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派 一場改變西方藝術的運動
帶領你用眼睛、情感,純粹感受

  • 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300幅梵谷最愛作品,哪些藝術家啟發他?他的作品致敬誰?藝術鑑賞入門,從學習梵谷的眼光開始。

    如果梵谷是個收藏家:300幅梵谷最愛作品,哪些藝術家啟發他?他的作品致敬誰?藝術鑑賞入門,從學習梵谷的眼光開始。

    從畫作乏人問津到成為現代藝術大師,
    誰是關鍵?


    ★根據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匯集300幅梵谷最欣賞作品。
    ★梵谷博物館長評為「梵谷權威傳記」。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院長專文推薦。

    作者史蒂芬.奈菲是普立茲傳記文學獎得主,他的著作《梵谷的一生》,被紐約時報評為「梵谷傳記權威」。本書彙整將近300幅經典作品,包括梵谷、林布蘭、米勒還有浮世繪,透過梵谷與他弟弟西奧的書信往來和藝術評論,讓世人看見這位大師的靈感來源:哪些藝術家啟發他?他的作品致敬誰?他怎麼看待藝術?他的弟弟西奧和弟媳,又是如何讓他被世人看見。

  • 梵谷傳(增訂新版)

    梵谷傳(增訂新版)

    十九世紀最偉大藝術家之一的梵谷
    集狂人、詩人、情人於一身


    梵谷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

    梵谷的藝術,高度上傳宗教,廣度遍及人性,深度則逕探生命的焦點。他對我們的震撼,正在神人相接的焦點。

    梵谷一生有兩大狂熱:早年想做牧師,把使徒的福音傳給勞苦的大眾,卻慘遭失敗;後來想做畫家,把具有宗教情操的生之體驗傳給觀眾。他說:「無論生活上或繪畫上,我都可以完全不靠上帝,可是我雖然病著,卻不能沒有一樣比我更大的東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創造力……在一幅畫中我想說一些像音樂一樣令人安慰的東西,在畫男人和女人的時候,我要他們帶一點永恆感,這種感覺以前是用光輪象徵,現在我們卻用著色時真正的光輝和顫動來把握。」

    「光輝和顫動」(radiance and vibration)正是梵谷畫中呼之欲出的特質。

  • 後印象派名家「梵谷」:手風琴摺頁書 Van Gogh: The Essential Paintings

    後印象派名家「梵谷」:手風琴摺頁書 Van Gogh: The Essential Paintings

    在困難的生命中找到希望:藝術大師梵谷

    ★五十幅梵谷經典名畫全本展開,細膩呈現大師重要創作
    ★附精緻書盒與解說手冊,值得細細品味


    帶有戲劇性色彩的藝術大師梵谷,筆下創作色彩絢麗,表現力十足,是當今最受歡迎的印象派大師之一。畫冊收集梵谷約五十幅最重要的作品,包含《星夜》、《向日葵》、《鳶尾花》、《在亞爾的臥室》、《麥田群鴉》、《盛開的杏花》,讀者可以在書中發現梵谷如何嘗試風景畫、肖像畫及靜物畫,以及他在豐富多產的創作生涯中,如何受到印象派、新古典主義與點描畫法的影響,並在創作中融入象徵主義以及日本木刻版畫技巧。

    書中大幅的作品採用厚紙印刷,以手風琴摺頁形式呈現,遵循日本製書傳統,一次拉開,大師作品一覽無遺。並依照時序排列,方便讀者研讀梵谷的創作歷程與畫風演變。隨書還附有一本小冊子,介紹每幅畫的關鍵重點,以及梵谷的生平簡介與作品的簡要評論,整套書還附有精美書盒,是了解梵谷生平的最佳書籍,也是梵谷迷必備的最佳收藏。

一本平易近人、有人情溫度的梵谷傳記

經過人生的起伏,他們仍舊緊緊相繫。超越了兄弟,超越了朋友。他們是命運的伴侶。
作者清楚爬梳了梵谷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優雅的散文細膩地織出梵谷兄弟的人生故事,不僅刻畫出梵谷滿腔熱情卻被人視為古怪的性格、他受難的歷程、他的鄉愁、兄弟深刻的情誼與奇妙的命運,也帶領讀者一窺藝術傑作誕生的背景、梵谷如何揚名於世,以及精神病患在那個時代的處境。

