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線:一條分界線,一條標示出範圍極限的線
調整一項疾病在分類系統裡的位置 ,可能看似一種學術或知性運動,但認識到這樣的調整可能帶有重大含義是很重要的,因為診斷與分類的角色之一就是指導治療決策。輕鬱症的重新定位,意味著提供的治療從只有心理治療(一種建議的介入措施,用以處理當事人因為特定人格特質而經歷的困難),變成同時包括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例如許多情緒疾患使用的)的選擇。然而,這個簡單的例子暴露出現行系統的弱點。就算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能夠證明改變分類系統的合理性,這些變化還是有受到偏見影響的潛在可能,所以分類系統為何會在某些方面引起懷疑,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總而言之,一個分類系統要有用處,就需要可靠而有效。如果一項診斷是可靠的,醫師們在面談呈現出同一組症狀的病人時,就能做出相同的診斷。如果一個診斷具有可預測的有效性,就意味著有可能預測得到同一診斷的人未來的病程,並且預期他們對不同的治療方式可能有何反應。數十年來,缺乏可靠性讓精神疾病診斷的可信度受到嚴重影響,以至於從一九五○年代到二○一○年之間,大部分的分類系統修正都把焦點放在改善診斷可靠性。然而,對於診斷有效性的關注不足,直到這一點改善以前,憂鬱症的診斷判準會繼續被認為有些獨斷(比方說,幾乎沒有經驗證據支持用「九種症狀中出現五種,持續兩週」這樣一刀切的標準,來診斷憂鬱症的重大發作)。
在憂鬱症的存在是否該被視為獨立實體、還有關注其治療原理的討論中,經常會提出憂鬱症診斷與分類系統的弱點。値得注意的是,一般醫學對於健康-疾病的範圍是用同樣的方法做決定的。舉例來說,血壓高低其實是一個連續體的變化。然而,在一個人的血壓測量値達到某個預先定義的高度時,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人現在符合高血壓診斷的具體標準。根據數値變化偏離他們那個年齡與性別正常値或平均値的程度,醫生會對患者提供不同的介入措施。患者可能會被要求參加定期的控管療程,並且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如果問題持續,或被認為更加嚴重,醫生可能就會建議一系列其他介入措施與藥物治療。這種方法被廣泛視為是處理這種常見身體健康問題的理性做法,然而對於憂鬱症,同樣的「階梯支援」(stepped care)方法卻常受到嘲笑。這暴露出一般身體健康問題跟心理健康問題似乎存在雙重標準——同樣的臨床管理方法,用在憂鬱症上面就被視為不科學或者有爭議。
▶ 看完整內容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