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未來讀者

對於困境,我們需要閱讀解答──
以四個「關於 」、五場講座回顧歷史、觀測當代現象
提煉書寫、觀察、反應的本能,探查世界與人性何以至此

一段即將開啟,目的地未知的旅程
一份打磨思辨之刃的備忘錄
來自做書的人、來自築造知識橋梁的人、來自同為讀者的人

世界民主危機與台灣處境

世界民主危機與台灣處境

講者|宋承恩(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

困境、離散、路徑與復返:當我們討論21世紀原住民

困境、離散、路徑與復返:當我們討論21世紀原住民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像個人那樣慾望與愛

像個人那樣慾望與愛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從邊緣到世界:原來你是這樣的東歐

從邊緣到世界:原來你是這樣的東歐

講者: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ꗃ 關於,世界何以至此

新歐洲的誕生與舊日的幽魂

烏俄戰爭的火苗,深埋在長久歷史的苦痛土壤中


────────────────────

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如同世界上許多民族與國家,烏克蘭的千年歷史等同一部傷痛史,而這些不堪的記憶與創傷經常與俄羅斯直接相關。」,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克蘭發動攻擊?烏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


────────────────────

蘇聯雖然解體,但俄羅斯從未對歷史進行反省;冷戰雖然結束,但中、俄仍然固守威權專制;後冷戰時代終結,美國霸權搖搖欲墜。烏克蘭戰爭乃「歷史的缺失」的苦果,並將揭開「新對抗時代」序幕。
欲真正了解烏俄戰爭的來龍去脈與是非曲直,我們不能只把焦點侷限於2022,而必須延伸到2014的克里米亞危機與頓巴斯戰爭,甚至拉到1991蘇聯解體之後從未展開的轉型正義。

────────────────────


────────────────────

本書由多角度梳理及分析戰爭,淺白地將艱澀軍事知識娓娓道來,讓支持民主自由的讀者,能夠化解資訊爆炸、假新聞的掩蔽和誤導,洞悉兩國的真實狀況。
作者提供了宏觀而全面的框架,從頭說起烏克蘭與俄羅斯複雜的歷史關係,論述兩國戰爭的謀略與軍事學說,列出精確客觀的數據,引用翻譯詳實可信的情報,仔細分析烏俄戰爭的情況及其影響,理性探討這場改變了全球格局發展的衝突,可謂華文圈目前研究烏俄戰爭最精彩的軍事著作。

────────────────────


────────────────────

一部俄國史,就是一部帝國疆土擴展史,一部膨脹的帝國發展史。
俄羅斯如何成為全球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歷代沙皇堅信,為了俄羅斯的利益,寸土不讓。那些土地不在俄羅斯的疆界之內,是歷史的最大不公。本書以地理區域為主線,討論俄羅斯在羅斯本部、亞洲、烏克蘭、波蘭、高加索、芬蘭等地的擴張過程。分析俄國的內部殖民或內部墾殖如何以土地收集為核心,奪取更多國家利益為準則的國家發展史。

────────────────────


這是心中的風景。這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烏克蘭……

「去找我姊姊。」母親說。
「答應我,如果你到烏克蘭,你會找到我們的家人。
我希望你回來告訴我,那裡發生了什麼事。答應我!」
「我答應妳。」
「我只剩下這個。」母親把一本包著皮革的老相簿交給我,
還有一個裝著泛黃、破碎信件的信封,以及一把鑰匙……

《向日葵的季節》

舊日的幽魂,仍遊蕩在這片大地

歷史最重要的是詮釋。
錯誤的詮釋往往比無知更加危險,
因為舊傷與仇恨的記憶會激起新的衝突。

伊恩‧布魯瑪 Ian Buruma


────────────────────

同盟國勝利之後,正義是否得到伸張?重返戰後最關鍵的年代,一探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
不同於二戰史大多聚焦於歐洲,此書同時涵蓋歐洲國家與亞洲國家在戰後的變化,深入分析東南亞國家,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越南的政治權力,如何在戰敗的日本殖民者、前歐美殖民者與本地獨立分子的交錯抗衡下,形成新的威權統治。
當世界各國為了各種利益、甚至打著正義之名,不惜一戰時,將要付出什麼代價?而戰爭勝利,就能確保光明的未來嗎?還是將帶來更漫長的黑暗或更大規模的戰爭?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李德哈特憑藉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與當事人的訪談紀錄、加上二十多年的殫思勤耕,終於完成這部翔實精闢的成熟鉅著。
本書不僅是對事件的敘述與鋪陳,更是對這段慘烈歷史的現實研究與客觀分析。「如果希望和平,就應了解戰爭。」讓我們透過此書回顧這場浩劫;期盼歷史不再因人們的無知,而駛入黑暗的深邃。

────────────────────

曾經籠罩在帝國強權陰影下的苦難之地,此刻以何種面貌現身?
  • 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人只能屬於一種民族嗎?歷史上同屬一國,未來就得走同一條路嗎?共同體是在何時出現?族群衝突為何發生?國家之間的宿怨又要如何化解?

    夾在德國與俄國之間的廣大東歐地區,今天坐落著波蘭、立陶宛、白羅斯與烏克蘭等四個國家。四百年前,這些國家都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該聯邦是當時歐洲領土最大、人口最多也最強盛繁榮的國家,境內宗教寬容、族群多元,更有著歐洲第一部憲法。

    隨著世界走向現代,波蘭立陶宛聯邦卻遭人遺忘,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備受官僚腐化、族群衝突與認同混亂所苦,這座聯邦最終被強鄰摧毀,繼起的民族國家更是動輒淪為帝國野心的獵物,屢次遭到瓜分、滅國與屠殺。更慘的是,昔日同屬一國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也開始自認是不同的民族,彼此爭戰不休,甚至上演族群清洗的血腥戲碼。

    面對複雜難解的黑暗過去,東歐人如何能在血色大地與帝國廢墟上,找到克服歷史宿怨與和解的可能性,打造出擺脫民族主義幽靈的獨特國家?本書挖掘了多國檔案,加上來自各方的日記、書信與回憶錄等多語言史料,細緻還原東歐四個民族追求新生的旅程。

