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中年,已經是更加勇敢的人
「中年危機」或許可以這麼說:你長大了,但卻沒有成為自己。

中年之路

  ~迎向第二個成年期~
  「從現在開始,你要練習不再討好任何人,
  只需清醒地活出更大的自己。」——鐘穎

  「在人生旅途中,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座黑暗的森林,迷失了道路⋯⋯」──但丁《神曲》

  許多人在中年階段,會因為長期忽略或壓抑壓力、慣性生活模式、道德責任,
  使之不斷累積,終至爆發。
  此時我們體會到分裂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和後天的人格之間出現巨大的鴻溝,
  讓人不住自問:「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

  在社會中,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作「中年危機」,
  而本書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則稱其為「中年之路」。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
  被不切實際的期待驅動,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的同時,
  也正開啟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迎向第二個成年期──
  此時人生的焦點,從外部的旅程轉而走向內在之旅,
  我們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探索自我真正的人格。

  霍利斯教授以榮格心理學的視角,深度洞察中年之路,討論以下的議題:
  ①我們如何獲得特定的自我感?
  ②進入中年之路前有哪些預兆?
  ③我們如何重新界定自我感?
  ④榮格的個體化與對他人的承諾,這兩者的關係為何?
  ⑤哪些態度與行為變化能支持我們走向個體化,推動我們穿越中年之路,並從痛苦走向意義?

  在霍利斯教授的帶領下,
  我們拋開童年創傷與「暫時性人格」的束縛,穿越幽暗森林,
  與內在生命重新建立聯繫。

  如果我們的勇氣依舊,
  中年之路會在切斷我們與生命的聯繫之後,再次帶我們返回生命。

-
做過照護的人,在喪禮上哭不出來
長照的現實一點都不孝順甜蜜,這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錢和命的決鬥。

長照地獄

「快點離開吧……」
「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
快到退休年紀的我,辭職返鄉照顧4個年齡總共360歲的老人,
這是修行還是懲罰遊戲?


  ★長照時代的第一手現場實記錄!震撼日本書市!
  ★一個日本大齡女子的搏命日常,讓人又哭又笑,給予長照者陪伴的勇氣!
 
  ▎在職場打滾多年,從來沒有應付不了的人際問題。想不到,為了長照而辭職返鄉,等著我的,竟是這種比上班還費力的殘酷現實……
 
  自從搬回千葉縣的老家照顧爸媽,連帶姨丈姨媽也凡事依賴我處理,超出預期的殘酷現實,如同一幕幕荒謬劇天天上演,逼著我和4個90歲老人鬥智鬥勇!
 
  失智老爸在颱風停電時,跳針式嚷著要找師傅來修理電視;嫌免治馬桶溫度太低、噴水口對不準屁眼,大發雷霆堅持要換新的──我不是爸的屁股管理員好嗎?
 
  購物狂兼大胃王的老媽,把冰箱塞爆、吃到住院仍一天五餐加消夜;疫情期間阻止她去卡拉OK,竟反嗆我這個吃閒飯的女兒沒資格多嘴。
 
  姨丈的車被擦撞才發現駕照過期半年,有糖尿病不治療、帳戶錢財完全沒管理,而吝嗇成性、把住家堆成垃圾屋的姨媽,永遠只會說:「我不知道。」
 
  這算是修行嗎?還是懲罰遊戲?各種無可奈何的複雜感情,如同岩漿般從心底噴發出來……
 
  ✦✦長照顯然也是台灣面臨的嚴苛課題,「做過照護的人,在喪禮上哭不出來。」因為那是一份只靠漂亮話或親情絕對無法克服的工作。

  作者小梶沙羅以輕快的筆調,描寫沉重的人生,藉以整理抒發自己的感受,並思索超老齡社會的種種威脅:陷入照護破產的解方?政府各項政策、社會保障如何調整?照護者與被照護者怎樣保持最適當的距離?

