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至今日,我們仍然在自由與平等的路上向前邁進

博客來 X 國家人權委員會 X 故事 STORY STUDIO ,攜手推廣
從個人到家庭,從族群到社會
呼籲個人生命及自由的珍貴,而且不應有奴隸及勞動剝削
在家庭及團體中,應該杜絕暴力並享有性別平權
在目前社會,應該尊重及認同各族群的多樣性
並且隨著時代演變及科技創新,需要覺察平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障礙與歧視
以及人性尊嚴遭到忽視的時刻。

人權總論

生而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


發掘和解析社會議題,以繪本融合的各種面貌

「人權繪本」為起點,自各專業角度提出深刻見解,發掘與賞析社會議題融入美學、文學之後,經由「繪本」載體所呈現出的多元面貌。

踏上一段追尋議題繪本表裏世界的旅程,盡情地閱覽、剖析、深刻理解:人權繪本為誰而作、為何而作;投入更深層的討論,展開更豐富的創作,以更勇敢的出版實驗,為社會願景撒下更肥沃的養分。

重建過去被破壞的正義標準


被國家機器碾碎的人,誰能還他們生命?

「轉型正義」就是指在這種「過渡」時(期間),一個國家對過去國家機器被特定勢力操控而導致的不公不義必須予以矯正而進行相關必要的工程,以實現正義(justice);具體來說,就是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新國家必須建立穩固的自由民主體制,以確保過去的錯誤不會再發生。也就是說,除了還過去的受害人公道之外,主要還是為了新社會的未來,人們的未來。

生存

近幾年間,不論是以巴衝突或烏俄戰爭,都牽動人類基本生存的權利,深陷戰火中的人民,遭受著生命權的挑戰。其實無論是否處於戰爭中,當政府擁有過大的權力,以不當方式約束人民時,不論生命權、自由權都受到嚴重的迫害。例如臺灣司法史上的蘇建和案、江國慶案等冤案,也讓我們思考司法體系下生命權所面臨的問題,為避免憾事再次上演,臺灣近年更多次修正刑事訴訟法,強化司法體系下的人權。如過往臺灣戒嚴時期,對於言論的限制,並對人們予以不當的刑囚甚至死刑。如今,臺灣已走過那灰暗的過往,但直至今日,仍見有獨裁極權國家禁錮人民的自由。生存主題以深化全民觀念、或改善制度,臺灣將持續關注生命權的保障,並且繼續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向前推進。

喚醒世人正視戰爭的殘酷


找回被迫遺忘的歷史記憶、肯認台籍老兵的犧牲奉獻

二戰期間,台灣因受到日本統治,約有二十餘萬人被動員到日本部隊中,送到中國及南洋戰場,但在二戰後,日本戰敗,台灣政權轉移,這些台籍日本兵不被任何政權所承認。

在國際冷戰局勢及國內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下,家庭破碎的傷痛被迫噤聲,對於國家責任的究責被迫吞忍,戰爭對於人權的殘害也無從反省。

讀書竟是有罪的!


走進一段沉默的歷史裡,找尋與感受自由氣息的可貴。

從「閱讀」角度切入閱讀臺灣威權歷史,從命題、創作手法在在展現了魔幻寫實風格,文本富有詩性,圖像充分展露了萬千變化的氛圍與情緒張力。

以臺灣戒嚴時期的歷史作為故事背景舞臺,溫煦如微風的文字穿梭而過一幀幀魔幻如夢的畫面,如超現實畫面,輕巧地刻下這段沉重歷史的片段,試圖引領讀者隨著主角走進那些碎裂的時空之中,並在讀後默默咀嚼再三最後結局帶來的濃烈情感後座力。

綿延百年戰火,何時終結


台灣目前所見,最全面且深入探討以巴衝突的專門著作

自十九世紀末開始,許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開始返回巴勒斯坦,希望能重建已經滅亡將近兩千年的猶太國家。

但問題是在這段時間裡,巴勒斯坦人也在這裡居住了上千年,誰是新住民?誰是舊住民?誰有權宣稱擁有這塊土地的主權,就成了一切爭議的源頭。

地球有人過著這樣的生活


流離失所的難民為何離開家鄉,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在非洲,許多國家因為內戰陷入混亂狀態,難民懷抱著「義大利夢」,對夢想中的國度充滿美好憧憬;在敘利亞,多少人為了逃離伊斯蘭國統治下戰戰兢兢的生活,傾家蕩產…

作者帶領讀者走訪世界各地,真確的將難民四處流蕩的原因,以及他們在世界各地生活的實際情形寫出來,期盼人們能思考存在這麼多難民背後的原因、如何改善現況,以及要怎麼做才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夠和諧共存。

