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至今日,我們仍然在自由與平等的路上向前邁進

從個人到家庭,從族群到社會
呼籲個人生命及自由的珍貴,而且不應有奴隸及勞動剝削
在家庭及團體中,應該杜絕暴力並享有性別平權
在目前社會,應該尊重及認同各族群的多樣性
追求平等的路從來不是康莊大道,它有時前進,有時後退。
儘管曲折崎嶇,我們仍要艱難的繼續走下去。

權力的平等

打造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生活在一個自己建立的世界當中卻不認識,內部也因此紛爭不斷,甚至持續以權威遺緒來運作民主制度,是為多層次的政治異化現象。

釐清並尋找臺灣人如何才能願意肯定彼此、克服政治時差、走向民主共和的方法,意欲成就涵蓋過去、現在、未來,包含「逝者、活人、尚未出生者」的共時性,讓所有人能在一個新的政治敘事,以專屬所有族群並允許未來世代以自己的精彩來延續「共同故事」之可能。

活出完整而有尊嚴的人生


為新一代的自由主義者,找尋新的政治想像與實踐可能

左翼自由主義所在意的是: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與追求,而又有足夠的意願與善意參與社會合作時,國家應該基於怎麼樣的原則、建立什麼樣的制度,給予每個人公平而合適的對待,讓人們可以得到符合內心所欲的真實自由?

過往的行動、記憶、對話甚至反抗,映射出哲學思考其實離不開個人的生活經歷,政治哲學也絕非書齋中的清談,而是能在公共生活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美好的一門技藝。

如何演好形式上的服從


修正我們對從屬與支配、順服與反抗背後的各種觀念的理解

演好形式上的服從,將所有反抗化無聲息、藏進上位者眼光難以照進的角落再伺機而發,這便是位居低處者的處世之道。若僅從表面上的狀況解讀,將會缺失權力關係中最具張力的部分,而忽略了從屬者面對權威的策略與能動。

支配群體與從屬群體之間永無止境的對弈,使得雙方持續上演著「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戲碼:檯面上,支配者巧妙地宣示所擁有的統治地位,從屬者則壓下所有想法、佯裝順服;檯面下,這些被壓抑的話語,在支配群體難以察覺的地方於從屬群體間形成一套具有共識的論述或肢體表情,做為對權力關係的批判與抵抗。

國家的統治基礎從何而來


貧富懸殊的民主國家,是否將走回威權老路?

作者一方面呼應了葛蘭西的「霸權」概念,指出國家內建了階級偏袒的傾向,會將某些特殊利益佯稱為普遍利益,導致人民甘願接受支配;另一方面,國家也並非只是被動的工具,完全服膺於單一階級的利益,它反倒會取得相對自主性,以自身邏輯來運作。

 面對國家現象的高度複雜性,本書避開了西方中心論的盲點,並以歷史與比較的觀點,掌握政治組織從部落、酋邦,到文明帝國、現代國家的演化過程。身在地緣政治前沿的島嶼,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瞭解,「國家機器」如何運作,而國際政治又將何去何從。

生存的平等

第一人稱的戰場紀實


銘記那些不屈於強權,為了理想和信念而獻身的一群人的故事

「真正的英雄不是已經逝去,就是還在前線持續奮戰著。」跟著陳晞的腳步,了解這一段從馬賽出發至烏克蘭的過程,最後在接戰、退出,到返台的經歷。

陳晞親眼見證下的烏克蘭戰爭,那是一個你在網路與電視新聞都不會看到的真實戰場紀實。他歷經過火砲轟襲的洗禮,他也看過同袍被襲擊後受傷,即使受訓時學過急救包紮,面對真實狀況的震撼教育才真正使人從持槍上場的士兵,蛻變成堅毅沉著的戰士。

對中國種族清洗的證詞


一段穿透黑暗,滅頂與生還的故事

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是一位知名的維吾爾詩人與知識分子,他在家鄉執導電影維生,與妻女過著恬靜的生活。然而,在少數民族備受歧視的中國政權底下,塔依爾與族人的性命和自由,始終都操縱在別人手中。

作者塔依爾以飽含詩意的筆觸,寫下他的家園、文化、社會被毀的經歷,並記錄極權體制下,國家發展出的高科技監控與政治信用體系,如何深入日常,扭曲每一個人的肉身、心靈與記憶,向我們揭示一個殘忍與希望並存的世界,那個世界值得我們投注恆久關注的目光。

看見真實血肉的移工人生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他們是底層勞動市場的人力,從農漁、營建、傳統3K產業到科技業,願意來臺工作的異鄉人,正是一群勇於擺脫既定生活、充滿冒險性格的人。

當他們碰撞上充滿歧視的移工制度與僵固法律,有些不幸遭致碾壓,但也有許多人展現了高度能動性,在制度所不及之處,以各自的方法與想像,和臺灣這塊土地產生連結,建構起屬於他們自身的連帶、社群與地下社會。

獨居安老該有的準備


在生命隕落之前,成為接住他們最後一張網子的一條絲線

「如果第一線的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做,那麼,一般人應該更難清楚國家是怎麼處理獨居老人的遺體和遺產?」

