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已是日常不是異常

  編輯推薦   :全球暖化帶來的後果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但作者解釋了為何這些後果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近。例如一個家庭連他們的狗在僅僅離家5分鐘車程的散步中被熱死,我們可以在電視或社群上看到麥加朝聖氣溫飆破50度逾千人死亡的新聞,你以為自己很耐熱,卻有車友一起出門騎車因過度曝曬而熱死。我們理解天氣熱得異常,但我們從未真的看見,你以為隱形的東西不會傷害你,而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你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熱。極端高溫完全是人為產物,熱是一股我們從未想過的強大力量,而更多人不知道在極端氣溫的情況下該怎麼做,熱會在你還沒意識到之前就殺死你。


別輕易打開這本書,小心中毒!

  編輯推薦   : 書中詳細介紹了多種毒物的特性和致死機制,從常見的氰化物到罕見的蓖麻毒素,不僅說明了每一種的作用及毒發症狀,還加入了使用這些毒物所引發的真實案件,加深讀者的印象。書中同時揭示了毒物的兩面性,例如毛地黃如何同時拯救心臟病但也引發駭人聽聞的護士謀殺病人案。 作者以風趣流暢的文筆,從揭示毒物的科學特性到串聯歷史上驚悚的毒殺案例一氣呵成,整本書的內容絕對將懸疑氣氛推到最高點,精采到讀完之前無法闔上!

細胞之歌:探索醫學和新人類的未來

細胞之歌:探索醫學和新人類的未來


細胞的領域展開
關於我們操縱細胞的能力,
一場革命正在醞釀。

 我們為何相信:大腦如何打造信念

我們為何相信:大腦如何打造信念


對信仰的情感需求
體現人類無限探索的精神空間,
找出世界和我們的定位。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神經藝術指南
意想不到的療癒效果,
新美學科學的權威指南。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最早進入出版界是在天下文化的科學人文書系工作,後來轉往青少兒科學編輯和寫作,現在又回到大人科學書的世界,一路走來,覺得科普書籍最棒的一點是:新知。比方天下文化的科學人文書系,最早引入了混沌理論、大霹靂、大滅絕、自私的基因……在那個年代,都是一時之選的最新理論,學校不曾教過;或者介紹了頂尖的科學家,像是居禮夫人、費曼、威爾森……。若非進入出版社,而是進入其他產業,大概無法接觸到這麼多元的研究主題,也不會認識這麼多科學家。能夠學到新知,一窺科學家如何思考,是這個工作帶給我最獨特的學習經驗。


至於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因為「新知」而起。儘管是科學背景,學校所學對編書來說根本不夠,頂多是查證資料時比較有基礎。科普書傳遞的是知識,最起碼不能弄錯內容,但僅僅此點,已難達成。」...(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就我來說,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編輯工作本身。在某個定義之下,編輯是書的第一位讀者,所以編輯看到的都是「新書」,往往能比讀者更早看到一些新鮮的觀點或知識,而且看完之後,通常能與作者或譯者進行討論交流,甚或發揮想像力,為書增添一些色彩,光是這樣的體驗就不是一般讀者能享受到的。」


「至於最困難的事情,倒不好一概而論,畢竟每本書遇到的狀況並不相同,但普遍來看,我覺得是「與人溝通」。例如跟作者或譯者可能需要討論內容和文句,跟美術編輯需要討論版型和版面,跟封面設計師討論封面,以及跟行銷、業務、主管等,都有許多環節需要溝通,何況編輯三不五時會成為兩面不討好的夾心餅乾,非常消耗精神。此外,要在時間內完成許多瑣事並不容易。」...(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最有趣的事情
① 只要想得出來,都可以去嘗試。科學領域無限浩瀚,編輯無法全能(事實上,愈做愈發覺自身之淺薄無知……)。但只要自己願意,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題材,且可穿越時空。此外,舞台沒有邊界,可以與全世界的科學家連結,每一本書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有趣旅程。

