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台灣藝術的起源
從清領時期的傳統文人畫,到日治時期的現代意識引入,為美術表現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戰後族群生態的變化,是否也曾為畫壇帶來新的生態、論辯和競逐,且留下怎樣的影響?
帶你認識近代台灣美術的發展,貼近雕塑家黃土水、畫家陳澄波、音樂家江文也、舞蹈家蔡瑞月、攝影家李火增等人的生命經驗!

          

「我覺得在富有如此自然美的臺灣,沒有誕生固有的藝術,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

──黃土水(〈甘露水〉、〈少女〉胸像創作者)

用120件作品,講臺灣200年的藝術與藝術家故事。《臺灣美術兩百年》猶如一場紙上特展,讀者只需翻開書頁便能飽覽從清代到當代,因臺灣而發生的豐富藝術傑作。然而光是「看見」作品並不足夠,讀者還必須對於作品產生的脈絡有所認識,才能真正「看懂」作品。因此本書更重視描繪藝術家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身處時代背景,供讀者參照,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全書上下兩冊分成十二章,選件共一百二十件(另有補充附圖數十餘),獨立介紹了一百零八位藝術家。各章開頭均有長文導讀,引導讀者進入該章主題。


上冊「摩登時代」以日治時期最早的現代藝術家為核心,往前追溯清代書畫傳統,往後從殖民現代性,銜接到二戰結束後政權的再次變化。我們會看到黃土水1920年成為首位入選帝展的臺灣創作者,而臺灣在沒有專門美術學校的情況下,一代代美術青年如何藉由留學與參加官方美術展覽會追求夢想。
他們的舞臺遍布日本、中國甚至法國,吸取世界與東亞的風潮,展現專屬於臺灣的色彩。然而到了戰後,日治時期的東洋畫與傳統國畫陷入長達三十年的正統之爭,政治的壓迫也使臺灣美術頻受頓挫,走過摩登時代的臺灣美術就此進入另一個階段。
(獨家收錄首次翻譯的黃土水1923年〈過渡期的臺灣美術〉一文。)


下冊「島嶼呼喚」以藝術家對山海國土的探索開啟視野,回顧日治時期並鳥瞰戰後至當代,從觀音山到太魯閣、中央山脈與玉山、屏東大武山,從花蓮港口海岸到臺東金樽海岸,島嶼的山海意象逐漸拓展的過程。接著下山離海來到冷戰現場,看50、60年代的臺灣「抽象畫」,為何竟會被現實政治貼上「共黨」標籤?70年代畫風又是一變,從抽象轉為具象寫實,其原因及其意義,將透過藝術家的理念與作品實踐來闡釋。80年代民主運動風雲動盪,深刻刺激藝術家,他們把對社會的批判與關懷貫注在作品之中。解嚴後的90年代,針對本土文化內涵,藝術界以作品乃至文字展開激烈交鋒,急切探問「我是誰」、「何謂臺灣」。這些問題沒有終極答案,全書最末給予了藝術的獨特回答。

          
《百年爛漫》以漫畫書寫一個世代爛漫的美術史

新生代漫畫家共同創作
屬於台灣美術的故事!


〈林之助篇:通往異時空的天文台〉敘述一位美術系學生穿越時空進入1940年林之助畫中的世界。

在日治時期,畫家林之助遠赴日本兒玉畫塾學習,他將所有的思念傾注於《朝涼》這幅參展作品,希望盡速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而使得這畫作中有著藏不住愛戀又純潔的情感。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

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繼續閱讀

專訪潘家欣《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我們這一輩人,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
臺灣島上曾有過一段藝術盛世。在日本時代的50年間,因為殖民國日本的統治,臺灣意外搭上現代化的列車,也影響了島內的藝術教育與發展,在極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的優秀藝術家,風格殊異,各有風華。
1927年起,「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開幕,此後年年都有美術展覽,一般民眾也都共襄盛舉。而將這段藝術發展形容為「離奇」的美術老師、藝術家詩人潘家欣,近年投入日本時代的臺灣藝術研究與撰寫,歷時三年完成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一書。
  •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他是沒有藝術家世背景的素人,也是孤獨勇敢的時代挑戰者。
    從殖民地臺灣出發,踏入藝術的、寬廣的新世界……