    ●●●


  • 【東歐百年史‧全3冊】共同體的神話

    【東歐百年史‧全3冊】共同體的神話

    帝國邊陲的小族群如何擺脫壓迫與集權的殘影,對抗自我消亡的恐懼?
    從「我是誰」到「我能是誰」的具體實踐,一段值得臺灣人民借鑑的百年追求。

    忽略歷史對東歐的號召,將無法理解當代歐洲的困境。

    長年夾在帝國邊陲的中東歐民族,共享了西歐鮮有的歷史經驗,兩百多年來的自治呼聲常常在相互交織的民族中種下血腥的結果。十八世紀統治者所預想的多元國度從未在東歐真正扎根,反帝國的意識、對被遺忘的恐懼、被煽動的種族意識與排外主義,構成了這塊土地的主要敘事。

    這種動盪經歷讓東歐人對歷史的不穩定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們崇敬民族英雄的歷史故事,時時害怕自身民族從土地上消失。這種獨特的情緒讓東歐人與眾不同,即便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自由民主的風吹進了這塊土地,東歐人依然無法擺脫民族主義的殘影,促成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對極權過去的懷念,就連種族滅絕的槍響都仍未消散。

    本書追溯民族主義如何在東歐各地拔地而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國家的建立以及如何被納粹帝國和蘇聯集團吸收;共產主義崩潰後民主和分離主義運動重新出現後的發展;以及最近整個地區的民粹主義政治浪潮。

    想要了解歐洲,就不能遺忘東歐的歷史;想突破歐洲共同體的神話,就必須從東歐開始。

    ●●●


  • 鐵幕降臨:赤色浪潮下的東歐

    鐵幕降臨:赤色浪潮下的東歐

    希特勒剛走,史達林就來了!
    面對鋪天蓋地的黨政機器,拒絕活在謊言下的人還有什麼指望?
    穿越冷戰與歷史的迷障,首度揭開鐵幕的神祕面紗。

    你真的認識共產黨嗎?破壞制度、分化社群、滲透媒體、打壓人民,蘇聯老大哥如何全面接管東歐?東歐老百姓為何服從,又為何抵抗?

    如果《血色大地》有續作,肯定是安愛波邦的《鐵幕降臨》────安愛波邦熟悉東歐,理解極權,更洞悉人性,最重要的是,天生善於說書的她,有著娓娓道盡一切的敘事功力。

    本書帶領讀者看清東歐共產政權的底細,以及共產極權統治下人們的生活樣貌。本書一一追溯東歐各國的政黨、教會、學校、媒體、社運組織及公民社會的一切,如何遭到新政權的控制、分化或消滅,祕密警察及種族清洗又是如何變成鐵幕籠罩下的嶄新日常。

    ●●●


────────────────────

大屠殺是一個英雄太少,而加害者及受害者都太多的故事。
對於大屠殺的根本性探問──一群尋常的中年男子如何變成了種族滅絕的劊子手?本書討論與分析的主體是二戰期間一支特定的後備警察營,但作者提出的普遍性觀點是:在戰爭等極端狀況下,大多數人屈服於情境與群體環境的壓力,會採取他們永遠不會自願採取的行動。《普通人》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重要作品,書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洞見,直到今日,仍然是對世間人性的軟弱、殘虐與「平凡邪惡」的重要提醒。

────────────────────


────────────────────

他是如何從一個革命青年,成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獨裁者?
本書以蘇聯解體後開放的大量檔案資料,全新的視角,為讀者細細勾勒出史達林其人,及身為極權者的人物肖像。本書拉出兩條敘事軸線,在每個章節交錯呈現──主線是這位獨裁者的生命史,從史達林的成長、爭權、獨裁和死亡,敘述了帝俄晚期革命運動一直到蘇聯「前半生」的故事。穿插其中的副線,則是以史達林生命盡頭的最後幾日為引,延伸出一系列主題性的短章,由不同的角度切入,生動描繪史達林的「個人特質與權力體系」,呈現了相對於大敘事的另一個蘇聯歷史。

────────────────────


────────────────────

從1914年到2017年的近一百年間,歐洲人曾親眼見證地獄的模樣,也曾有過繁榮興盛的黃金時代,但未來遠還沒有終結,驚險旅程也尚未完結。二十世紀初,歐洲大陸一片欣欣向榮、歌舞昇平,歐洲人稱呼這是「黃金時代」,歐洲雄踞世界文明之顛,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相提並論。但突然間,享受著這一切的歐洲人被拖進兩場大戰,歷經極深的苦難、哀痛和驚懼,四處滿是復仇、內戰與種族清洗。

對此,歷史學家齊斯.洛韋稱呼歐洲成為一片「野蠻大陸」,提摩希.史奈德也稱呼戰況最慘烈的東歐是一塊「血色大地」,本書作者克蕭則認為歐洲人似乎「鐵了心要自我毀滅」,一步步走向通往地獄的道路。

────────────────────


────────────────────

早在一百年前,他就深知東歐必須團結一心,才能抵擋俄羅斯的入侵:「唯有獨立的烏克蘭,才會有獨立的波蘭。」。他堅持使用母語,才能塑造民族認同;必須組織軍隊,才能捍衛國家命運,為自己深愛的波蘭獻出一切,可是卻埋沒在歷史的鐵幕之中,這個人就是現代波蘭的國父──約瑟夫‧畢蘇斯基

畢蘇斯基的一生不單單只是見證了二十世紀初歐洲的動盪年代,他所面對的各種挑戰,例如國家獨立、民族自決、自由民主、威權獨裁、東歐聯邦,以及如何在強權之間求生等,仍然隨著烏克蘭戰爭的隆隆炮火,不斷迴響在東歐及世界上各個角落,是當今社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畢蘇斯基用自己的生命鑄成了一把鑰匙,指引我們打開走向未來的大門。

────────────────────

在新舊交叉的十字路口,這台列車該往何處去?
  •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

    連續十年 位居全球百大最具權勢女性排行榜冠軍,堅持科學治國、貫徹人道主義的歐盟實際領導者,連任德國總理逾15年 施政滿意度高達80%。

    從鐵幕女兒到歐洲母親 她掙脫身分及性別的弱勢,在民粹狂潮席捲全球的時刻,她成為團結歐洲的中流砥柱,以及西方民主價值最堅強的守護者。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所描述的的梅克爾,是一個良好範本,展現參與權力的人如何把持自己道德信念,如何成功在社會面臨巨大分歧時,搭起橋樑、建立溝通渠道。當今社會幾乎沒有其他領導人,能像梅克爾這樣臨危不亂地面對俄羅斯的威脅,提供超過百萬難民安居之所,並在世界各國情勢對立、逐漸分裂地同時,號召全歐洲團結一心。作者凱蒂‧馬頓透過細緻考察從不同事件、不同時期,闡述梅克爾如何藉由卓越的帶領,改革她的國家,使德國從艱難挑戰中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使國家與世界邁向更好的未來。

