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瓶裝水會得癌症嗎❓


第一本教你評估日常毒性風險的書

我們常常對人工化學品抱持懷疑的態度:就算風險再低,對健康一定會有不良影響。同時我們也偏好一些可能帶來好處,但難以確認風險的物質,只因它們是「天然」產品。「天然尚好,人工有害」,我們依從這個簡單前提的理由是「感覺」正確,但這種方式顯然缺少理性判斷。

農產品可能有農藥殘留,但殘留的農藥濃度是否足夠造成危害?市售維他命還有植物性營養補充品真的只有好處嗎?雙酚A是什麼,到底有沒有那麼恐怖?

...繼續閱讀

這個季節,吃什麼最對味❓


「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的首部飲食札記

本書作者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他不只專精台灣語言文化,更熱愛台灣小吃,多年來致力台灣飲食史的爬梳,因為寫得太好又很會煮,被讀者「黃袍加身」為美食作家,不定期在基隆帶領走吃活動。2023年擔任全台小吃新指南「500碗」評審,在臉書引來30,000名粉絲每天密切關注他美味的三餐。

除了哪裡吃、哪裡買,更重要的是還教你怎麼煮,好食材只需簡單的烹調,任何人都能做出幸福的一餐。

...繼續閱讀

Top 1


歐巴馬、《冰與火之歌》作者強力推薦!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地球上頂尖的科學家先後自殺,線索指向一款名為「三體」,以被三顆太陽圍繞星球為舞台的虛擬實境線上遊戲。隨後,案件的調查導向一封寄

往宇宙深處的信,更牽扯出一場攸關地球存亡的宇宙戰爭! 為了文明的存續,三體人組織龐大的艦隊向地球飛來,並同時透過高度的演化與遠超人類的科技進展,進行全面的封鎖與監視。

...繼續閱讀

Top 2


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本書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

...繼續閱讀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

──西蒙‧德‧波娃
👓18歲前是挽救視力關鍵期!👓


兒童近視權威吳佩昌醫師為3C世代撰寫的全新視力保健書,只要簡單改變3C設定,就能大幅降低藍光的傷害!

下列的視力知識,你知道幾項?
★ 兒童近視若只配眼鏡不就醫,18歲前每年會加深100度。
★ 近視導致的黃斑部病變不可逆,且已高居失明的第一大原因。
★ 雷射手術矯正後,罹患青光眼、白內障等近視併發症的風險依然不變。
★ 葉黃素吃多了會讓肝臟負荷過重,不能讓小朋友隨意服用。

你也在用平板帶小孩嗎?今日,3C世代的兒童常在2、3歲就有用眼過度的情形,且兒童的水晶體較成人清澈,更容易受到3C藍光的傷害,導致日後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嚴重的併發症。因此,若不能及早防治兒童近視,視力受損將成為新世代孩子困擾終生的問題。

...繼續閱讀

重回強權對抗的世界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烏克蘭中心主任繼《再造失去的王國》之後最新力作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震驚了全世界。本書作者曾在2018年預言俄烏問題將迎向最糟局面,四年後俄烏戰爭開打。身為烏克蘭出身的哈佛歷史學家,在接收親友從戰爭前線傳來的消息之際,他也決心回歸歷史,檢視這場打破三十多年和平,引發二戰以來最大難民危機,使得國際政治與全球經濟隨之動盪的戰爭,為何會發生,又將帶來何種新冷戰局勢。

...繼續閱讀

當歷史學進入數位時代


不僅僅是研究方式改變,連研究的內容也可能產生了變化。

當利用數位技術和演算法等新興數位工具去分析歷史素材的方式出現後,數位歷史學這個學科分支也被創造了出來。同時數位歷史學也帶來跨學科的研究。而AR、VR在歷史敘事上的運用,以及用視覺化展示歷史及沉浸式體驗去增進公眾參與等等,也都成為數位歷史學未來可預期的發展。

數位研究方法需要龐大的技術與資源去支撐,產生了數位資源的傾斜,誰能夠去使用這些資源成為了新的問題。

...繼續閱讀

✍️重量級STS學者哈佛教授歐蕾斯柯斯主筆✍️


科學還值得信任嗎?來自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的觀點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重要推力,但在社會高度發展之下,文化與政治也開始反向影響著科學的進展,甚至對科學本身提出質疑:歐美對於疫苗的反對聲浪甚囂塵上,世界各地對於核能的態度與認知也莫衷一是,各方論點打著科學與理性的大旗,卻造成愈來愈多的紛爭與歧見,讓科學漸漸失去公信力。為什麼會這樣?科學還值得信任嗎?

要解開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源頭開始尋找答案。本書起自重量級STS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歐蕾斯柯斯2016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丹納人文講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的兩場演講,她首先回顧「科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時代變遷中的演變,顯示出各個時代對於科學典範的認知其實不斷演變,也藉此提出「為何需要相信科學?」的疑問。

...繼續閱讀

經濟學思想的精華重點


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不免是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凱因斯

本書由清大經濟系榮譽教授賴建誠與台大經濟系教授何泰寬攜手,以時間為序、思想學派為題,用深入淺出的問答方式,解說歷史上重要的經濟思想。亞當斯密為何要以「看不見的手」取代政府那雙「看得見的腳」?相較於自由經濟,為何德國的經濟學更重視關稅保護?令人頭痛的數學從何時開始成為經濟分析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讀者將如臨現場聽教授介紹各種經濟思想的重點、評價與影響,在歷史名人軼事的閒談趣味中,也能交互比對不同大師及其思想的優缺點。

...繼續閱讀

性別平等意識的根基


透過本書,以深入且平衡的視角,透視女性

爬梳數世紀以來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婦運行動,歸納為十一種主要流派,剖析其理論內容與歷史歷程,以及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啟發與激盪。全書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為底,大幅度翻修,以反映二十年來各理論的變化、演進。同時增「國家女性主義」一章,聚焦於女性進入公領域後的政策變化。

本書由十位長期在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耕耘的本土學者通力合作,不僅引介理論,也省思女性主義的論述和實踐。

...繼續閱讀

#️⃣不需要公式,也能破解假數據#️⃣


統計數字的背後都藏了統計學家不想告訴你的事

學校排名、國家經濟指數,甚至每日確診人數,統計數據為我們每天的決策、對世界的觀點、甚至對自己的樣貌提供了簡單易懂的衡量基準。我們如此相信數據,卻常常發現被它們欺騙:優格的糖分標示比實際上還要低,號稱環保的產品其實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造成更大的汙染……我們發現每個數字背後都是為了推銷某種論點、產品或服務,它們也僅能呈現那些可以量化的事物,然而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夠被數字單純地概括。這些對統計的誤用與錯誤呈現,正使我們開始進入真相不再明確的時代。

統計數據背後除了數學,還需要經過人為的詮釋與解讀。因此,統計數據也常常被作為誇大其辭或隱瞞真相的工具。在本書中,一生都在研究統計學的古德溫教授用大量的案例介紹這些沒有道理,卻依然支配我們世界的統計數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