她透過訪談、研究,並添入職場實際案例及個人反思來撰寫此書,試圖勾勒出老死大事在國家機器下可能的面貌,以及人們可以如何安排老後生活的誠摰建議。

經濟的平等

不依靠暴力完成的社會平等


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的今日,反而是百年來最平等的一刻

戰爭、革命、崩壞、疾病之外,有沒有一種不依靠暴力完成社會追求平等的可能,這是皮卡提《平等的反思》追問的問題。不平等是社會、歷史與政治建構的產物,要徹底改造不平等,往往是大規模的社會衝突以及政治危機,無可避免會帶來極大的傷亡與人類災難。

同時作者也提醒我們,要譴責不平等很容易,要創造一套社會、經濟、政治的平等制度卻很複雜,那麼該怎麼做呢,皮凱提提出了一幅全方位與跨地域的藍圖,以樂觀筆觸,持平而現實的分析,提出可行的下一步方案,而這將是我們可努力的任務。

資本主義殺了資本主義?


你我的每一次點選,都在餵養這套比資本主義更變態的新制度

進入一個高速運轉、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類身處在一個隨時滾動調整的巨輪中,我們曾以為舊工業社會的階級與不平等將將隨著一切的進步而淘汰──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本書揭露當代大型科技公司如何運作,並進而形成新的封建科技主義,掌控我們所在意的一切。除了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亦影響了國家的走向、民主的進程,乃至於人權的變革。

作者在討論資本主義是否消亡的同時,亦帶領讀者看見它逐漸腐敗的軀體如何逐步滋養新的封建主義茁壯成長,形成龐然而無法撼動的統治怪物,這是充滿質疑的辯證之書,也是另一種試圖觀測未來的視角,無論你是否同意,它都將為你帶來敏銳而清晰的思考選項。

哪一種援助對窮人才有意義


窮人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次翻身的機會

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本書提供詳實的統計資料與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關鍵在於以謙卑的態度傾聽窮人的聲音,誠實面對各項數據,做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貧富不均肇因於生產力不均


美國的保守派經濟學家索威爾,勇敢挑戰經濟不平等的謬見

假設一個人能以勞動獲得一萬元的收入,卻因此失去一萬五千元的補助,這代表重返勞動市場會讓自己的生活水準下降──就某種程度而言,不斷擴大福利制度,就是讓更多人不需工作就能活下去,造成更嚴重的收入不均。

如果我們只在乎財富分配,而忽視地理、文化、社會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生產力問題,或是只關注收入差異,卻不去討論高收入者的成就或他們為社會帶來的好處,我們將無法得到客觀的事實。

自主的權利

百年女性爭取平等之路


為什麼女性一有小孩,和男性薪資的差距就開始加劇?

一世紀前,大家普遍相信,大學畢業女性只能在事業和家庭中選擇一項。今天,雖然大學畢業女性的人數已超過男性,但是對於女性來說,想要同時擁有事業和家庭仍充滿了各項挑戰。

何以真正的平等對於想要同時擁有事業和家庭的夫妻來說仍舊遙不可及。反歧視法和更開放的工作環境縮小了性別和薪資的差距,卻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在工作結構上做出根本的改變,正視照護價值,才能真正達到性別以及夫妻平等的目標。

性別歧視是否有終止的一天


家庭、校園、職場到社會,無所不在的性別議題,妳意識到了嗎

2019年,女性主義者暨知名作家上野千鶴子在東大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致詞,提及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不公的醜聞──校方為了壓低女學生的錄取率,長期透過人為手法操縱分數使女考生落榜,消息曝光後,頓時輿論譁然。而這樣的歧視與不公平,正是日本女學生所置身的現實。

 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既是一冊性別教育的入門讀本,也可以視為一門女性主義的先修課。

人人都受過教育的苦


教育制度疊加的隱形枷鎖,要如何面對處理其造成的困頓

隨著對教育議題探究的時間越長、越深入,我們赫然發現因教育而受苦、受害、受傷的人們,並不限於那些被擠壓出去的人,除了部分的幸運兒之外,各自承受著不同的痛苦。

那麼多深入骨髓的痛苦,呼喚我們把這些年來與這些痛苦搏鬥所獲得的理解寫出來。衷心期盼這些故事、這些理解的現身,可以讓我們不那麼孤單,可以讓我們認識彼此。期盼在我們照見彼此的同時,得以看見那些結構我們痛苦的更大的社會性力量。

重新與社會和社群連結


社工與社福單位長期人力與資源缺乏,讓孩子們獨自抵禦現實的輾壓

許許多多的「他們」,各種各樣不該由年輕孩子面對的境遇;他們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是生活在殘破人生之中的廢墟少年。他們有高比例會成為中輟生,學校的主流教育思維縱使看見他們的困境,也幾乎無能回應...。

踏為何這群孩子仍會被目前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層層漏接;他們為何會成為勞動市場中被剝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組織吸納?同時也透過香港、南韓與本土的不同案例,試圖為這些孩子,找尋出更有力量的未來之路。

