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裡?

把圖像和文字都放進去
格

由最受歡迎的中文播客之一
隨機波動策劃的原創主題藝術書

紡織品的格紋、屏幕像素的方格、城市規劃的網格……
「格」生活中常見的單位,雖不起眼卻包羅萬象
我們創造格子、受制於格子,又跳脫出格子。
它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個體的經驗,也孕育着未知與想象。
圍繞 格子的主題,
邀請眾多知名作者進行創作,
包括學者汪民安、作家林棹、
小說家遼京等,
並收錄德國思想家韓炳哲、
義大利作家費蘭特的相關作品。


全書多種文體交織,
既有對東西方藝術史的回溯,
也有對個人與時代際遇的記錄、
對科技的暢想,
涵蓋當代人關切的各種議題。

出發,圖像與文本共同編織,
展現出「格」的無數種形態與無限創造力。
收錄達米恩·赫斯特、路易絲·布爾喬亞、
艾格尼絲·馬丁、李松鼠、田克、
我是白等藝術家、攝影師、漫畫家作品。

書中話題從奇珍格、浮世繪,延伸至智慧手機、AI演算法,
再到疫年記事、女性寫作,涵蓋當代人關切的各種議題,
提供了觀看世界與自我的全新視角。
這是一次穿梭在格與格之間的歷險,一場審美與智識的旅程。

《單讀》

設計感十足!封面驚艷,文字精彩的老牌MOOK

《單讀》在封面設計上做了新嘗試!設計師第一次以插畫作為封面素材,選取了“一拳打你到隔籬田”的作品。

國際旅行終於恢復,《單讀35》以“當我們重返世界”為題,借文字遊歷世界。話題部分收錄了一組旅行文學:曉宇重返敘利亞,在當地的見聞與敘利亞複雜的歷史交錯呈現;張泉前往西班牙,從畢加索父親的視角,回看這位天才畫家的成長;約翰·賴爾的散文記敘自己對巴西傳奇民謠歌手卡耶塔諾的聆聽史,勾連出巴西的文化圖譜;溫伯格的散文詩以“藍”和“石頭”兩個意象為原點,展開了一場充滿智識挑戰的世界文化之旅。

走出我房間

走出我房間

收錄了女性創作者不同體裁的作品,以今日的眼光重新看待過去女性的經驗,也寫下今天女性的感受和思考。

單讀(33):多談談問題

單讀(33):多談談問題

第33輯《單讀》,關乎今日我們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機,比如互聯網上的心理極化、普遍的情緒低落、歷史敘事的濫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也關乎個人如何從最小的單位開展重建。在這個“下沉年代”,相信“提出問題,是一種維持基本尊嚴的方式”。

單讀(32):尋找救生艇

單讀(32):尋找救生艇

重啟世界文學之旅,繼澳大利亞、英國、法國之後,來到文學傳統豐厚且依然富有文學活力的愛爾蘭,在旅行限制還未完全解除前,先用文學進入愛爾蘭這片充滿苦難但人們以無與倫比的方式向外敞開自己的土地。

做「豆腐」!

朱贏椿用紙捏豆腐,用文字煲豆腐
豆腐

豆腐

做豆腐:
一塊“中國最美的”豆腐是如何誕生的?

/朱贏椿 口述/

一塊豆腐,大有文章。

配合煎炸烹炒,佐以多種配料,排列組合出千變萬化的豆腐佳餚。它已經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像是一個代表了歷史、飲食、文化的精神符號。中國人對豆腐的理解與想像,從廚房到書房,無一不讓人吃驚。

一句“白菜豆腐保平安”蘊藏著至簡的哲理;一盤小蔥拌豆腐教人處世“一清二白”;一聲賣豆腐的叫喚,回蕩著濃濃的鄉愁……豆腐深入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三餐四季的家常美味,承載著濃濃鄉愁、童年記憶和人生百味。