接觸藝術最平易近人的入門方式,就是先從最直覺的視覺「欣賞」開始

「我夢見了畫,然後把夢給畫了下來」,於他畫筆下綻放的《星夜》,可謂是駐留在世人心中永恆不滅的光景,與音樂家唐•麥克林為其獻上的《梵谷之歌》,一同成為傳世的經典創作。陰鬱孤寂卻又擁有觸動人心的神祕力量。他是文森•梵谷。梵谷塗抹在畫布上的不僅僅是顏料,還有那難以用言語表達、豐沛且複雜的情感,以及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激情。

女性肖像畫大師╳印象派發展史上領導者之一

若說印象派為西方美術史注入了鮮活的力量,雷諾瓦則替印象派增添了甜美的氣息──
「痛苦會過去,但美會留下」
對於雷諾瓦來說,生活中醜陋的東西已經太多,正因如此,他認為一幅畫應該是可愛、快樂、美麗的。他以溫柔而明亮的筆觸,在畫布上綻放出尋常事物的美好。就連晚年深受風溼病折磨,必須將畫筆綁在手上時,他的畫作仍溫暖明快。

「我想像鳥歌唱般地畫畫。」

莫內畫中變幻莫測的光影,往往讓觀看者彷彿目睹了時時變化、不可思議的光景。藝術史家莎拉‧佩布渥斯偕同插畫家奧黛‧梵琳,以文字與圖像精彩呈現莫內錯綜曲折的生命歷程,例如他在寒冬中如何裝備自己好能長時間在戶外作畫?他到底運用何種方法能同時繪製出《睡蓮系列》如此多巨幅畫作?而在這些畫作中,除了色彩細膩運用表現光影幻變之外,隱藏著無盡的哀思,讓讀者能更接近莫內的心靈。

為創作開啟新境界的深刻記述

塞尚作品如何震撼和觸動里爾克的心靈?
本書不僅是里爾克對塞尚藝術的思考,還揭示了他對藝術本質、創作過程和表現力的理解。這些信件展示了他如何從塞尚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影響了他詩歌創作的方向。里爾克的觀察獨具洞見,將塞尚的色彩、形式和情感表達提升到哲學層面,使這本書成為藝術愛好者和研究者深入了解塞尚以及里爾克本人思想的重要著作。

那一抹小小的紅色,就是推動整個世界向前的激情。

他是巴黎藝術圈的叛逆者、是色彩的狂想家;他是長於普羅旺斯的天才怪傑,更是現代藝術的拓路人,其以介於印象派到立體派的風格聞名於世。
「色彩讓我感受痛苦,也讓我精準而銳利地覺醒。」在那個藝術大師齊聚的十九世紀末──在雷諾瓦、馬奈、莫內、畢卡索等眾星閃爍的時代,塞尚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一點也不遜色分毫。

  • 為什麼這幅畫很厲害!:超人氣藝術導覽員的世界名畫小劇場!帶你瞬間秒懂梵谷、印象派、灑狗血歷史畫的賞析要領

    為什麼這幅畫很厲害!:超人氣藝術導覽員的世界名畫小劇場!帶你瞬間秒懂梵谷、印象派、灑狗血歷史畫的賞析要領

    帶你揭開名畫的神祕面紗,
    一口氣看懂37幅經典之作


    梵谷畫了那麼多《向日葵》都是為了迎接「他」?孟克的《吶喊》,畫中人其實並不是在吶喊!與《蒙娜麗莎》齊名的《印象.日出》,為何在當時掀起爭議?天才藝術家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細節裡藏了什麼祕密?