② 與厲害的科學家對話並且提出一些可能很無厘頭的問題時,會被認真回應,有時可能被讚許為好問題。

③ 從「這是啥從來沒聽過」到「天哪我懂了!」的那一剎那。

④ 與作者、攝影一起進行田野調查與採訪時,旅程中屢屢充滿驚喜與收穫。」



最困難的事,主要是自製書的部分。

① 科學的無限性,使得科普書出版百花齊放、多采多姿,但也必須面臨市場嚴峻的挑戰:題材與讀者群較窄化,銷售相對困難。

②將硬邦邦的、艱深的科研轉製成引發讀者興趣的易讀內容,以及好看的圖文,必須兼顧清晰正確性與適讀性。在不斷剪裁、修改、重寫的輪迴之中,挑戰作者的韌性和編輯的腦波。

③當稿子因種種原因無法順利推進時,會產生自我懷疑,真的適合做科普書編輯嗎。」 ...(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鷹出版是以科普書和自然書寫類書籍為主要出版類型的出版社。鷹出版已成立三年,但我經營科普書的出版已長達十年以上。我高中念的是第三類組,雖然大學選擇了數學系,研究所念的是人文類組的歷史研究所,但我始終非常喜歡徜徉於大自然,始終記得年幼仰望星空、深夜聆聽海浪拍岸、還有老家庭院種的那棵鳳凰樹到了夏天綻放艷紅花朵等,也對過去學習胚胎發生學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畢業後做的都是跟科普無關的事情,但在機緣之下接觸到《珍稀地球》、《回不去的伊甸園》和《花旗松的故事》等經典科普書籍後,我彷彿打開了更長、更深遠的地球歷史甚至宇宙歷史的眼睛。對我而言,大自然在漫長歲月中的演變以及相對於人類社會的恆常不變,都是最美好而能帶來感動的主題。」...(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十年前成立了「自由學習」書系,對於「自由學習」的定義漸漸擴大,變成是「除了商管經濟之外,現代人應該知道的、值得知道的,有所幫助的主題」。後來,也演化為一種思維:以商管書為中心,向右走是經濟,經濟是事關眾人之事,跟大眾利益有關,而非僅是個人或企業的成功;向左走是科普,因為推動商業前進的事物,以最近二十年來看,都是因為科技進步,一直到晚近的大數據、演算法、AI,都有科學的影子。而右邊的經濟學,也是科學,一門社會科學,只是大家常把它跟商業混同,但對我們來說是分開的。


也因此,我們看待科普的態度,比較務實,即使是我們出版的商管書當中,也會包含一些帶有比較重的數學成分的書。而我們希望出版的科普,也比較不是需要研究所的背景才能了解的東西,而是希望能把概念說清楚,讓人體會到科普的東西竟然很有趣,人生不讀一下這個太可惜了!是帶著這樣的心情。」...(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請你推薦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在開始挑書之前,首先希望讀者能放下「自己跟科學絕緣」的預設立場,並且對科學保持好奇,就有機會一窺當中的奧妙。而一開始挑選科普書,無非就是從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入門,比如動植物愛好者可以挑選每章文字篇幅較少,且內容較不涉及專有名詞的自然書寫書籍,如《樹的秘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


再來最簡單、最不容易出錯的,就是一些受到國內外獎項肯定的書籍,或是各領域頂尖科學家所寫的作品。像是如果對近幾年非常火熱的基因編輯技術感到好奇,就可以挑選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佛.道納所寫的《破解基因碼的人》;想了解大腦與情緒最先端的科學研究,推薦參考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所寫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或是覺得腦神經科學相關的書籍都太過艱深,也可以從《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這本字數不多、畫風奇趣的科學漫畫入門;若是關注高溫議題及其可能衍生出的各種不正義的狀況,就可以選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子平教授所寫的《溫度的正義》,試著了解我們可以用何種方式來弭平弱勢族群所受到的不公。」...(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請你推薦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從個人層面來説,當科普編輯最有趣的就是能夠將工作跟自己感興趣事物結合,在琳琅滿目的科普書籍之中探索各種有趣的主題。同時我也很高興能夠透過選書和編輯,成為連接讀者和科學領域的橋樑,將知識的價值帶給本地的讀者。


然而我覺得最具挑戰的事情同樣圍繞在選書上,上面提到因為我的興趣很廣泛,所以很多雜七雜八的主題都會跟版代索取書稿來看,但很可惜因為一己之力有限,也要考量到繁中讀者的閲讀興趣和書市趨勢,沒辦法「我全都要」,因此取捨也是經常面對的一件難事。另外一項挑戰是要多去注意科學界的脈絡,科學界往往日新月異,有時候看到一些很有趣或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或許之後就會被整理、寫作成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繼而或許能成為很好的選書題材。然而由於書本產出需時,科普書出版時多多少少會跟最前沿的有一點時間差,因此有時候我也會自行去做一些學術調查,然後這又帶出了另一樣需要克服的事情——畢竟每個人術業和興趣有專攻,不可能每個領域都非常熟悉,這時候就要嘗試自己去突破自己的知識舒適圈。」...(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請你推薦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首先要有興趣!對於有興趣的主題找一些領域專家,可以找到他們推薦的書。(或是他們自己就有寫!)拿起一本書時先讀讀看導讀(如果有的話),會對書中的架構與背景更有概念,可以做為選書時的參考,未來閱讀時也比較好進入狀況。