解放

在過去,奴隸往往被視為可以交易與任意對待的物品。隨著歷史傷痛的累積,人身自由的權利逐漸受到注意,像是1861年美國因為奴隸爭議引發的南北戰爭,在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頒布《解放奴隸宣言》,為最終廢除全美奴隸制度預先鋪路。1966年,聯合國公布《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確規範禁止奴隸制度。 國際勞工組織2022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有5,000萬人處於現代奴役中,強迫勞動被視為現代奴隸制度的一種,發生在移工身上的機率是一般勞工的3倍以上,各國紛紛立法打擊強迫勞動。此時,我們需思考面對臺灣廣大勞動人口,如何給予適當的工作環境與待遇? 本主題展示對於臺灣身為世界一份子,對於防制人口販運及勞動剝削,需要一起努力,走向更好的未來。

最實用的人權讀本


理解人權的意涵,成為一個更進步的世界公民

人權並非國家所賦予的權利,而是先於國家、任何社會與法律制度出現前就存在了,而人權的內涵就在於體現對人之尊嚴的尊重,每個人都是有自主性的主體,而不會淪為被他人或國家所支配的客體。

我們對這些人權條文並不陌生,但我們對它的內涵確實為何,其實仍然一知半解,甚或明知故犯;在世界仍然到處充斥忽視人權、侵犯人權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理解並維護自身的人權,已是一個當代的重要課題。

無數被剝奪的姓名和夢想


回望金錢能夠買到人類的年代,感受自由與生命的無價

來自一份真實的財產估價文件,作者阿西立.布萊恩以平易近人的詩歌、顏色鮮明而充滿生命力的插圖,對比每個人的現況和內心的夢想,並直擊奴隸制度的核心。

全書以拍賣通知、銷售單和廣告拼貼的形式,營造身歷其境的感受,帶領讀者深深回望那道湮沒在時間洪流中,難以抹滅的歷史傷痕和人性光輝。

漁業邁向重生的力量


台印跨國調查報導,對台灣遠洋漁業總體檢

在遙遠的海上,台灣漁業闖出了傲人成績:擁有的遠洋漁船數量世界第一,光鮮亮麗的數字養活了數萬家庭,但在背後,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發展的邏輯,早已悄悄侵蝕台灣漁業的根基。

從一件令人心寒的漁工死亡案開始,報導者要層層剝開台灣漁業虛華的數字包裝,顯露出令人難堪的真相。事實或許讓人有些悲傷,也有些憤慨,但調查報導,開始推動了一些改變。

終結罪惡的建議方案


以暴力、詐欺宰制奴隸的犯罪集團,同時也是自然環境最兇殘的破壞者

全球高達3580萬人或是遭遇戰亂、或是被天災摧毀了原本的農田,或是僅僅因為過於貧窮,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人蛇集團哄騙,最後因為暴力脅迫或債務陷阱淪為所謂的「現代奴隸」。

他費時七年,拜訪剛果錫礦場、孟加拉的養蝦場、迦納的金礦場等,透過對倖存者、廢奴工作者的親自訪問與各種調查,記錄下非法的人口販賣、奴役、性侵、詐欺的慘狀,同時思考解決之道。

尊重

人是群居的動物,小至家庭、校園,大至國家、社會、乃至於世界,人始終與他人產生聯繫,那麼每個人的權益,無論是年齡、性別、身分等,是否都應該被保障呢?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以及《兒童權利公約》,都談到婦女與兒童容易被忽視的權利,強調他們應享有的平等與不可剝奪的權利。在過去臺灣傳統家庭中,兒童、婦女的權利往往是被忽視的;又當人們踏出家庭之後,所面臨的團體生活,無論是在校園、職場、或社會,霸凌的現象仍是我們需要努力去杜絕的。本主題展示對於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應杜絕一切歧視與暴力,讓所有人在安全的環境中做自己。

為孩子找到未來之路


他們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是生活在殘破人生之中的廢墟少年。

他們有高比例會成為中輟生,學校的主流教育思維縱使看見他們的困境,也幾乎無能回應。

試圖探究問題的結構根源,透過影像與文字,在全國深入採訪了上百名在高風險家庭中長大的少年,希望帶著讀者從少年的視角,近距離看見他們在困頓之中如何努力生活。

身體工傷就是性騷擾


當美貌成為商品,自我並不存在

她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優勢成為父權下的最大受益者,以為自己可以反客為主地挑戰大眾看待她的眼光,卻發現無法扭轉女性作為商品如何被媒體與世人消費,終將面對自我質疑的困境。

本書以「我的身體」為核心,探討女性對他人眼光下的美貌與身材的執著,反映出父權之下的美麗與虛幻,希望藉此讓讀者開始思考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關係,以及文化中女性作為審視者與被審視者的角色。