    ●●●


  •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資深駐德記者深入德國的肌理,從政治、能源政策與轉型正義三大面向,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重返歐洲的中心。 二戰結束,戰敗的德國在美蘇兩大陣營的角力下一分為二,東、西德隔著柏林圍牆各自發展;直到一九八九年,受東歐民主化浪潮影響,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〇年,兩德正式統一。然而慶祝的氛圍尚未退去,在國內,德國要面對東、西德整併問題;國際上,因二戰時的種種罪行,德國仍需反省與尋求和解。統一後的德國會怎麼走,全世界都在看。

    二十多年過去,繼受過往傲人文化與罪愆的德國,奮力擁抱改變、面對轉型:人口組成變得繽紛多元;原本破敗的前東德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居住地點;率全球之先推動能源轉型,讓世界看見非核家園的實踐可能;直面過往之不義,認真處理納粹與東德時期對於人權的迫害……統一後的德國再次變得強大,不過不再以軍國主義的姿態,而是以自身的政治經濟實力、科技與產業創新以及人道關懷重返世界舞臺,成為驅使歐盟持續向前的心臟。

    ●●●



────────────────────

天鵝絨革命、兩德統一、烏克蘭人民運動、歐洲共產主義終結,1989是奇蹟之年,也是轉變之年,變革的力量,讓多元的歐洲煥然重生。
作者以敘事的方式,為讀者講述了這些轉變的細節。他表示,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深刻的影響了東歐各國,此外,經濟「休克療法」並非歐洲經濟增長的基礎,人力資本和基礎性的轉型才是經濟成功與失敗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作者也闡述了西方資本主義如何對東歐進行「重塑」、西歐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步伐和範圍,以及二○○八年後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東歐、西歐產生的各種影響。

────────────────────


────────────────────

執筆歷史,寫就壯闊的民族史詩,走過天下分合的漫漫長路,14位作者以14篇民族運動作鏡、瞭望未來。
不僅限於人種、語言、地域,民族運動的生成原因有更多來自歷史共業,且至今方興未艾,甚至隨時代潮流變動出不同的型態繼續發展,當中牽涉的經濟、政治、文化因素,都有複雜而糾結的歷史背景。民族運動是世界性的,是抵擋不了的潮流,是你我身邊現正進行中的真實。我們該借鏡他國的歷史、當下發生的事件,拋開舊有的偏見、拓展視野,並反思自身處境,瞭望未來。。

────────────────────


────────────────────

一本縱橫在歐非邊界、捕捉非法移民產業如何運作,如何將祕密移民變成一門好生意的民族誌。
從馬利到華沙,透過在歐非之間邊地的大量田野與實地觀察,作者安德森指出非法產業本身的荒謬性。首先,這些祕密移民在統計學上無足輕重,所謂的「入侵」根本就沒有發生,歐洲國家的反應過於極端。再者,非法產業的存在是為了阻隔祕密移民,然而它們卻從祕密移民身上得利,當國界上的威脅愈被彰顯,這個產業愈能取得資源,收益也愈可觀……如此恐怖的迴圈,被生產與被消耗的是它們原欲排除的人,並讓這些活生生的人困在深淵中進退不得。

────────────────────


────────────────────

二戰破落之後,重回世界的焦點;共同體的未來,引導21世紀步向美中對立以外的可能性。各地名家為臺灣與香港人引介的歐盟教科書。
歐盟作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個重要組織,但其角色仍未充分發揮。作者展望歐盟的未來,認為隨着人口增加,世界變大,歐盟的時代已經來臨,但同時由於日新月異的數碼發展,世界亦縮小了,為此歐盟也作好準備。現代的世界與歐洲概念形成時的世界截然不同,而歐洲正在迎接此項挑戰。

────────────────────

現代世界的困局與博弈


────────────────────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冷戰的書,這就是那一本書。」
冷戰的起點,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塑造了現今的地緣政治格局;它是當今全球衝突的歷史源起,也是世界紛爭的燃點。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 但它的影響力卻從未終結,至今仍牽動著世界的每個角落。這場全球意識形態對抗,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也將決定明天的未來。

────────────────────


────────────────────

冷和平的主張是: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仍可以通過緩和的措施回應。但是,武裝代理人介入、顛覆性網路戰與秘密行動,都應該受到禁止,並被視為非法武力。也就是說,在確立不侵犯他國的原則下,找出可以保持彼此克制與合作的空間,以降低衝突的可能性。
作者從冷戰定義開始,解析歷史與當下世界的趨勢,並提出積極建言,提出一個新的主張與呼籲─我們需要再來一場冷戰嗎?這是來自作者對當今世界最深切的提問與期盼。

────────────────────


────────────────────

服貿、貨貿、TPP──為什麼支持?為什麼質疑?沒有全面開放,就等於鎖國?揭露全球經濟自由化的三角矛盾。
全球經濟自由化的步伐愈跨愈大,反對聲浪也從未平息,儘管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化的信徒不再那麼自信滿滿,但這股趨勢依舊強勁,只是早就化整為零,轉為各種區域經濟協定。貿易與金融自由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年的危機與風暴又是如何釀成?如果全球經濟自由化已經是難以逆轉的過程,我們又該選擇哪一種模式?本書認真探究極端全球化是否會破壞民主,以及民主是否也會破壞極端全球化。

────────────────────


────────────────────

比戰爭更可怕的力量,早已深入國際經貿體系!
經濟制裁是阻止戰爭的工具,還是引發戰爭的武器?經濟戰制裁的是政府,還是無辜的人民?銀彈真的比子彈更有效嗎?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經濟制裁的起源,如何改變戰爭定義,又為何成為現代大國最常見的外交工具?封鎖、禁運、出口管制、原物料斷鏈……經濟制裁有哪些手段?經濟制裁有效嗎?需要哪些條件才有效?制裁究竟影響了誰?正負面效果如何評估?
面對全球化已死的歷史大變局,經貿立國者不可不知的重要課題。伯納斯獎章得主、最耀眼的新生代歷史分析師,寫給當今世界的警醒之書。