  笑中帶淚看完本書後,「該如何終老」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
家屬也要當自己的好朋友,好好照顧自己
當人們失去記憶時,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失去了。

當家人失智時

一位畢生鑽研語言學的學者,

眼見伴侶失智,日漸失憶、失語……

 

「他心裡還剩下什麼呢?他還知不知道我們愛他呢?」

 

  ●第一本描述失智症患者的伴侶照顧,心境及困境的作品。

  ●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老照顧」的現實不容忽視。

 

  我以為我已做好了退休前的一切準備,

  但沒能準備好的是,

  丈夫的心智一天天地離我而去,

  一場漫長的告別於此展開。

 

  這是一封寫了四十多年的情書,縱使患了阿茲海默症的丈夫忘卻一切,忘記了她,她仍振筆直書,全心地愛,全力付出……

 

  她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同僚眼中精悍的鋼鐵人,卻在退休前遭逢人生劇變。她毅然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成為丈夫全心全意的照顧者。

 

  從定向感流失、過家門而不入,曾心靈相通的丈夫日漸失語、失能,彷彿靈魂迷了途。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怎樣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

 

  暴瘦、失眠、焦慮,照顧的重荷凌遲著每一日。面對丈夫病況之不可逆,再多努力仍只餘無力,身心碎落的她,陷入憂鬱流沙……

 

  伴著椎心傷悲與潰堤的淚水,鄭秋豫教授毫無保留地坦露她守護摯愛,歷經四年多的心路。然而,即便曾一再地感到無助,她也從未絕望。

 

  而隨著失智伴侶漸失認知能力,如她一般,體力、心力亦漸不堪負荷的高齡照顧者,後援又在何方?透過本書,我們不禁深思「老人照顧老人」的掙扎與困境。

 

  摘自內文〈失眠〉:「我怕他會半夜一個人出門去,總是提心吊膽地注意著他的動靜。如果我聽見的是他起床去浴室的腳步聲,立刻全身戒備地靜候馬桶沖水的聲音;如果我聽見的是搬動碗盤,也會一直等候到他搬累了停下來,確定他是要回房睡覺,而不是要出門。我從夜夜驚醒多次到已經夜夜不能成眠。」

-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老老照顧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
我們是否可以選擇死亡,而不是衰老?
安樂死無關乎死亡,而是關乎一個人想要如何生活。

如何善終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中村醫師在《大往生》一書中以科學和理性的角度描寫了自然死亡的無痛與安詳,海倫.聶爾玲(Helen Nearing)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中以智性和感性的筆觸描繪禁食而亡的平靜與自然。我在閱讀他們的作品中,體驗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再是令人恐懼、悲傷的,甚至可以欣然的去迎接,因為那是一個奔向自由的過程。

對所有家人而言,母親在她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幫我們上了一堂寶貴的生死學課程。讓我們見證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亡可以是安詳平和的,對死亡不再有未知的恐懼,懂得珍惜、善用活著的時光,不要有遺憾,勇敢面對死亡。 ——畢柳鶯

-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生命
記得珍惜和心愛的人相處的每個時刻。

好好說再見

  獻給全天下的媽媽和女兒
  在母親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美國亞馬遜讀者★★★★★感動推薦
  「我想永遠收藏這本讓我哭著大笑的書,也希望永遠都用不上它。」

 
  如果有一天,媽媽突然走了⋯⋯
  沒有媽媽的陪伴,誰來提醒我收拾房間?
  誰能煮出那熟悉的滋味來安撫我的胃?
  當我遇到對象,誰能告訴我他是不是對的人?
  誰來幫我面對生孩子的恐懼?我又該如何讓孩子認識外婆?
  也許,如果,媽媽可以給我寫本筆記,
  教我解決這些大小問題,教我去適應她已離開的事實⋯⋯
 
  插畫家女兒哈莉在某個失眠的夜晚,意識到母親總有一天會比自己先走一步。
  她害怕地想像母親死後的各種可能情況,想像她會錯過多少重要的時刻。
  隔天早上,她要求母親蘇西寫一本「媽媽離世指南」給她,逐步指導她如何度過沒有母親陪伴的日子,
  包括「煮一鍋咖哩治療心碎」、「想念我時唱一首歌」,或是「記得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
  母親蘇西幽默又機智的文字,搭配哈莉真摯而強烈的插圖,讓這本書成了最棒的人生禮物。
  每一位讀者看了都淚眼汪汪又哈哈大笑,深刻體會愛與失去,記得珍惜和心愛的人相處的每個時刻。