中國的豆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於是在策劃之初,我就想著要收集古往今來關於豆腐的各種素材:古詩詞、戲曲、童謠、俗語、散文等,試圖更全面更深入地呈現豆腐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我還建議編輯團隊去採訪不同地方的豆腐手藝人。中國的豆腐製作手藝的歷史也很悠久,而且不同地域的人製作豆腐的工藝也不同。隨著豆腐的生產工藝日趨現代化,當下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們常吃的豆腐曾經是如何製作出來的,也不知道傳統的製作工藝背後要經過多少道工序。雖然傳統的豆腐手藝日漸式微,但不管怎樣,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世代相傳的手藝。

  •                 
  •  
  •                                 

頂尖圖書設計師

書的封面為了吸人眼球無所不為!

彼得·門德爾桑德是在全球享有盛名的書籍封面設計師和藝術總監。在他創作的眾多知名封面中,有《龍紋身的女孩》,也有喬伊絲、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波伏瓦和福柯的經典作品。

本書包含400多張高清美圖,收錄了門德爾桑德享譽世界的書籍封面以及未曾被採用的初稿、草圖、素描、插圖等,是作者迄今最全最完整的個人作品集。門德爾桑德如何從一名古典鋼琴演奏家轉行成設計師,他從何獲得靈感、日常如何工作?作者在本書中毫無保留,暢談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創作心得,是從業者不可錯過的職業寶典。

-----------------------------------------------------------------------------------------
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
世界知名書籍裝幀設計師、作家、古典鋼琴演奏家。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與哲學專業,是《大西洋月刊》的創意總監,曾擔任美國克諾夫出版社藝術副總監、萬神殿書局藝術總監。他操刀的封面有《情人》、卡夫卡作品系列、卡爾維諾作品系列等。《紐約時報》稱他為“如今活躍著的最頂尖的設計師”。《華爾街日報》稱他的作品為“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

《紐約時報》為《門德爾桑德封面設計作品集 Cover》寫的書評是:在過去的十年裡,門德爾松設計了大約600本書的封面,從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冷靜而精緻的封面,到他對卡夫卡中篇小說《變形記》異想天開的波普藝術風格的處理,再到斯蒂格·拉爾森驚悚小說《龍紋身的女孩》中催眠般的螢光漩渦,這些封面讀者們可以在《門德爾桑德封面設計作品集 Cover》以尺寸一比一的方式觀看、欣賞。
經典封面設計

Mondo是德克薩斯州一家策劃製作海報、黑膠唱片、T恤、徽章、高端玩偶等文創產品的公司。Mondo保護創意與熱情,堅守品調與質感,與姐妹品牌Death Waltz一起,力邀全球藝術家,為知名影視、遊戲IP設計獨一無二的原聲唱片。這本無與倫比的畫冊精心編選了Mondo有史以來最震撼、最受人喜愛的作品。

《風·落·之·光——ECM唱片的視覺語言》由知名出版人拉斯·繆勒主編,邀請了包括藝評家湯瑪斯· 施泰因費爾德、禪學藝術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萊西特、電影學者傑夫· 安德魯、音樂家克提爾· 畢昂施塔德在內的多位作者,從不同角度探索ECM在1969-2010年間的視覺設計與音樂的關係。書中收錄1200餘幅圖片,讀者可從中瞭解這一偉大唱片廠牌的美學理念及幕後故事。

設計不要停

跟著大師一同領略精彩設計
設計不要停!:奇普·基德寫給你的平面設計入門書

設計不要停!:奇普·基德寫給你的平面設計入門書

設計就在你身邊。無論你是否意識到,其實你也是一名設計師。

在《設計不要停》中,著名平面設計師奇普·基德用有趣的語言與方法簡述了平面設計的發展歷史,通過解析自己與其他大師的作品生動地解釋了設計的元素,包括形式、字體、顏色、比例、排版等等。最重要的是,他還與讀者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設計經驗,說明了該如何以創造性的方式使用這些元素——就像在封面上把"GO"這個詞放在一個停止的標誌上一樣。