────────────────────


────────────────────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軍工複合體的誕生,從原子彈到核能發電,從太空設備到網際網路,「大科學」的追尋成就了科學?還是毀壞了科學?普立茲獎記者揭露一段政治與科學交織的歷史。
本書一反過去從歐本海默的視野來談原子彈的主流敘事,作者從故事的另一個主角、也就是厄尼斯特・勞倫斯的角度,讓我們重新省思這段科學的追尋,並特別描繪人類歷史從「小科學」走到「大科學」的轉變。

────────────────────


────────────────────

權力、國族,才是理解國際政治的王道!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夢想,只會帶來無窮的戰爭。全球最知名、也最有爭議的國際關係學者,從人性論出發,全面批判「自由主義霸權外交」的荒謬與禍害。
一部深入淺出的新經典,以大量的史實、俯拾即是的名言金句與清晰的邏輯,建構起國族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理論巨廈,一方面力陳自由主義外交邏輯的錯誤,也對近三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的愚昧提出嚴厲批判。鑑於米氏在學術界崇高的地位,本書是任何關心美國外交政策與世界政治局勢之讀者所不能錯過。

────────────────────

ꗃ 關於,我們的下一步

臺灣的抉擇與機會

  • 地緣政治Vol.1:島鏈風雲 地理×戰略×大局,在強權競逐中換位思考,秒懂地圖上的叢林法則

    地緣政治Vol.1:島鏈風雲 地理×戰略×大局,在強權競逐中換位思考,秒懂地圖上的叢林法則

    得島鏈者,得天下,新冷戰,海陸強權爭逐,島鏈價值正被重新定義。
    理解地緣政治,是提供台灣跳脫民族情感與意識形態框架的最佳途徑,秒懂真實處境!

    地球板塊推擠出歐亞大陸東側三條弧形島群,等於是上帝之手為地緣政治競逐畫出了矛與盾。在地圖上可清晰看出,中國就像一支矛,亟欲化身海權強國,往太平洋穿刺;美、日、台、菲、澳聯盟則是一面盾,把島鏈當作層層包圍網,維持西太平洋現狀。

    台灣就位在矛盾的交鋒點上,同時是「陸權矛」前端的鋒芒,也是「海權盾」中心的握把。地圖上直看、橫看都一樣,台灣就位在島鏈中心點,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最中樞。

    地理位置不可能一夕改變,台灣該如何主動掌握局勢,讓地緣特色變身為自己所用的矛與盾,而非被動成為海陸強權抗衡的棋子?台灣是島,該使用傳統陸權思維看世界?或是改用海洋戰略掌握主導權?

    ●●●

  • 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從烏克蘭戰場看台海局勢

    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從烏克蘭戰場看台海局勢

    「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的每個人應該要有基本軍事素養,增強自己的知識與實力,以消弭戰爭的可能。

    ◎ 透過俄烏戰場的實際案例回看台海局勢,是《阿共打來怎麼辦》實戰升級版。
    ◎ 俄烏戰場是檢視現今武器效能與戰略效果的資料庫,以實際案例對應台海雙邊軍備與區域情勢剖析,破除謠言,避免失敗主義蔓延而遂了對手的算計。
    抵抗意志與備戰越充分,敵人就越不想開戰;寄望和平於敵人的善意,戰爭就越可能發生。

    台灣民眾容易被軍事謠言影響的根源是,對於軍事常識的不理解。軍事常識涉及武器、戰略、政治、科技等眾多項目,蓄意欺騙的謠言可以從任何一種可能我們不甚了解的項目切入,蓄意造成單一因素就可以瓦解國防的印象。目的是要讓民眾形成失敗主義,想說不如投降比較乾脆。

    本書藉著全球關注的俄烏戰爭,擷取到最新的武器科技與攻略方案的驗證資訊。特別是中國武器大部分由俄系武器發展而來,透過案例分析,培養民眾更新、更正確的觀念,才能養成防禦不斷變種謠言病毒的抵抗力,堅定地支持維護我們家園的安全。

    ●●●

爬梳歷史與當今脈絡,尋找「堂堂正正臺灣人」的真義


────────────────────

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我們自己決定?
本書由失敗者聯盟與春山出版編輯部合作,探問「亡國感」是什麼。如果這不只是選舉時才出現的語言與現象,那麼對它的拆解,將成為我們理解現在與邁向未來重要的一步。本書邀集各領域的專家與作者,從政治、經濟、國防安全、國際社會、兩岸、文化、媒體、日常生活甚至哲學,多面向解析臺灣這幾年面對中國擴張而產生的社會焦慮,希望由此萃取而出的知識與洞見,成為公民社會的養分與武裝。

────────────────────


────────────────────

這是一本參與2014年太陽花運動以及受其影響的青年世代所共同撰述的台灣地方政治讀本。這個青年世代大多出生於解嚴之後,曾經被稱為「天然獨世代」,相較於年長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以上的世代,他們對自己所生長的這個國家有更強烈的認同、更想投身的熱情。
十二個出身不同縣市的青年世代,就像參與一場社會運動,一起開會、一起找答案,然後寫出這本《台灣地方政治讀本》。

────────────────────


────────────────────

從歷史泥沼脫身,再造新生共同體。
首屈一指的戰後臺灣史學者陳翠蓮,從戰後至當代,以完整跨幅,加入美國影響力為第三極,補足討論臺灣戰後政治,多聚焦國民黨統治與臺灣人民抵抗的不足之處。透過政治解密檔案、國會檔案、日記、個人傳記等交叉使用,使過去散落各處資料,輔以完整敘述框架,並梳理以往未見的空白,讓讀者可以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再針對過往威權獨裁的強人統治,予以檢視,從資料與行為印證,駁斥歷史迷霧中過度溢美的評價,展現截然不同的當代史觀。

────────────────────


────────────────────

在美麗島事件的時代,臺灣人共同展現的同情、正義和勇氣,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也讓我們回頭凝視現在並且自問:我們臺灣人,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民族?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吳乃德