    走進美術館,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疑惑──「這幅畫確實很漂亮,但它到底厲害在哪裡?」事實上,看懂畫作一點也不難!這些畫中所描繪的人物,以及畫它們的藝術家,其實也只是普通人,畫裡暗藏的故事,也只是反映出當時的愛情八卦、人生苦難、甚至政治吐槽……只要了解畫的歷史背景與畫家個性,看畫就會變得更有趣,讓你一秒變身名畫解讀高手!

    本書由超幽默美術館導覽員「小山羊老師」帶領,用漫畫解說西洋名畫的誕生背景,並揭開畫家們的真性情。即使不懂繪畫技巧,也能感受名畫的魅力;不必苦讀藝術史,也能默默提升藝術素養!

  • 印象派全書:一本書看懂代表畫家及300多幅傑作,依時序了解關鍵事件與重要觀念,全面掌握一場藝術革命運動的演進全貌

    印象派全書:一本書看懂代表畫家及300多幅傑作,依時序了解關鍵事件與重要觀念,全面掌握一場藝術革命運動的演進全貌

    全面收錄印象派大師畫作,
    以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勾勒出完整時代場景


    莫內、雷諾瓦、竇加、羅丹、塞尚、梵谷等印象派藝術家在19世紀下半葉紛紛登上舞臺,他們用行動反抗學院派對藝術的種種僵化把持。時逢工業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渴望走向新世界,這些被稱作「印象派」的藝術家,即使其作品受到歐洲主流壓迫,卻在新世界得到掌聲。

    印象派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崛起,影響了後來眾多產業的審美發展如攝影、音樂等,同時也大大改變了展覽、畫廊、經銷商和作家,甚至是城市的發展和休閒活動。本書將從歷史的面向,帶給讀者全新的印象派觀念,以及數個在藝術史中激勵人心的時刻,並以極具代表性的畫作對應整個印象派的發展,不僅是欣賞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更透過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在舊時代下,如何為「新思維」發聲、反抗。書中充滿你從沒看過的印象派圖像及故事,以及關於「解放」的定義。

  • 「當高更遇上塞尚」對決套書:This is 高更、This is 塞尚

    「當高更遇上塞尚」對決套書:This is 高更、This is 塞尚

    他們是透徹地看穿事物表象,
    並提煉出其中生命奧秘的人


    「我很清楚,我是偉大的藝術家。因為我所經歷的苦難成就了我。」——保羅.高更
    「我想要畫到死為止。」——保羅.塞尚

    一八六○年代,在法國興起的新畫風──印象派,名稱由來雖出於藝壇主流的反諷,卻意外成為席捲當時的風潮。塞尚、高更生長於這樣的時代,在藝術之路上,自然受印象派影響不小。塞尚、高更都曾參與過印象派畫展,但後來他們逐漸走上有別於印象派的畫風,更強調創作者的主觀情感表現。

    而高更與梵谷、塞尚之間的競爭、相惜、模仿、批判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甚至是引發梵谷「割耳事件」的重要關鍵。而塞尚也曾嚴厲批評高更剽竊了他的風格。不過,最終三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取向,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塞尚注重理念、結構,孕育了立體主義。高更、梵谷著重感情,強調色彩的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意義,影響了野獸派和表現主義。

身體的各種姿態,是成就藝術及表達的實驗場

為要堅強、夠堅持,才能承擔孤獨,才能特立獨行

高更如何從股票金童變成畫家?哪幅畫是他最神秘的作品?他和梵谷有何心結?哪幅畫是他的經典之作?大溪地有何魅力?為什麼43歲的他拋家棄子流浪天涯、客死異鄉?一個白人畫家如何走入島嶼女人的生命現場?大溪地如何在高更過世之後,在20世紀躍升為世外桃源的旅遊天堂?他一生締造了哪些不可思議的傳奇?
本書從他的人生、他引發的傳奇以及烙印世人的經典圖像,逐一剖析,全面還原這位流浪藝術家的生命傳奇。

