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自小與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在炎熱多雨的小鎮巴蘭基亞,鄰近一個名叫「馬康多」的香蕉園。
1940年與父母一同遷往內陸小鎮蘇克雷,1947年進入位在首都波哥大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法律,並沉迷於卡夫卡與福克納的作品,同時也開始在《觀察家報》發表短篇小說。
1948年因內戰舉家遷往卡塔赫納繼續大學學業,並兼任《環球日報》記者。1954年出任《觀察家報》的記者與影評人,1955年發表〈一個船難倖存者的故事〉系列報導廣受好評,隨後出任該報的駐歐記者。1957年在巴黎與海明威邂逅,並奉其為「大師」。因景仰古巴革命,1960年擔任古巴的拉丁美洲通訊社駐波哥大和紐約記者。
1965年駕車前往墨西哥城途中萌生《百年孤寂》的寫作構想,在閉關十八個月後,終於完成這部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的經典之作。1967年《百年孤寂》甫出版便造成轟動,並於1969年獲頒義大利「基安恰諾獎」與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
1970年《百年孤寂》英譯本在美國出版,並被選為年度12本最佳作品之一,同年馬奎斯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馬奎斯再獲頒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以及拉丁美洲文學最高榮譽的「羅慕洛.加列戈斯獎」,1981年則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1982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擔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
一段尋找賈西亞.馬奎斯蹤跡的深度紀行
本書不只詳細介紹賈西亞.馬奎斯的生平與蹤跡、成書背景和書中人物,也分析了他的寫作手法與文本,說明他的作品何以魔幻寫實、何以迷人,更以紀實風格的文字娓娓道來這趟深度文學旅程最獨特難忘的加勒比海風土。
馬奎斯於2014年逝世,〈八月見〉成為一個美麗而神秘的懸念。過了這些年,當馬奎斯的兒子羅德列克和貢薩洛.賈西亞.巴爾查(Rodrigo y Gonzalo García Barcha)再重看這個故事時,他們覺得其實寫得很好,這部小說觸及了作家關注的愛情的主題,絕對有被看見的價值。他們推估馬奎斯在生前最後幾年飽受失智之苦,備感沮喪與挫折,可能對於自己的寫作不是那麼有把握,因此才讓它束之高閣。然而,〈八月見〉也絕對是馬奎斯對抗病痛的逆風與怒濤,繼續創作後所結出的果實。...繼續閱讀
戀愛激情,令行屍走肉恢復生機。馬奎斯同時期的《苦妓回憶錄》,描述九十歲的壓抑男子愛上雛妓,重歷少時羞怯迷戀、嫉妒狂怒。《八月見》則寫四十六歲的美豔女教師安娜,和校長丈夫性愛已倦怠。她獨赴小島掃母墓,與穿白色亞麻西裝的陌生紳士一夜激情,脫胎換骨,推翻過去一絲不苟的自律,赤裸不設防,被強烈的厭惡感襲擊,才知道原來自己壓抑了多少討厭,討厭公車擠滿喧鬧窮人的馬廄臭味,害怕市場商店互毆的拾荒者、路倒的屍體,並開始怕丈夫外遇。...繼續閱讀
馬奎斯作品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