────────────────────

洞察世界局勢,定錨臺灣未來走向


────────────────────

第一本以東亞視角剖析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權威著作!國際關係 ╳ 半導體產業雙精通學者李世暉,首次揭露──台灣除了護國神山,還有護國神器「鏈實力」。
世界從講究硬實力、軟實力、銳實力,來到了由「鏈實力」登場主宰全局的年代!地緣政治觀整個翻新,誰能掌控台灣,誰就能掌控半導體供應鏈;誰掌控半導體供應鏈,誰就能掌控全世界。地理距離因此弭平,再遠的國家都想加入環環相扣「鏈實力」陣營。 當科技力成為國家戰略資源,三條島鏈,三種地緣,美日中三大國競逐,台灣具備島鏈、供應鏈、民主鏈「三位一體」鏈實力。世界地圖從此改寫,顛覆既往地緣觀。

────────────────────


────────────────────

關鍵年代,掌握全球新局,必翻寶典!醞釀十五年,權威教授劉必榮,又一國際關係力作。劇變世界,正從全球化走向地緣競合的碎塊化,一本經典打開視野又瞭然趨勢。
印度大翻身,莫迪如何讓強權都爭相拉攏?相隔19年,德國戰艦為何突然來到亞洲?沙烏地暗黑王儲MBS如何讓各國又愛又恨?怎麼後梅克爾時代,歐盟就產生不了新共主?歐洲領袖頻繁更迭,爭搶後梅克爾領導者地位,但又為何都做不久、搶不到?美中對弈下的東亞,正為世界形塑出什麼樣的新秩序?全球目光焦點的台灣,又該怎樣才能站到最有利的制高位置?

────────────────────

  • 絕不讓步:龐培歐回憶錄

    絕不讓步:龐培歐回憶錄

    美國前國務卿麥克・龐培歐是川普外交團隊的核心人物。他在2016年受命擔任中央情報局局長,2018年接任國務卿一職,成為川普內閣中唯一任職四年的國家安全成員。

    他作風強硬,抨擊中國人權議題、批評伊朗與恐怖主義的關係、推動北韓去核化、以行動支援以色列。種種打破固有外交政策格局的作法,引發外界側目與爭議,但他自認秉持美國建國原則和基督教信仰,並致力在全球促進民主與自由。在任內,他也領導一場巨大的變革,重塑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影響了全世界,包括臺灣。

    《絕不讓步》記述龐培歐與各國領導人互動的精采故事,及他對當代世界的分析與觀點,娓娓道來他如何協助川普政府制定顛覆華盛頓傳統的「美國優先」方針。本書也是一本高潮迭起的真實紀錄,大膽解密不為世人所知的政治幕後故事

    ●●●


  •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5 重磅議題增量版】:從電玩外交到毒品經濟、從鋰礦到天然氣、從海上航運到太空低軌衛星,地緣政治戰全方位開打!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5 重磅議題增量版】:從電玩外交到毒品經濟、從鋰礦到天然氣、從海上航運到太空低軌衛星,地緣政治戰全方位開打!

    ★用地圖看懂國際局勢,從脈絡了解地緣政治。

    全球地緣政治正在快速重組,面對俄烏戰爭、反全球化浪潮、科技和能源技術快速變革等趨勢變化和地緣衝突,本書直擊國際要角,用一張地圖就能展現政治、人口、經貿、文化等不同尺度的資訊,並清楚梳理事件的「歷史脈絡→當前現況→演變趨勢→未來展望」,為所有關注世界局勢的讀者提供兼具地理廣度與歷史縱深、最多元全面的地緣政治分析。

    ◎【中國搶占非洲港口】中國斥資42億美元投資非洲,掌握非洲最大貨櫃碼頭多哈雷港等重要東非樞紐,近年更將在赤道幾內亞建軍事基地,放眼大西洋?
    ◎【糧食價格飆漲】疫情危機、環境惡化與區域衝突交互作用,導致全球7億人面臨糧食短缺、2022年食品價格指數創新高,其中又以亞洲受害人數最多?
    ◎【中俄霸權隱憂】俄烏戰爭使俄羅斯流失數十萬人才、年輕世代反對聲浪湧現;中國貧富差距急遽拉大、思想管控變本加厲,人民不滿和公民壓力已成巨大隱憂?
    ◎【網路犯罪肆虐全球】5G技術加速全球數位化,也讓網路犯罪更加猖狂,勒索軟體受害者支付贖金突破4億美元,美國最大燃油供應業者也成為攻擊對象?

    更多精采議題詳見本書:
    歐洲天然氣困局│花園城基改商機│海南核子潛艦基地│全球島嶼爭奪戰
    法國軍售致富術│阿富汗塔利班回歸│西班牙塑膠海洋│新加坡富豪移民天堂
    墨西哥黑幫毒品治國│尼羅河水權糾紛│北極新航線│中國能源版圖擴張

    ●●●


ꗃ 關於,當代困境與離散

當我們談論人類與文化的邊界,我們在談論甚麼?

  • 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誰擁有替一個族群發聲的權力?什麼是一個文化的「本真性」?

    「文化」差異不僅是本質的問題,更關乎權力與修辭。

    《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是一系列持續的反思,以及對時代變遷的回應。這三部作品試圖討論當代原民社群在世界主義與全球現代性的過程中所涉及有關現代跨國活動、殖民經驗、政治記憶與文化身分等議題,並且透過實用主義手段與全球化勢力,周旋於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和特定的國家霸權。

    克里弗德延續《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中「部分眞實」觀點,提出「諸多歷史」(histories)作為貫穿整個三部曲的核心思想——在《文化的困境》裡反駁文化「非存即亡」的有機論述;在《路徑》裡闡述羅斯堡的諸多過往;在《復返》裡賦予「偶然性銜接」的歷史辯證。

    因此,當代的原民文化復振從來不是一個從「殖民壓迫」朝向「解放獨立」的簡單過程,而是在「殖民/解殖/後殖民」轉換的不確定關係中的各式接觸、交換、抵抗和衝突。在這種民族誌現實主義之下,我們終會領悟到原民文物復返運動與博物館收藏正義,有賴於殖民歷史與後殖民原民主張的彼此協商與合作。

    ●●●


邊界的思考:一段尋回名字的旅程
  • 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本書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並透過41張精細的地圖與社會網絡圖,說明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如何在移住過程中被打散重組。