我總是盡量藏起我的努力,希望作品中自然蕩漾著春光的輕盈愉悅,不讓人察覺我為此所耗費的力氣

對馬諦斯而言,「作品能療癒一切」,而直到生命的盡頭他都沒有停止創作。在去世前一天,他看見莉迪亞走過房間,她才剛洗過澡,用毛巾盤起了頭髮。他跟她要來紙筆,把她的樣子畫了下來。看著他人生的最後一幅圖,他說:「這可以。」
馬諦斯最後的作品帶有無法預測的玩興,極妙的輕盈感,而這也是貫徹他創作生涯最重要的主旨。


藝術的目的
不在於呈現事物的外在表象
而是揭示它們的內在意義

──瞬間掌握各種藝術超連結,就像閱讀紙本的維基百科!──

★你可能對廣泛的「藝術」有興趣,但沒有到想深入研究的地步。
★或許你希望了解一些「經典畫作」,然而太多大師了,不知道如何開始。
★你只是一般人,只有上過水彩課,但也想要感受「美」是什麼……

幾乎所有社會都創造了某種形式的藝術。它不整齊、不有序;它重疊、變化、交叉影響。它從來都不是在真空中製造的,有時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而這就是本書的功能:如果對藝術有興趣,你可以先知道這些就好!

▌探索藝術的第一步
主要關注西方藝術的發展,介紹了從史前到現今最重要的藝術運動、風格和發展。分析最具開創性藝術家創作的一些重要作品,並研究許多藝術家的主題、材料和方法。

▌簡單易懂的藝術指南
四個獨立部分:運動、作品、主題和技巧。每個部分都可以單獨閱讀,也可以與其他部分結合。本書的核心——作品/關鍵日期/關鍵發展/主題和技術的交叉引用/藝術家背景資訊/關鍵藝術家/藝術家的其他重要作品——收錄了著名藝術家的50件重要作品。

▌輕鬆穿梭藝術時代
每頁底部都有交叉引用,引導讀者從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而功能框則討論了關鍵發展和每位藝術家的背景。

見證百年前天才降世的技藝
探索身而為人的無限可能。

達文西是深邃神祕的海洋、米開朗基羅是雄偉險峻的高山、拉斐爾則是靜謐和諧的平原。跟著文藝復興三傑一同徜徉大海、攀越山峰、在大地上舒展奔走。

本書集結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文圖並茂,透過圖像回顧歷史,以視覺探索靈魂。作者運用「圖像學」(Iconology)方法,以圖論圖、重新提煉視覺觀念,同時結合歷史學專業,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上再探文藝復興時代。

文藝復興是人類重新思索宇宙、理解萬物、展現人文精神的時代。藝術的焦點從神性走向人性,卻未曾拋棄信仰與對真理的追求。這場思想與創作的變革,啟發了無數後世之人,不斷追問人類的奧祕。

本書緣起於podcast 節目,豐富的圖片呈現,搭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解說,與讀者展開別開蹊徑的藝術探遊。這是向歷史圖像的回望,也是獻給當代所有紛擾靈魂的書——祝大家文藝復興!

超越畫派、超越年代、
超高質感的藝術寶典回來了!

「每件藝術品背後,都有它獨特背景與動人細節。因為這些故事,我們得以更深刻感受名畫的內涵,領會美感與技術之外的深切情感,並體驗畫中人的喜怒愛恨和悲歡憂樂;也因此,我們得以身歷其境,藉由一幅幅作品窺見畫家所處的時代風貌。」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Junie Wang

集幽默、美學、知識含金量於一身的藝術寶典,《東西縱橫記藝》,再度出集!這次依然不走年代、不走畫派,不照規矩來!用超過四十間博物館的寶物,以隨興、自由的方式「記藝」,跨越時空,述說二十一篇關於美與名畫的故事。

延續前一本《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的成功,《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依然摒棄傳統的編年史敘事方式,用輕鬆有趣的口吻結合藝術、歷史、文化與時尚,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名畫背後的人物與事件將藝術文化結合生活感,帶領讀者進入一場藝術與文化的盛宴;將藝術帶入每個人的內心與日常。

