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年是臺灣與世界相遇的年份
也是臺灣歷史重要的記憶點

  • 「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展覽專刊

    「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展覽專刊

    「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回顧臺灣在17世紀進入世界舞臺,躍上世界貿易網絡,成為東西方兩大航線交會點的歷史,集結了來自日本、荷蘭等16間國、內外代表性館舍的百餘件精品。

    專刊收錄各單元展出內容及珍貴展品圖片,呈現臺灣海洋時代貿易品、人群、知識與文化的交會盛況,包含臺史博所藏重要古物《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全球唯一寫實描繪17世紀西拉雅人形貌細節的西方早期油畫「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旅法臺灣侯氏家族所藏「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清代岸裡社頭目潘敦仔畫像,與陳澄波描繪臺灣東北角海景的油畫《濤聲》等,讓跨越全球的山、海文物齊聚一堂、相互對話。

    其中,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特別借展的重要美術品「南蠻人來朝圖屏風」及神戶市立博物館出借的「世界四大洲圖・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因原件分別超過640及725公分,本專刊特用拉頁形式,以完整呈現圖面細節。

    除豐富的展品圖解外,專刊邀請吳密察、鄭維中以及策展人石文誠等專家學者撰寫專文,梳理及標定本次特展的歷史脈絡,幫助讀者重新理解、思考及定位臺灣在世界的角色。

「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的主旨,在帶領觀眾回顧臺灣進入世界史舞臺的關鍵事件。我們以曹永和院士的臺灣島史觀為基礎,呈現東亞海域史的區域網絡,以及全球跨國史的宏觀比較視野。在多族群社會形成(Becoming Taiwanese)的問題意識下,深化本館常設展從「斯土斯民」到「交會之島」的思考:一方面回顧臺灣南島族群、漢人與當代新住民的多重移民歷史,理解臺灣多族群社會史中的競爭與衝突、協調與融合過程。一方面則凸顯臺灣多重殖民史中政權更迭、帝國夾縫、殖民接觸及複雜的文明化歷程。

本次特展雖以臺灣1624年為主題,但並非將臺荷接觸視為單一孤立的事件,而呈現島嶼歷史發展的時空間脈絡,從多元動態與辯證發展的角度,挑戰過去刻板印象式的單線敘事。一方面從後殖民的批判觀點追問「誰的400年」,反省漢人中心歷史論述的盲點;一方面則從記憶政治的分析視角反思「OO四百年紀念潮」,探討歷史與記憶的複雜關聯。追尋一個在地的、全球的、與世界連結的,屬於當代臺灣的新島嶼歷史圖像。

若沒有荷蘭商人與台灣
維梅爾說不定無緣成為出色的畫家

十七世紀全球化連結的序幕
★十週年新修版
★全新台灣版作者序,看見台灣在全球貿易史的位置
★增加多幅圖片,幫助讀者進入畫中世界,一窺全球化的祕密

歐洲在十六、十七世紀所經歷的那些重大轉變,我們常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類的事件為核心來鋪陳。而本書的宗旨就在讓讀者知道,如果我們想了解這些轉變的原由,只有把歐洲當時所互動的世界都納入觀照,才是忠於史實的描述。歐洲人並非只是往外走進世界,靠一己之力,即改變世界:他們是遭遇其他地方的人和資源,特別是明朝中國的人和資源,並和那些人做生意,運用那些資源,才藉此改變世界。

講述這段歷史雖然從台夫特開始,但特別不能略過台灣,若沒有荷蘭商人把財富從台灣和亞洲其他地方送回台夫特,維梅爾說不定無緣成為出色的畫家。這個故事的核心,就是十七世紀時已經進行的全球化。

這不是談帽子的書,更不是談某位荷蘭名畫家的書。維梅爾只是個引子,要透過他來娓娓道出我們今日所置身的全球化世界,如何在四百年前就誕生。如果我們知道該往哪裡看,那麼到處可見轉變的蛛絲馬跡。就連維梅爾筆下,以恬靜的家庭生活為題,這類看來不會涉及全球活動的畫作,都在細微之處透露出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新全球化事實。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
對東亞歷史展生何種影響

中國與朝貢體制
■挑戰過往學術權威、重新解釋近世東亞歷史發展的宏觀作品!
■官方獨佔貿易VS民間開放貿易
■要維持中國的天朝理想,帝國必須管控社會,壓抑民間的商業活動!

所謂「朝貢貿易體制」,並非單純的外交禮儀制度,同時也是將跨國貿易限制在官方層級、由國家進行獨占的貿易政策。此制度起源於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洪武帝朱元璋;在他的理想中,「番邦」各國除了定時遣使覲見、進獻貢品以外,其他一切交流形式皆非必要,頻繁的國際貿易往來更會傷害國家安全。

因此,明王朝為了鞏固以大明皇帝為中心的「天朝秩序」,便從十四世紀的明代初期開始實施嚴密的「海禁」及「邊禁」政策──透過國家權力嚴密管控及壓抑民間的商業行為,並將明王朝與東亞各國的貿易往來,限制在官方層級的「朝貢貿易」上。明王朝透過這種「經濟制裁」和收買,最終迫使東亞各國屈從於「天朝秩序」之下,奠定了明代東亞國際關係的基本架構。

本書是中國史權威學者岩井茂樹的經典作品,使用了多種漢字文獻及滿文史料,並對比日本江戶時期的官方檔案與文書,透過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視野,深入探究明清以來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朝貢貿易體制的結構轉變,其實有著緊密的聯繫。本書提出「互市秩序」的概念,以改變過往「朝貢體系論」對東亞歷史的簡化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