    全書立基於事件時間性,闡明歷史的路徑依賴、時間異質因果、全局偶連性等特性,並駁斥「強制下山乃歷史進程之必然」與「統治者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移住」這兩種常見解釋。本書附錄的「原社沿革表」完整考訂1931年526個原社後來九十年之沿革,並銜接至當代部落;「部落索引表」則可從當代部落查詢其源頭的舊社。此二表也是今後相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

    ★ 本書附有5頁拉頁,詳細標示1931年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各原社的社會網絡。

    ●●●


  • 山、雲與蕃人 : 臺灣高山紀行

    山、雲與蕃人 : 臺灣高山紀行

    《山、雲與蕃人》被譽為日治時期「日本高山文學三大名著」之一,更是台灣高山文學的經典巨著。作者鹿野忠雄是傑出的博物學家、民族考古學者,對台灣高山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本書是他在東京帝國大學就讀二年級時,回到台灣進行170天連續登山勘察的紀行文章,包括玉山、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卓社大山等山塊。書中除了文字優美的高山景觀描述外,鹿野忠雄更發揮博物學及民族學的縝密觀察與學養,忠實呈現當時台灣山地的布農族生活、動植物生息狀況,以及地形與登山路線的勘察,行文中充滿年輕人對土地的熱情與抱負,讀來酣暢淋漓。

    這本書出版60多年來,一直未有中文版發行,多年來僅有零星片段的翻譯,便已使得許多人大為驚豔。此次由著名台灣高山、古道研究者楊南郡翻譯並加上註解,挾其登山踏查的豐富經驗和涉獵語文的卓越能力,終於克服過去翻譯者無法突破的專業領域,譯出這個意義早已突破純粹「翻譯」的中文譯本。兩個時代的兩位重要研究者,他們的努力彼此輝映,為台灣的自然生態以文學做了豐富的見證,並為缺少人文和自然氣息的登山歷史,多了一份人文關懷。

    ●●●



────────────────────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不可不讀的人文經典,森丑之助──台灣原住民調查第一人,循著足跡,可以見識到以往文章中從未出現的高山祕境。

森丑之助自日治初期走遍台灣山地部落,踏查規模遠超過同期到台灣研究原住民的伊能嘉矩和鳥居龍藏,是在台山地部落最久的學者。有關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調查報告,不僅記錄了百年前「文明」與「異文化」衝突的現場,並見證了台灣高山原住民的真貌,處處充滿人道關懷。本書譯註者楊南郡花費多年蒐集森丑之助散佚各處的資料、史籍,甚至親身循著他當年足跡踏勘曾造訪的部落,完成此一台灣探險紀錄,同時對森丑之助的傳奇一生做了動人描述。

────────────────────


────────────────────

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門檻,細膩體會文辭之美;另以詳盡的導讀解說與附錄,呈現史料關鍵,以及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研究的觀點與成果。透過文學與史學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一部臺灣重要的古典散文與歷史典籍。

────────────────────

月亮的名字

月亮的名字


────────────────────

名字,是辨識世間萬物的方法,也是存在的證明——島嶼上原本的住民,以木雕記錄傳承,鑿出的木屑,承載著他們生命的片段,然而創作者的名字,已被世人遺忘……

任職於博物館的女孩,從一件館藏木雕感受到神秘的魅力,她彷彿聽見了遠古的呼喚、看見山中月光,促使她踏上為這件無名藏品找回身分的旅程。一個從日治時期至今仍未被實現的約定,牽繫著兩人的相遇,也指向無名木雕被遺忘了的原始創作者……
金漫獎年度漫畫得主狼七,攜手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團隊,以筆為刀,刻畫出沈埋於臺灣藝術史中,原住民藝術創作的定位。

────────────────────

玦:孿生

玦:孿生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業監修 X 安古蘭矚目漫畫家曾耀慶寫意落筆,首部臺灣史前奇想手繪漫畫!

時光倒轉三千年,一排排家屋屹立卑南溪畔,一具具石棺沈睡地底,與人們緊密相依⋯⋯從被發掘的考古遺跡,窺探史前卑南聚落的樣貌——「所有人都是家人,沒有誰是外人。」,一九八零年搶救考古,臺灣國寶人獸形玉玦出土。這件玉玦曾經破裂成二件,卻又被人以巧手修補重合,無限想像由此迸發。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業監修、漫畫家創意發想,回溯人類社會起源,重建史前生活樣貌,刻畫一段勇敢、動人的成長故事!

────────────────────

以人類學作為折射命運的稜鏡


────────────────────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以今日此種面貌呈現?為何越過大洋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現代世界的不平等?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視野,賈德.戴蒙帶領讀者橫跨一萬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發展軌跡。本書挑戰了傳統史觀,出版至今傳誦不墜、激起無數討論,本身即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代世界的生成,亦將使未來世界的樣貌更為明晰。

────────────────────


────────────────────

顛覆過往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今日國家建立的各種想像。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游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


────────────────────

《第三種猩猩》是人類的自然史與興亡史,賈德・戴蒙援引深入紐幾內亞部落的實際經歷,充分演繹人類的生命循環、人類地理學、人類對環境的衝擊以及人類的動物面向等。

戴蒙逐一檢視人類進化之過程,論證「人類是不折不扣的動物」之見解,從而對人類社會之重大議題,如兩性關係、族群關係、生態問題等,都有重要且不落於凡俗的睿見。閱讀本書除能反思「人類乃萬物之靈」此言之狂妄,更將重新界定「文化」與「道德」之定義。

────────────────────


────────────────────

一部大膽的史詩級巨作,揭示西方如何走上強權之路。

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系主任約瑟夫.亨里奇透過這部結構宏偉的巨作,揮舞著來自世界史、人類學、經濟學、博弈論、心理學及生物學的數據點,運用高超統計學技巧,為讀者提供了極具創造性的實證研究成果。本書引用大量證據,闡釋社會之間何以存在差異,WEIRD群體在心理學上又是如何變得如此獨特,進而於近幾世紀的工業革命與歐洲的全球擴張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 睪固酮藥癮:當避孕藥、威而鋼、性與高潮成為治理技術的一環,一位睪固酮成癮者的性實踐與生命政治