暢銷萬冊世紀經典

學習藝術是沒有止境的,總有新東西要你發掘。我們站在偉大的藝術品前,每次觀感都會不同,好像活生生的人類般不會竭盡,不可預測。
──宮布利希

世上只有「藝術家」而沒有「藝術」。以前,他們用有顏色的泥巴,在洞窟的岩壁上鉤勒出野牛的形狀;今天,有人用買來的繪畫顏料設計廣告海報;在這些之外,他們還做了許多別的事。我們不妨把這一切有關的活動稱為「藝術」。不過要記住:「藝術」這個字,因時間與地點的不同,可能代表各種不同的事物;同時也要瞭解,「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為藝術已經漸漸變成一個幽靈,一個被人盲目崇拜的偶像。要讓一位藝術家希望破滅,只消告訴他,他的作品本身的確不錯,但卻不是「藝術」。想干擾正在賞畫的人,就告訴他,他喜歡的並不是這幅畫的藝術,而是其他成分。




藝術天才怪胎史

藝術史上無奇不有,從幫你換頭整形的整容烘焙師,堅持在水底作畫的藝術家,到漂浮空中的意大利僧侶,還有威尼斯只為玩樂的模擬戰鬥、狗頭聖人、德國巨人軍隊、想像中的監獄、18 世紀的特技演員、尖叫的鬼頭和愚弄世界的贗品。

進入瘋人打造的瘋狂美術館,發現這些全球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好奇心非凡之作。匯集了200多件古怪的古畫、版畫、插圖和雕塑,每件都因其驚人的美感和背後奇異的故事而被選中。

視覺震撼,娛樂性十足,一本獻給美麗藝術和古怪歷史愛好者的理想讀物!
建立藝術史框架,迅速提高看展力


充滿八卦祕辛與傳奇故事的
藝術家工作室!

──收錄希臘時代至今的藝術家工作室,15個發展主題、125幅精美圖像──

藝評人詹姆士‧霍爾透過神話、歷史傳說,以及彩繪陶瓶、藝術創作和攝影等各式視覺紀錄,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歷史,娓娓道來藝術家創作故事及行業祕聞,小從作畫細節、生活起居、工作習慣,大至空間配置、設備陳設等,饒富趣味又兼具知識性,翻開本書隨著各篇章不同主題,進入工作室一探究竟,感受藝術家創作空間躍然紙上的靈光。

● 達文西創作貴族肖像畫時,會安排餘興節目,避免被畫者因等待過久而感到無聊。
● 為捕捉稍縱即逝的美麗,莫內穿上防水衣、防水靴和漁夫帽,如打仗般在狂風暴雨中頑強地作畫。
● 羅丹拍攝工作室內的黏土和石膏模型,在照片上直接塗抹修改,不小心就成為同時代留下最多工作室紀錄照的人?

藝術家工作室,一個私密而舒適的環境、一個可供冥想與創造的場所,一直是神祕而引人好奇的世界,如今猶如煉金術士房間褪去神祕薄紗,搖身成為對大眾開放、甚至可現場直播的空間!

走進藝術家創作現場

◎三萬三千年前,拿著火把在洞穴裡看畫的史前人,他們在想什麼?

◎為什麼君王、教宗和現代的有錢人都喜歡收藏藝術品?

◎繪畫的最高境界是逼真寫實?還是人們更喜歡戲劇性的浮誇?

◎歷史記載沒提到的作品,就稱不上是好藝術嗎?

世界經典作品來臺展出,
觀眾都帶這本進場!

◎哪個畫派拆了貴族畫室和真實生活的牆,讓畫家從此走出戶外?

◎為什麼塞尚會說:「眼睛看到的,不是為了相信,而是為了提出問題」?

◎畫壇也有蘇珊大嬸,盧梭40歲才開始培養週日下午畫畫的嗜好,為何能晉升大師?

◎為什麼有些名畫尺寸越來越大,如秀拉,有些卻越畫越小?