    黃土水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雕塑素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日本帝展舞臺、並單槍匹馬與日本雕塑界較量的臺灣雕塑家。他是被高度評價為臺灣現代美術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最先以「臺灣」作為明確作品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家。

    身為臺灣近現代藝術啟蒙時期的開拓者,他的眼前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美術前輩,鈴木惠可將黃土水的藝術之路描述為:「在出發之後,迎面而來的是有如荒原、從未有人走過的未知領域。」而黃土水走入這片荒原,也走向激烈變革中的世界局勢、複雜交織的文化認同。


台灣的近代雕塑,始於1895年的日治時期,脫離以往為宗教及生活而存在的附屬性質,成為藝術家表達心性、思維、情感的獨立創作,甚至進一步脫離藝術家而變成全民共有;黃土水及其作品,顯然正是這個時代變點最耀眼的歷史標的。

本書從日治時期的第一位「天才」雕塑家黃土水開始,試圖重現這些雕塑家在各種媒材、空間、情境、思維……下的多樣性面貌!

水印木刻版畫
收藏紙上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我所熱愛的藏書票藝術創作。應日本名文學家、臺灣藏書票開拓者的吾師西川滿臨終前囑咐,繼續推展臺灣藏書票創作風氣,給愛書人藏用。催生「臺灣藏書票協會」的成立。

漫畫李梅樹(2冊套書):清水祖師廟緣起+夢想的基石

漫畫李梅樹(2冊套書):清水祖師廟緣起+夢想的基石


三峽清水祖師廟
讚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石柱、木雕、壁雕、石雕、彩繪
處處是藝術的廟宇傑作!

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

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



影響李梅樹一生
且讓李梅樹踏上藝術之路的推手!

-
全新的時代◆台灣近代美術發展
1927年10月,日治時期(1895-1945)的殖民政府在臺北舉行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兩年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上海舉行全國美術展覽會,這兩場官辦大型展覽,分別為臺灣和中國的現代美術發展開啟了全新的時代。 正如上冊第二章導論〈現代美術與展覽會〉所言,不僅這兩地,還有漢城(首爾)於1922年展開的朝鮮美術展覽會,都是效法1907年10月日本東京舉辦的第一回文部省(教育部)美術展覽會,更可以溯源自十九世紀法國巴黎沙龍展。現代美術與展覽會綁在一起傳入臺灣,風光地舉行了十六回展覽,留下許多名作,也激發許多年輕人發願以創作現代美術為一生志業。
文字來源:《臺灣美術兩百年》臺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顏娟英


日本畫家在臺灣活動時,參與了臺灣美術多元的發展面貌,但大多仍受限於必須回應母國的風氣創作戰爭題材的宿命;不過卻也有畫家能夠巧妙順應當局需求,又能兼顧自己的藝術堅持。
臺灣畫家們在面臨「時局色」干涉藝術創作的困境,表面態度上配合時局,但當他們思考美術創作如何反應時局時,也努力想辦法讓所屬的美術團體能夠繼續運作,持續推動美術創作與展覽風氣。


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政治、藝術與文化複雜難解。臺灣畫家如何以美術創作,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努力挺過戰爭與政治衝突帶來的各種棘手難題?

本書是第一本聚焦探討臺灣時局美術的著作,以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見證、述說那段令臺灣畫家身陷複雜處境的時局,為讀者解讀那些提煉自畫家在戰時的個人經歷,也與大時代中的社會相映共振的作品。

...繼續閱讀

《會說話的畫》國內首部以油畫修復師為題的繪本。
邀請童書作家林芳萍和插畫家許文綺共同創作,以張捷女士(陳澄波夫人)幾十年來仔細收藏台灣藝術家陳澄波畫作的故事繪本!



陳澄波密碼

陳澄波密碼


他的畫作,充滿謎團
他的名字,是不能說的祕密

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

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


臺灣新美術運動先驅
臺灣膠彩畫發展的重要推手!