保羅·蘭德:設計師的藝術

保羅·蘭德:設計師的藝術

彙集了蘭德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的許多傑出的設計文章和平面設計作品,再次刊登了蘭德1947年的經典著作《關於設計的思考》中的多篇文章——許多都在1984年得到了蘭德的更新。

他在書中探討了多個設計話題,包括幽默的作用、商標(蘭德流傳最廣的商標設計有IBM公司、美國廣播公司、UPS快遞等)、設計和遊戲本能、顏色的複雜性、包裝的藝術、設計政治等。每篇文章都配有蘭德自己的設計案例——廣告、書封、產品設計、企業商標、包裝、內飾——和他推崇的藝術家的作品,以進行解釋說明。

色彩塑造視覺

顏色不僅是一種屬性,還來自觀察者的頭腦
圖像無處不在。

然而,為何有些圖片能得到成千上萬個贊,甚至成為視覺文化的標誌,有些則不會?圖像是如何俘獲、驚豔、催眠我們的?
作者利採用了完全不同於以往藝術書籍的範式,將文藝復興的繪畫庫柏力克的電影放在一起,將抽象藝術與當代廣告對比,解釋了圖像是如何被設計、創造的。
閱讀這本書,仿佛進入了一流畫家、導演、攝影師的工作室,深刻瞭解圖像創作背後的秘密。


★圖像、視頻創作者不可錯過的寶典 焦點、構圖、光線、大小、比例、色調……是什麼決定了一個畫面的成敗。大量經典圖像的對比案例,揭開圖像創作的秘密。
★縱覽千年圖像史,尋找變與不變的創作規律 從洞穴壁畫、油畫、素描到照片、電影,再到廣告、自拍,是什麼造就了如今流行的圖像和我們的視覺審美。當你拿起手機拍照時,你的心理和15世紀的人並無不同。
★進入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大師課 凡·高、塞尚、小津安二郎、斯皮爾伯格……閱讀本書,仿佛進入古往今來一流藝術家的工作室,在對經典作品的分析中,學習大師的創作技巧。
★500張跨時代跨媒體的代表性圖片,開啟奇妙的藝術之旅 從提香的畫作到杜嘉班納的廣告,從《最後的晚餐》到庫布裡克的《閃靈》,作者從綿延數千年的圖像史中精選500張圖片,引導讀者在圖像的歷史中巡遊,享受極致的視覺盛宴。

西方色彩 VS 中國色彩

這是一本關於色彩應用的經典讀本,也是一部從色彩的角度解讀世界文化的另類藝術史。

書中的色彩案例均由著名的英國V&A博物館展開,卻不局限於館內藏品,12種經典色系,467件獨特藏品,從珠寶、紡織品,到玻璃器皿、陶瓷製品以及傢具等,作者詳細介紹了每種顏色的歷史、象徵和在世界範圍內的設計應用,解析不同物品之間的色彩聯繫,並通過人類文化史上那些讓人着迷又沉醉的色彩故事。翻開這本關於色彩的故事集,你會穿梭在世界頂級藝術藏品之中,12種色彩排序如光譜分佈,一場關於色彩的探索由此開啟。

每種中國傳統色,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中國傳統色,是古人觀察山川日月、草木魚蟲記錄下的風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詩意。本書以散文小講的形式,將中國歷史上100種色彩的源流典故娓娓道來,重現古人的心靈意象。

“瓷秘”“霽紅”“胭脂水”是晚唐、明、清所燒瓷器色,這是從器物傳承中窺見的色彩;染藍的藍靛由菘藍葉發酵而來,菘藍既是色名,也蘊藏了古代染色工藝的巧思;“花是深紅葉麴塵”“揉藍衫子杏黃裙”,色彩是詩人眼中的風物……由中國傳統色,見文化廣博、人文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