拉斐爾:描繪母親的美麗溫柔,洋溢滿滿的母愛
精彩圖片與文字說明,了解拉斐爾創作生涯的經典傑作

拉斐爾:描繪母親的美麗溫柔,洋溢滿滿的母愛

莫內:創造明亮又充滿光線的溫暖氛圍
莫內經典名畫全本展開,細膩呈現大師重要創作

莫內:創造明亮又充滿光線的溫暖氛圍

愛德華‧霍普:刻畫大城市的孤獨感
從生活到創作賞析霍普名作,全方位了解霍普的創作人生

愛德華‧霍普:刻畫大城市的孤獨感

一日川內有緒受到好友Maity的邀請,無預期踏上了與「全盲的美術鑑賞者」白鳥先生一同鑑賞藝術的旅程。
與白鳥先生一同鑑賞藝術,不僅帶領作者看見了至今從未發覺的事物──究竟什麼是「看見」、藝術的意義何在、什麼是活著、身心障礙者的感受與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預設與歧視……另一方面,白鳥先生為何會走上藝術鑑賞這條路?他突破框架又溫暖的人生故事也在一次次鑑賞之旅中漸漸浮現……

▶ 顧爺說書魅力,給你幽默藝術感受◀

顧爺用三部曲,從神話到文藝復興,再到印象派,
搭建起一部簡明西方藝術史,一個「顧爺藝術宇宙」。
一百五十年來,有關審美的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當影像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時,我們觀看它的方式,就會受到我們所學習的一整套藝術看法的影響。

攝影,意味著頭腦、眼睛與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線上。

●為了給世界賦予意義,就必須先體驗到自己是置身在透過觀景窗所裁切出來的那個世界裡,這樣的態度需要專注力、心靈的鍛鍊、敏感度、以及幾何感。

●那些消失的,就是永遠消失了:而這也是攝影師這份工作的焦慮與主要原創性的來源。

    「拍攝是先找環境再等被攝主題出現,如此這般在各個場景流連徘迴等待。」
    ——攝影師、《旗津記憶》作者林聰勝


    九零年代三峽老街街尾有家棺木店(不知現在是否還在營業?),工作室在後巷,每次從窄窗可見老闆一鑿一鑿刨木製作,一直沒勇氣提起拍攝心願。老街向晚冷清,我從後巷轉入老街,驚見老闆佝僂奮力推著棺木徐行,至今難忘。因有點距離,相機不巧裝著廣角鏡頭,當時沒想過換鏡頭只想快跑縮短距離拍攝,跑到勉強拍攝仍太遠的距離時,棺木一半已進長廊,心中暗譙「沒了,慢了!」縱使按下快門也殘缺不全!


羅丹的祕密──對勤勞工作的愛

他坐著凝神沉思,用盡全身力氣思考,整個軀體都成了思考的頭腦,他的血液循環便是思緒。
他必須把他們融入自己,彷彿象徵著思考的巨大壓力和責任。
──《沉思者》

本書如文字展廊般,是羅丹的雕塑傳記,也是一本充滿文字神采的文學之作。
書中談及「物」與「美」的關係,是里爾克從羅丹提煉出的藝術論,他以詩的語言和見解,述說羅丹的藝術深度,為讀者搭建了一座通往羅丹雕塑世界的橋梁。

里爾克對羅丹心靈與雕塑作品的深入解讀,讓本書成為羅丹研究的重要之作。書中更充分展現了詩人對藝術的穎悟與燦然文采。



「你必須工作,不斷地工作。」

在羅丹即將嶄露頭角之際,1875年12月4日,小他三十五歲的里爾克出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布拉格,父母將他送進軍校,期望他出人頭地,然而氣質陰柔的他在軍校中屢受欺凌,只有文學和寫詩是他心靈的寄託,也成為他唯一的志願,但不知該如何做。

他來到沃普斯韋德村,一個拒斥學院傳統的藝術家聚落,在那裡遇見羅丹的學生、雕塑家克拉拉.維絲陀芙(Clara Westhoff),兩人相戀結婚。但是才剛成為父親,他便想要逃離。他的逃離帶他來到羅丹身旁,來到剛踏入新世紀的巴黎,時為1902年8月。

「我來找你,不只是為了寫一篇專題研究,而是為了要問你:我該如何生活?」
-
更多藝術形式
設計、博物館體驗、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