-
今天別做明天能做的事
到了60歲,只要為管理健康而注意體重和腰圍。

理想的老後

  丟掉對年輕、老化、孩子、夫妻、朋友……種種在意,
  日本腦科學專家告訴你,儘管忘記,悠哉生活。
  60歲真好!我也想早點活到60歲。
 
  ★日本暢銷超過100萬冊《老婆使用說明書》、《老公使用說明書》系列作者,黑川伊保子最新作
 
  黑川伊保子是日本腦科學專家,她指出60歲之後,生殖期結束、工作也退休,可以不需在乎世人眼光,拋開種種「在意」,更自在感性地活著,如果仍把「頭腦靈活、外貌漂亮、身材好」視為人生準則是很辛苦的。請切換大腦的使用目的,60歲是人生的新人,展開自己史上最好的人生。
 
  如果你已屆60歲,想要幸福生活必讀此書;如果你是30、40歲,本書從腦科學角度解讀和「老」有關的問題,也是送給父母親的最佳禮物書。
  儘管忘記,悠哉生活!運用6大放下法則:

  #法則1放下「在意年輕」
  60歲之前與之後,大腦的生存目的並不同。60歲之前是生殖期,青春是為生殖而準備的武器,從生殖戰場上退下來的我們,它是沒有用的武器。60歲之後,美或不美,不用在意,別人稱讚你看起來年輕也不用太開心,也別再評論別人的美醜。天生美醜的差距不再顯著,就是60歲的狀態。
 
  #法則2放下「在意痴呆」
  一個念頭閃過大腦又消失的情況,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老了」,因此感到沮喪。其實這是大腦的煞車機制,讓運轉過度的大腦休息一下。

-
老年生活和你想的絶對不一樣
即使你年收已達平均水準,仍然很可能變成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

  ★貧窮不只是街友的問題,也可能是我們每個人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
  ★透過最真實的人生,反思社會福利制度的缺漏之處

  貧窮是現實裡的異世界
  命運隨時會將人拋進
  在殘酷與寬容兼具的生存迷宮中
  夠老、夠窮、夠孤獨,才能獲得福利身分
  這是為了存活,必須斬斷血脈、重新締結人際網絡的人們

  流落街頭是老齡貧窮者最極端的體現
  研究報告中冷冰冰的文字,是街頭上真實的生活模樣
  他們生活在被戲稱為臺灣最大迷宮的臺北車站外
  而有幸能負擔租屋的人,卻也常委身在迷宮般彎繞的巷弄陋居中
  生活裡滿是屏障,讓他們宛若陷入「軟禁」狀態,總是「沒得選」。
  這群「沒得選」的人,是怎麼在處處限制的環境裡,相互協作著活下來的?

  為了申請福利身分,八十歲的阿健不得不向久未謀面的兒子提告遺棄,以讓法院證明自己孤苦無依,沒有家庭支持,才有資格被救濟;未達法定老齡的鍾建國,無法取得社會福利的入場券,只能靠著街頭舉牌領取微薄收入,卻怕自己尚無老年補助及工作機會隨時消失,連最便宜的房間都不敢租。

  當福利身分與戶籍綁定,戶籍所在地更影響補助金額,靠低收補助過活的阿生也只能在寸土寸金的「首善之都」中,尋找安全與環境皆不佳,但不嫌棄老齡者的出租物件,如同軟禁在迷宮般重重巷弄中的困窘爛屋之內。

  在老齡貧窮者和社會福利間,擋著希臘神話裡的魔物:史芬克斯,為企圖申請社會福利的人提出幾道難題,那些無法通過考驗的人,只得淪為福利制度的局外人。

  白領中產向下流動、老年退休保障不足,即使努力工作到退休,仍可能被命運找上,一不小心就落入經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