多元

人本就不是只有一種模樣,像是多元性別的議題一直受到各方討論。 2019年5月24日,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立法保障同性婚姻的國家,也代表著臺灣在性別平等的路上,打造多元風氣的社會。不僅僅是多元性別的平權,臺灣歷經多年的殖民統治,威權政府打壓臺灣的原住民族及本土語言文化。後來隨著臺灣民主化及經濟發展,新住民及移工來到臺灣,他們的弱勢處境產生新的族群平等課題。此外,受到中國政權壓迫的政治難民也來到臺灣,如何促進在臺灣各族群獲得平等的人權保障,是當前重要的目標。主題展示對於多元的族群,不論各種性別、種族、信仰、族群等,大家擁有不一樣的特徵、樣貌與思想,我們應該要互相尊重與認同,也繼續讓多元的族群被看見。

為自我的權益發聲


讓孩子學習在生活中,找到最喜歡的自己

 從前從前(其實也不算太久以前),女孩們只能穿裙子,褲裝是男孩的專屬權利。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瑪麗的女孩有了個非常大膽的想法……

這部直率動人的繪本作品,靈感來自於瑪麗.愛德華茲.沃克的真實故事。瑪麗是一位富有開創革新性格的醫生,曾因穿著褲子而多次遭到逮捕。這本書希望能夠啟發讀者勇於為自己發聲,無懼於挑戰性別窠臼與社會規範。

獻給因為不同而自豪的人


他瓦蘭廷喜歡各種顏色,他喜歡讓生活染上各種色彩

做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卻成為一種巨大的壓力。但瓦蘭廷並沒有因為這樣而退縮、放棄,他受到父母的支持,並且在自己熱愛的事物裡得到療癒,也在其中找到寬恕的力量。

本書用溫柔細膩的文字,不落俗套的探討了男孩之間的衝突與性別的議題。書中提供的不同的視野與解決方法,非常適合帶著孩子一起討論,關於自我接納、寬容、霸凌以及性別成見等主題。

理想

隨著經濟發展及科技創新帶來的社會變革,我們是否注意到,政府在教育、交通、居住、就業、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對於提供無障礙人權是否有同等的進步呢?2014年,台灣正式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國內法化,CRPD強調障礙並非來自個人損傷,而是外在環境的阻礙導致障礙者無法平等參與社會的結果。此外,《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第5號一般性意見也指出,身心障礙與經濟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即使在生活水準較高的國家,身心障礙者也往往沒有機會享受人權公約確認的所有權利。主題對於無障礙的宣示及呼籲,代表我們已經走在這條人權路上,一起打造「平等不歧視」的臺灣吧!
  • 由福利到人權: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深/申論

    由福利到人權: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深/申論

    全球身心障礙者的權利保障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國際人權公約,為國際人權重要進展

    金亨植教授運用西方政治哲學與福利國家改革及發展的各種觀點,對公約內涵進行討論。另外,他曾代表韓國及亞洲區域參加聯合國CRPD 委員會,參與多次國家報告審查並提供意見。透過豐富的實務經驗結合理論基礎,深入探究公約各條次的意義,及國家的義務與責任,對CRPD提出周延的分析與解釋。

    踏由福利到人權,不僅闡述障礙者的公民權利,更指出國際社會對障礙者基本權利觀點的演變。金亨植教授特別強調,除了認識到自身為權利的擁有者,障礙者更需要意識到對等義務的角色,善盡一個國家的公民義務及責任,這才是公約對身心障礙者平權最深的期待。

理解障礙者處境


障礙源自社會環境,而不只是身心狀態

「損傷」本身並不構成「障礙」。誰是障礙者?這個問題的解答取決於社會如何界定「正常」,若僅從醫療的角度來定義障礙,無助於瞭解障礙的相對性。這正是為什麼,對障礙的研究與障礙政策的推動,亟需納入社會與政治的層面。

隨著高齡化成為全球趨勢,身心的受損已經不是距離你我遙不可及的議題。本書邀請讀者一同思辨,如何在障礙的領域讓平權運動開枝散葉,並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無障礙社會。

不一樣的精神疾病議題書籍


當我們討論精神疾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光是疾病名稱,就分成數種表現不同的類型: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而這些只是目前的精神醫療主要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暨統計手冊》()不斷擴張的上百種症狀中,較為人所知的一小部分。

精神疾病與「我們」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遙遠。面對精神疾病時,我們若以所謂「正常人」自居,劃下我群與他者的界線,從而冷漠、切割、拒絕理解,其實無形間就是在助長污名,加劇壓力,反倒讓種種衝突更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