    睪固酮藥癮:當避孕藥、威而鋼、性與高潮成為治理技術的一環,一位睪固酮成癮者的性實踐與生命政治

    「父親和母親已經死去。我們是好萊塢、色情片、避孕藥、垃圾電視、網際網路和網路資本主義的孩子。」

    「這本書不是一部自傳,這是一個關於普雷西亞多的身體和情動,基於合成睪固酮自願中毒的紀錄,一個身體實驗,一部虛構之作。」,以一名同志朋友之死作為起點,作者從那天起成為保羅.B.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

    在普雷西亞多揉雜跨性別哲學論述與性愛實踐的私小說書寫中,他將自身的身體具體化為政治空間的隱喻,拒絕國家對性與性別的管控,以及經由國家授權「合法」的跨性別身分,他「非法」使用睪固酮,並透過身體吸收睪固酮的質變,展開與傅柯、巴特勒、哈洛威等當代性別研究的對話。

    從中爬梳出一條在性別本質論與建構論之外,為女性主義者忽視的論述路徑:亦即從19世紀中葉開始,當解剖學與醫療體系強勢將性別化歸為女性與男性,性與性別也正式收編至資本主義異性戀再生產邏輯的一環。自此之後,製藥產業與色情產業,避孕藥、睪固酮、性及性高潮成為傅柯「生命治理技術」的一環,如何構成作者所謂的色情藥理時代。


────────────────────

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必讀經典,酷兒文化理論奠基之作

巴特勒認為,傳統女性主義所定義的女性、性與性別的自然「基礎」論述是錯誤的。她首先質疑「女性」這個範疇:這個範疇包括了哪些人?又是誰決定哪些人能被包括在其中?接著她順著此一脈絡;「陽性」與「陰性」並不是一種固定的生理狀態,而是一種文化預設的特質。然而,本書中最廣為人知,往往也是最常受人誤解的,則是巴特勒認為性別並非對於既有現實的展現,而是來自反覆的社會操演。

────────────────────


────────────────────

本書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第二性》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


────────────────────

障礙者與「性」何干?除了發生性侵事件時,誰會想到障礙者除了需要醫療或照護之外,仍擁有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情慾渴求?障礙者需要性愛,從來不是祕密。只是第一線的照護者,無論是障礙者的家人或社工,卻經常選擇刻意忽略、或以壓抑的方式對待這樣的需求;公部門與特殊教育系統,也從來沒有把它當成必須認真看待的課題。我們唯一在意的,只是不讓他們的身體因誘騙而受到傷害。

作者陳昭如曾深入報導特教學校大規模性侵事件,由此展開對障礙者性課題的認識與思索。她並未因障礙學生受到侵害,而視其為「無性」的存在,反而意識到性對於他們獲得完滿人生的重要性。她從自身的觀察與障礙者的經驗出發,訪談家長、社工、教師、障礙團體,以及各種障別的主角,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層層體現這個課題的複雜與兩難,是極為觸動人心的深入報導。

────────────────────


────────────────────

在當代社會中,親密關係正經歷著劇變,年輕人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人際疏離與焦慮。面對這種孤立,人們對陪伴、情愛、撫慰、支持的需求,卻始終不變。

「寂寞經濟」現象的出現,似乎正在向我們展示現代人正在探索與傳統不同的新型親密關係模式。報導團隊展開專題式的訪談與田野,高壓的工時和資本主義的影響,促使人們更加傾向於嘗試商業化的、網路世界中的無體溫親密關係。

左滑再見、右滑喜歡,在尋求和嘗試不同形式的親密關係後,人們如何達到自我安定的最佳狀況?在出租情人的契約中,又是如何體驗溫存的親密感?與以往不同的社會連結,在社會學者與作家的觀察下,析解出怎麼樣的社會現象變化?

────────────────────

當性別成為一種處境


────────────────────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女性的身體是資本還是負債?性與愛是可以分離的嗎?女兒擁有聰慧的母親幸福,還是愚蠢的母親幸福?是誰讓我們認定家庭堅若磐石?女性到今天還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認同嗎?怎麼做才能把一個更值得活的世界交給女孩們?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與性、婚姻、工作、獨立、男人等,與女性切身相關的十二大主題。一字一句直指核心,無從逃避。從現實的極限出發,叩問真正的解答與希望。


────────────────────


────────────────────

不委屈、不隱忍,憤怒有理──重建秩序的時候到了!「厭男」不是厭惡男性,而是鄙視,且受夠男人野蠻地躺在特權中坐享其成。

「所有女性都應該停止自我貶低。每當陷入自我懷疑時,一定,一定要問問自己:如果換成一個普通男人,他會怎麼做?」,從媽寶男、男性說教、#MeToo運動,到異性戀框架、家務分配、女性間的團體情誼,作者以犀利、金句百出的觀點,佐以廣大女性都曾切身體會的日常經驗,闡明自己「厭男」的原因,以及自古以來,因父權導致的性別歧視與不平等現象。藉著本書,她要為深植人心到近乎洗腦的父權社會除魅,也向女性喊話:不要再為自己無法成為聖母或是「神力女超人」而自責了,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像個正常人類一樣,擁有瑕疵和缺陷。


────────────────────


────────────────────

這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性,對自己在世間的存在有無盡的焦慮。她的文字總能如一根劃亮的火柴般照亮夜空,令人們看見原本看不見的。

但是她自身無法安住在被照亮的範圍。然而她的一生,也讓我們看見一個長久浸淫在藝術與美學中的人生。她反抗想像力的貧瘠。擁抱思辨與審美,拒絕平庸,毫無保留地欣賞她喜愛的藝術家與作家,將他們不為大眾所知的獨特向讀者揭露。在人生的最後,她曾說:「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


────────────────────

她在社會傳統無比強烈的束縛之下,努力成為一位具有獨特原創思想的哲學家、作家,將她所面臨的困境轉變為養分,透過書寫,活出了自己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她真誠面對世間的好與壞,對種種缺陷加以批判,甚至願意反思己身。她極為關懷女性群體,對於受她鼓勵的成千上萬名讀者,更是一一回信給她們,支持她們追求自己的人生。她關懷的核心,是自由,是愛,是希望人們都能夠、也認為人都應該要讓自身的哲學思想在生命的時間之流中開展,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

────────────────────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繼《見樹又見林》之後,亞倫.強森再創佳作。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


  • 性別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性別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性別從來不(該)是安靜、乖巧、柔順的名詞;性別是動詞,是在人類的歷史、文化和集體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更可以用當下的行動去創造、翻轉與建構。