多元的聲響

多元性別從憲法價值出發


走一條理性的路,回歸將心比心的同理世界

厭惡與噁心感一直是那些歧視同志者的根本動機。在面對同性戀行為及連帶的人際關係現象時,反同婚人士會經歷一種類似「身體廢物、噁心昆蟲和腐壞食物」的不快感,利用此負面感受來撻伐同性婚姻,並證明一系列法律限制的正當性。

然而,「噁心感政治」的激情主張,違背了所有公民在法律之前皆平等的基本原則。欲對抗這種價值操作,納思邦提出了「同理心政治」的解決方案,強調個體尊重、不分族群的愛欲渴求與性的本質,鼓勵人們運用想像力,積極理解另一方的立場。

跨性別家庭的挑戰


有時候我真恨自己是跨性別者,跨性別的孩子不是自殺、就是被人殺死

作為父母,凱莉與韋恩從沒想過在這麼小的時候就確定自己「應該是」的性別——但誰不是從小確定自己的性別呢?他的雙胞胎哥哥喬拿斯不是也從未懷疑過自己是男生?

為了孩子能夠在平等環境下快樂成長而努力,他們克服鄰居親友對於跨性別孩子的不了解、衛道人士對他們的責難與壓迫,以及校園對於跨性別者的淡漠鄙視,勇敢站上法庭,為懷特爭取跨性別者的合理環境。

為自我的權益發聲


讓孩子學習在生活中,找到最喜歡的自己

 從前從前(其實也不算太久以前),女孩們只能穿裙子,褲裝是男孩的專屬權利。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瑪麗的女孩有了個非常大膽的想法……

這部直率動人的繪本作品,靈感來自於瑪麗.愛德華茲.沃克的真實故事。瑪麗是一位富有開創革新性格的醫生,曾因穿著褲子而多次遭到逮捕。這本書希望能夠啟發讀者勇於為自己發聲,無懼於挑戰性別窠臼與社會規範。

獻給因為不同而自豪的人


他瓦蘭廷喜歡各種顏色,他喜歡讓生活染上各種色彩

做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卻成為一種巨大的壓力。但瓦蘭廷並沒有因為這樣而退縮、放棄,他受到父母的支持,並且在自己熱愛的事物裡得到療癒,也在其中找到寬恕的力量。

本書用溫柔細膩的文字,不落俗套的探討了男孩之間的衝突與性別的議題。書中提供的不同的視野與解決方法,非常適合帶著孩子一起討論,關於自我接納、寬容、霸凌以及性別成見等主題。

族群的對話

認同是現代社會的症狀?


追溯民粹主義病灶,提供治療當代政治困境的解方

身分認同的需求看似界定了今天的世界政治,對自由民主的基礎構成艱鉅的挑戰。本書指出:當代世界許多被誤認為源起於經濟動機的鬥爭,實則根植於對於承認的需求,無法單純靠經濟手段滿足之,因而現今有太多人受到基於民族、宗教、派別、種族或族群的狹義承認吸引。

福山以扎實的考據與淺顯的論述,從柏拉圖、馬丁•路德、盧梭、康德、民族主義到現代的性別政治,追溯了身分認同概念的發展,他一針見血地提出警告:除非我們能對人性尊嚴建構普遍的理解,否則注定承受接連不斷的衝突。

出生就被貼了標籤


掌握權力的人製造了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政策,進而產生無知與仇恨

以編年的方式,在本書中詳實研究、完整記錄黑人種族歧視觀念的過程,及其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驚人影響力。本書挑選了五位重要的美國知識份子,用他們的人生故事,讓我們一窺同化主義者與隔離主義者、種族歧視者與反種族歧視者之間的激烈辯論。

種族歧視的觀念並不是因為無知或仇恨而生,而是被每個時代某些最出色的人物催生琢磨出來的。種族歧視的觀念很容易製造,也很容易使用,但也會招來惡名。於是這些知識份子運用他們的優秀才能,為根深柢固的歧視政策和一國的種族差異辯護並加以合理化,不分貧富,無一不涉。

語言多樣性正在凋零


官方語言與少數群體語言的拉鋸與角力,又如何影響人們生命經驗

「家鄉的語言、文化曾在大英帝國中遭到邊緣化,後於20世紀走上復興之路。此外,他在成年後因工作長居香港,亦看見了近年粵語在香港因國家語言政策產生的變化。

因此,他投入數百小時進行採訪、文獻考查以及報導撰寫,除了記錄自己使用的威爾斯語一度凋零、掙扎而後奮起的過程,也延伸探討半個地球外的粵語及另一種少數族群語言:夏威夷語的命運。

妳的族名是甚麼?


巴奈的生命故事,就是許多原住民族生活與歷史的縮影

為了原住民族的「尊嚴」、「轉型正義」、「完整劃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二○一七年起,巴奈與那布走上凱道,經過警方多次驅離,最後轉進二二八公園的角落,抗爭運動逐漸從焦點轉向邊陲。

漫長歷史上,原住民族從原來的聚落被強制遷徙,「被迫」放棄名字、語言、祖先的承繼,在從屬於他者的生活方式裡,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歷史記憶、傳統和山林文化,這是原住民族群被迫離開家園、失去土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