台灣黑暗時代,天不清、月不明,神不寧、氣不爽,「苦悶」正是台灣良心知識份子的典型寫照。

    就在那個白色恐怖的禁忌時期,流亡日本的王育德先生以生命為賭注,奮力完成了這部石破天驚的台灣史名著。本書是頭一次站在台灣人立場,以完全的台灣史觀濃縮概述台灣千年來的脈絡軌跡,深入分析各時代的特色和真實,不僅依循歷史視野追溯台灣的特殊性,並且也為台灣獨立提出了有力的論證。

    本書於1964年先以日文版在東京問世(弘文堂出版),立即成為日本台灣研究界鳳毛麟角的參考工具書之一,十五年間賣了四萬本以上。漢譯本於70年代同樣先問世於日本,再流傳美、加各地的台灣僑界,無數台灣熱血青年是「一面哭一面讀」,有些是初識台灣母親的「真史」,有些則是澈悟原來他們所知的台灣史竟是被歪曲乖張的歷史。因其震撼力超強,大大撞擊了中國統派和鷹派「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思維邏輯,中國共產黨痛罵它是「品質惡劣的壞書」,國民黨更乾脆把它列為禁書。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

他曾立下大志:「正義!堅強!帶給所有人幸福!」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

昭和生台灣青年的成長軌跡,國府下亡命日本的獨立生涯回想。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從涇渭分明的兩位教育家之行徑,看台灣未來發展之關鍵。

Formosissima Formosa ▌從在世界史現身的那一刻起,是否臺灣注定將扮演那美麗徒勞的受困者,永恆的賤民?
  •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

    一九四九年以後,不論何種族群、語言、宗教信仰或從何而來的臺灣人,發現自己成了東亞的一塊「帝國的碎片」,且同時是絕無僅有的政治主體,一方面持續進行民主化與公民社會的建立,但國際的現實政治卻限制與拒絕了這個政治主體的完成與民族的獨立,這就是本書作者吳叡人所指出的賤民困境:當代弱小民族的民族主義是未完成而且不可完成的,民主也是不完整而且不可完整的。

    既然賤民身分來自於世界,就必須還諸於世界。作者採取「奧林帕斯山頂的觀點」,以世界史為視野,找出臺灣的受困根源與尋求脫困。

    全書從臺灣經歷國家暴力、企圖以民主化與轉型正義從內部歷史脫困開始,到發現自己因位於多個帝國中心的共同邊陲位置,而受困於更大的地緣政治的歷史牢籠中,於是不得不進行第二層脫困。

    《受困的思想》是一本歷經十年,與糾纏臺灣的內部歷史以及外部現實對話的文集,作者以知識凝視臺灣近十年的命運,並在世界地圖上為之辯護,卻又已知這是普羅米修斯的折磨,是薛西弗斯的徒勞,然而世界的賤民階級所留下的「受困之思」,同時也在指向普羅米修斯自由的可能。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在壓抑的戒嚴時期,臺灣人依然奮力追尋民主的春天。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

忘記自己名字的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之作。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回望美麗島事件,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