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完成於《想像的共同體》出版後十五年,可謂為《想像的共同體》的延伸補充,也是安德森中間二十多年來不斷驗證與反思理論的成果。如果《想像的共同體》建構的是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那《比較的幽靈》則可說是以列舉的方式,呈現一個又一個東南亞被殖民經驗中,那些與舊文化斷裂,同時新的民族意識亦浮現的時刻。
開啟了人文學界哥白尼革命的重量級著作,至今依然是解讀民族主義、地區比較的重要作品,安德森教授清晰且文學感十足的筆法,將帶我們探究民族主義這股充滿力量的暗流,如何被帝國吸納、被群眾利用,最終又是如何推升了道德勇氣與獨立運動。
十九世紀的世界透過電報、輪船旅行等技術形成一張緊密聯繫的大網絡,帝國主義與殖民經濟的普遍,在這股浪潮之下,身為受過帝國教育的殖民地知識分子,促成了一股串聯全球的革命浪潮:在菲律賓,便是指小說家黎剎、民俗學者陸雷彝、旅居日本的革命份子彭西。
本書以三位菲律賓知識分子的角度切入,探究早期全球化階段的革命浪潮如何成形、帝國主義面對了哪些殖民地反抗,以及反殖民運動最終走向何方。
波蘭、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四個國家,夾在東西歐的帝國強權之下,他們是帝國的邊緣、是文化的邊緣,更是官方民族主義與群眾民族主義對立之處。歷經了俄羅斯多次入侵、希特勒的征服行動,民族國度在「大國」之下拔地而起,面對曾經充斥族裔衝突與血腥戰場的土地,他們又是如何解決內心的存在焦慮?
東歐的民族主義浪潮,在安德森的理論中屬於「第二波」民族主義運動,隨著1780年奧皇約瑟夫二世以德語取代拉丁語的政治決定,開啟了一波「即將被取代」的小民族恐懼意識,便催生了安德森所言之「以新的方言想像出共同體」。結合了印刷業與語言學的推波與官方民族主義的介入,一場點燃近代兩次大戰的導火線,正是東歐民族主義「想像」中的恐懼。
我們的島,位於亞洲的海。
本書作者達瑞克(Eric Tagliacozzo)全面探討亞洲海上航道如何形塑地球上一個無比廣大的地區:時間跨度從史前時代的南島民族遷徙,到今日南海的緊張局勢;空間範圍從非洲東部海岸、東南亞群島,一直延伸到北方的日本海。作者以跨海域和跨學科的寬闊視野,描述人員、商品、宗教、文化、科技與觀念,如何藉由亞洲海路大規模流動,為這座全世界最大的洲創造歷史,也為現代世界留下深刻印記。
全書用主題架構,以展現亞洲海洋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多樣性。內容方面不僅融會大量史料與研究成果,作者更時不時現身說法,穿插自己的旅遊見聞和實地訪談,佐證海洋連結真實存在且歷久不衰,寫法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的島,位於亞洲的海。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離開習以為常的亞洲陸地,來一趟深度亞洲海洋之旅吧!我們將對這個世界產生全新看法,這也是本書的最大企圖。
認識印度,不能不認識英國東印度公司!
十七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處於高峰,是歷史上最有錢的帝國,卻被納入羽翼,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魁儡政權。一間英國私人企業「東印度公司」,如何統治一億五千萬人的印度蒙兀兒帝國?
有這樣一間公司,在兩個世紀中,從早期的加勒比海海盜私掠船起家,演化成擁有私軍護衛的賺錢企業,甚至在一七六五年時將光耀偉大的蒙兀兒帝國納入武力羽翼下,最後成為公司的傀儡政權。倫敦總部只有五面窗戶大小辦公室的東印度公司,十八世紀中奪取大片印度土地。一間私人公司能變成帝國,仰仗的是無情貪婪暴力,英國國會與東印度公司逐漸共生的關係,以及十八世紀的印度大亂世機運。
從西方殖民地到動盪的民族國家 從多元地域到東協經濟共同體,通盤理解東南亞的最佳入門書。
西方列強、印度、中國一帶一路,外來勢力如何影響東南亞?排華暴動、羅興亞人衝突、伊斯蘭教激進派,族群的多元性如何牽動地緣政治?戰後東南亞各國的獨裁統治,跟經濟開發主義之間如何取捨?ASEAN如何形成?東協十國未來如何統合?亞洲共同體真能實現?
這個在赤道上歧異曖昧的地域,地理環境或歷史發展都跟臺灣極其相似,繁複而顛沛動盪。如今東協成立,躍昇全球第三大市場,坐擁 6 億 4 千萬人的巨大經濟潛力;與東南亞共生共存的台灣,必得正視此一趨勢,站在高度同質的基礎上尋求兩地合作。
作者是日本知名區域研究權威,研究東南亞發展逾三十年。本書以「什麼是東南亞」為核心意識,以獨特的人文俯瞰視角切入近代歷史脈動,歸納政經關鍵特色,遙指東協未來趨勢。唯有先掌握地域整體特質,才能順利進入各國脈絡;要理解什麼是東南亞,就從「存異求同」的概念開始──在保存各自多元性的前提下尋求統一(Bhinneka Tunggal Ika)。
親中?親美?看泰國如何在中美間夾縫求生!在外交上施行「對沖政策」的泰國,可以給予台灣什麼啟示?
原本是美國堅實盟友的泰國,是如何因為美國錯估形勢、中國強勢崛起,而成為中美兩強縱橫的角力場?泰國又如何抓準時機,謀取最大利益?
在本書中,作者班傑明.札瓦基考察泰國自一九四五年到二○一四年的政治發展,以堅實的歷史分析,大量的文獻紀錄和深度訪談,剖析原本是美國堅實盟友的泰國,為何會向中國投懷送抱。泰國與東南亞各國又如何在美國宣布「重返亞太」時,成為中美雙方的角力場、全球事務的戰場。這場外交戰爭虛掩在泰國內政的派系鬥爭、選舉角力、軍事政變、經濟發展與財閥崛起的錯縱脈絡間,兩頭牽拉的是崛起中國強化地緣安全的需求,以及冷戰後美國對於亞洲發展的政治短視與錯估形勢。
作者在本書最後總結,泰國往中國的偏移,對於整個東南亞區域未來發展方向是重要指標,因為每個國家都將面臨與泰國類似的區域經濟與地緣政治的抉擇,到底該親中還是親美,要如何才能求取國家的最大利益。
冷戰結束後三十年,東南亞如何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從東南亞到東協共同體,「核心性」為何?又該如何發展?面對中美大國博弈的可能衝突,東南亞如何尋求平衡、掌握區域主導權?
新加坡智庫學者──洪清源教授,從內部視角結合區域戰略觀,完整爬梳東南亞區域主義的演變、探索東南亞的當代新秩序。本書不只是一部後冷戰時代的東南亞國際關係史──更適合成為研究東南亞國際關係課程的核心教材。
當代的東南亞如何成功建構獨立自主的區域秩序?關鍵就在於以「東協」(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為核心的多國合作關係。長期以來,東協透過各種協調機制,比如區域論壇(ARF)、外長會議(AMM Retreat)、國防部長會議(ADMM-Plus)等,強化各成員國之間的交流及合作。
可以說,今天的東南亞已不僅僅是地理名詞,更是透過東協而凝聚為「共同體」,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