    「看起來什麼樣子,才像是男人╱女人?」「穿裙子的能不能當總統?」「為什麼同性結婚讓這些人感到焦慮?」「婚姻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唯一可能?」「當爸爸媽媽是本能還是需要學習?」「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性別教育?」其實我們的身邊有太多性別問題,也存在太多關於性別的偏見,可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永遠太少,甚至往往對這些偏見視而不見……

    這些關於性別的問題與偏見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它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鑲嵌在人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脈絡中。我們對於性別的認知與想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對於男人應當如何?女人應當如何?在愛情婚姻家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工作職場受到什麼樣的期待?甚至是在政治領域中可以有什麼樣的表現?都有一套既定的意識型態。作為動詞的性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既然性別是「做」出來的,因而能夠透過當下的努力,翻轉不合理的制度與現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性別實踐。

    ●●●



────────────────────

這場戰鬥,以愛建起了橋梁。

臺灣的同婚運動,是這座島嶼人權史的重要里程碑,而本書記述的,正是一位平權運動者的堅持及成長。閱讀尤美女律師生命史的過程,彷彿也看見了臺灣平權運動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
在作者陳昭如誠摯而不煽情的筆觸下,娓娓道出同婚運動者如何在荊棘與阻礙滿佈的路上艱難前行。此書的企圖並非要營造英雄角色,而是希望透過書寫同婚運動裡的關鍵人物,替臺灣人民把這段不可忘卻的足跡好好保留,也寫給未來的我們、提醒所有平等與權利的來之不易。


────────────────────


────────────────────

台灣最大同志組織——同志諮詢熱線催生者喀飛,三十年同運現場的親身參與,第一手性別平權的戰鬥發聲,以擲地有聲的評論留住歷史,用鏗鏘動人的說理讓愛發生。了解同志運動的過去,為了讓台灣社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此書有斷代史的企圖,有充滿耐心的評議,也有明亮的眼神,能看穿迷霧中的壓迫與歧視,用更為敦厚包容的姿態,在爭取同志平權的路途上,體貼每一種少數——錯誤的並非「我們」,而是社會未經啟蒙、覺醒的「本質」。
────────────────────


────────────────────

唯有「愛」才能拯救這個世界,我為什麼要因為愛人而感到羞恥?

法國社會過去一年來因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社會嚴重分裂,作者馬侯這部作品更是少見描寫女同性戀的題材,藉由一個敏感女高中生的角度,刻劃一個女孩在家庭、同儕、社會的壓力下,逐步性覺醒的過程,每一步的猶豫,都象徵著每段深刻的思考,每一次的豁然開朗,都讓她更加體會自由的真諦。在性自主由來已久、社會上幾乎沒什麼尺度的法國,如此細膩、回歸人本的思考幾乎已經看不見,在同性戀究竟該不該合法的吵鬧聲中,馬侯以一種平靜、低調的方式,闡述一段看似平凡而瑣碎的愛情故事,故事裡頭,只有兩個渴望了解與碰觸的靈魂,沒有標籤,也沒有性別。  


────────────────────


────────────────────

從青春年華到人生終章,生命的黑洞裡,友誼是唯一的光亮。

柳原漢雅:「我們只跟世界征戰過一次,在童年的時候,其餘的人生都只是在不斷面對及處理那次征戰的結果。」柳原極其熟練地描繪了一個哀傷的故事,對經驗和記憶的暴虐專橫,進行陰暗而令人難忘的探討。童年的傷痛,這些印記會如何熔合在他們的成人性格當中?
四個男人30年的友誼 × 一部「從回憶中存活」的冒險史詩,人要如何去原諒自己的過去,以及自己無從選擇的成長環境?人為什麼要執著於只會引發苦痛的某個地方、某種心理狀態?
────────────────────

策展介紹

-
萊布尼茲不用怕──跨社平臺「Boom.磅」的誕生
莊瑞琳(春山出版 總編輯)

春山、左岸、八旗、衛城與臉譜五家橫跨不同公司的出版社共同發起知識平臺「Boom.磅」,
期待以關鍵字策劃講座,讓讀者得以對應混沌的書海。

在五場系列講座,我們除了提供當代重要問題的大框架敘事, 更搭配跨社超過百本的重點書單。
這些講座不是關於一本書,而是根據不同問題畫出的書的星系圖,
一旦讀者掌握主動的鑰匙,便能自己航行於知識迷宮之中。

OKAPI專訪

How dare you啊,你們這些編輯!不妥協的頭腦風暴
──專訪「Boom.磅!」

不必諱言,這幾年的出版市場,可謂挑戰嚴峻。各大書籍平台銷量顯著下滑,獨立書店仰賴政府補助,而人文社科新書的首刷數量,從三千本攔腰砍半,常常還剩下不少堆積倉庫。

與此趨勢相應,許多嗅覺敏銳的文化工作者,不再如過去那樣埋頭著述、創辦刊物,而是開始尋求「技術轉型」,他們錄製影音節目、開設線上課程,或者在社群媒體上打造網紅品牌……儘管學問無法點石成金,流量卻可以在商業邏輯中變現。

然而,在傳統出版的逆風時代,仍有勇者迎擊險峻──就像拿破崙面對戰爭頹勢,毅然率軍越過冰封的阿爾卑斯山。長年深耕人文社科的五位編輯,春山總編莊瑞琳、左岸主編孫德齡、八旗主編邱建智、衛城副總編洪仕翰、臉譜副總編陳雨柔,該說這五人是因緣際會呢?還是傻得可愛?他們在黯淡消沉的當下,一腔熱血籌組另類知識平台「Boom.磅!」。與這幾年輕薄短小的「知識轉譯」不同,「Boom.磅」規劃的一系列講座偏向虎山行,以嚴肅廣闊的主題為號召:「歐洲轉向」、「民主危機」、「當代原住民」、「個人之愛」、「東歐前線」。除了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開講,更經過平台成員的反覆討論,每一主題都有超過二十本推薦書單──即使你想不開去念個博士學位,恐怕也要好幾堂專題課程才有這驚人的閱讀分量。

How dare you啊,你們這些編輯!不禁納悶「Boom.磅」哪來的信心,一個還未營運的新生知識平台,不以通俗易讀為訴求,竟然如此堅信嗜讀重症患者還未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