紫色大稻埕

紫色大稻埕


這些人真實存在過!
有血有肉的畫家故事

  • 縱橫西東:江文也音樂文集

    縱橫西東:江文也音樂文集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同樣要受到苦惱的洗禮,我願意為藝術受更深的洗禮……為詩人的情感及作曲家的熱情而受苦。」──江文也

    生於臺灣的江文也,為了追求音樂創作的理想,一生足跡遍布臺灣、日本與中國。他除了譜寫音樂作品之外,也留下了大量討論音樂的文字作品。本書收集了江文也1930年代至1950年代,以日文和中文寫下的散文、論文、專書、劇本,甚至他在北京時期的授課講義。

    這些文字透露了江文也對音樂的思考、品味、志向,和人生的轉折,是認識江文也本人最重要的一批文字史料。江文也的文筆巧妙,讀起來引人入勝。跟著江文也的文字,讀者不僅能踏進他的音樂精神世界,也能感受到二十世紀東亞歷史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

以身體呼喚
台灣現代舞的降生

出生於台南。台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即前往東京,先後跟隨日本現代舞大師石井漠、石井綠習舞,並隨石井綠至東南亞各地巡演,足跡遍及泰、緬、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歷經千百場演出。

為了故鄉,她捨棄在日本發展舞蹈事業的大好前程,回到被譏為舞蹈荒漠的台灣,播撒舞蹈藝術種子。她曾在台灣各地開闢過七個舞蹈社,全盛時期,舞蹈社片刻不得閒。

舞蹈
追尋「身體的自由」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語出雷石榆的同名詩作,這是他寫給愛妻蔡瑞月的詩作,後也被改編為現代舞作品;而這隻在狂風巨浪中奮力飛翔的海燕,既象徵著蔡瑞月,也象徵著臺灣現代舞發展史上每個舞者努力的身影。

現代舞走得相當遠,因為它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古典芭蕾日益僵固的審美標準,讓身體能夠盡情揮灑,更貼近奔放的心靈與思想!

 曲盤開出一蕊花(書+CD):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

曲盤開出一蕊花(書+CD):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


重回1930年代
聆聽你未曾聽聞的聲音風景!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探尋臺語歌的身世,
揭密臺灣人的記憶。

流行歌年代記

流行歌年代記


來唱歌哦~
打拚、流浪、𨑨迌人、
吉他、皮箱、行船、苦酒!

一個大時代是面,
音樂人的生命史是線,
那麼歌曲就是點。

《今夜來放送》在臺灣流行音樂史的時間軸線上,是作者前作《曲盤開出一蕊花》的續篇,但敘事架構與編輯風格二者大異其趣。

若說曲盤一書企圖追求的是百科全書式的寬廣與重量,那麼此作則是聚焦於每一首歌曲的工筆細描,探索其內在魂魄,直接以聲音來感知時代 ♫

臺灣工藝

臺灣工藝

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

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言論集首次完整出土,是臺灣第一本工藝主題專書,自1952年自費印製出版迄今已超過一甲子,原書早已絕版,但其歷史意義與觀念價值卻歷久彌新,尤其在今日手感復興的時代,更需要一個先驅典範,引領我們找尋屬於這塊土地的工藝美學。

本書以原版《臺灣工藝》一書內容為主軸,並收錄前後六篇顏水龍發表於其他當代期刊的工藝文章,從多方角度重新打造經典:
■ 時間之書──全書依各篇發表的時間序為軸線,期使讀者循序認識顏水龍一生跨足日治與民國兩個時期的工藝軌跡,並希望透過其推動臺灣工藝的角度,回顧臺灣工藝的發展歷程。

■時代之書──其中,1952年的《臺灣工藝》一書,是由顏水龍撰述、繪圖、設計、出版,明顯反映出1940年代臺灣造形運動之美學精神;新刊版之視覺風格,從內頁、封面、到裝幀,都以還原1940年代致力挖掘臺灣特色的美學精神出發,並鏈結工藝手感的表現,向這位臺灣工藝先行者致敬。

■手感之書(書中有書)──最特別的是,翻開新刊版〈臺灣工藝〉此篇,可見一本舊版的《臺灣工藝》小冊,將原書之序言、木刻畫作、廣告復刻置入。

...繼續閱讀

復刻版《臺灣工藝》內頁
-
喀擦!
當影像被紀錄在黑白底片上,就形成一種無法轉變成彩色影像狀態的「不可逆」結果。黑白原作的迷人之處與價值是在於,由寫真家所構築出來的「虛擬的藝術創作」,因為黑白作品與我們一般人的「彩色視覺經驗」大異其趣;就是因為這個虛幻的黑白影像,能提供觀賞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因此為人所癡迷不已。
文字來源:《彩繪李火增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