我們希望能帶給讀者各個領域上最專業、最新的知識,所以選擇的書雖然份量都不小,但都有最扎實、完整的內容。」...(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未來臺灣環境教育指引

  台灣地理學教授   :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

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


溫度的不正義

  林子平教授   : 台灣人喜歡將機車停在路燈桿陰影下的有趣行為,驅動林子平教授在台灣進行了大規模都市高溫化及人體熱舒適的調查。他挑戰了國際上長期依照寒冷地區人體熱舒適喜好的設計思維,並主張開闊且無遮蔭的廣場及草坪設計並不利於高溫氣候區,從而建立了全球第一個專屬於亞熱帶的人體熱舒適基準,並獲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5次評估報告(IPCC AR5)引用。 他主持的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與德國、英國、澳洲、日本等國家學術單位均有密切的雙邊合作及期刊專書發表,並長期投入都市綠化、通風、遮蔭、節能的科學研究,目前已導入我國綠建築及建築能效法令,協助地方政府研擬都市及建築氣候調適政策。


成為與大地對話的人

  民族植物學家/鄭漢文  

原民植物文化就是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學問,山林是學校,家族長輩是最好的教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導師。他們以一種不同於現代文明的價值體系生活著,並在與自然界的對話中,開展出宗教、習俗、禁忌、圖騰、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歌謠、諺語等,擁有各種不同層面的心靈篇章。


植物與人文的療癒書寫

  森林系助理教授/楊智凱  

喜歡從生活中找尋跟植物有關聯的任何事物,透過植物領悟人生與自然運行的道理。特別喜愛聆聽長輩們如何看待植物,並嘗試以科學角度來梳理其脈絡。近年多致力於植物創意解說及教學,盼能讓更多人走進繽紛的植物世界。對我來說植物就像大自然的魔術師,在太陽底下永遠都有新鮮有趣的事情發生!


跨時空的立體飛覽

  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  

跨越八十年的俯瞰,遙測考古的意外發現,跋涉阿里山林鐵鹿屈山後線,尋找被遺忘的路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合作,利用戰時美軍航空偵照、戰後空軍代辦農林航攝,以及林務局自辦航空攝影等影像檔案,窺看阿里山及周邊地區的歷時變化。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環節

  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游旨价  

臺灣高山生物(尤其是植物)與泛青藏高地生物相間的關聯,是臺灣學術界探索至少百年的謎題,但備受東亞學者矚目的橫斷山-臺灣間斷分布現象,在臺灣卻鮮少為人所知。二十一世紀伊始,臺灣與橫斷山之間呈現的間斷分布,說明這個年輕的高山島,竟與北半球最古老的山地植被存在親緣性。


踏遍全球的熔岩之書

  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宋聖榮  

2010年起領導一個團隊(包括臺灣大學、中央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從事臺灣地熱資源的探勘工作,此一計劃除了學術文章的發表外,並有一系列的技術報告,提供臺灣地熱探勘和開發方面的意見,給予相關單位參考;亦透過科普演講,希望增進一般民眾對於地熱綠色能源的瞭解。


當我們在板塊之間

  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出版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喬治.帕里西 Giorgio Parisi   

1948年出生於羅馬,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羅馬第一大學量子理論教授,在粒子物理、統計力學、相變理論、無序系統(自旋玻璃和複雜系統)、流體動力學、凝態物理、超級電腦和大規模量子色動力學模擬、神經網絡理論免疫學等不同領域,皆有重要且決定性的貢獻。2021年因「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漲落的交互作用」,提出可長期預測無序行為的新方法,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帕里西發現無序系統中的隱藏規律,並擴展至生物學領域,例如解釋鳥群集體飛行的規律,並巧妙利用複本技巧解決了自旋玻璃問題,後來在數學上被證明,從此成為複雜系統理論的基石。此理論不僅在物理學,亦廣泛應用在其他領域,如數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AI學習等。

本書是帕里西為一般讀者所寫,罕見用優雅簡潔的論述方式,解開複雜系統的內涵與真相,思想深刻、風趣幽默、深入淺出,忠實呈現並反思自己獲得諾貝爾獎關鍵性成果背後的研究經歷與教訓,令人驚奇且愉快。每年我們都會興奮地觀看諾貝爾獎揭曉,卻很少人能理解每項發現背後所經歷的時間跨度、前人的努力。這艱辛的過程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卻是美麗的。帕里西這本書讓我們看到這個過程。他說,科學需要創造力、大量的紀律,但也需要一點運氣。要取得優異成果,就不能害怕付出努力。

讓物理變得性感的男人

  卡羅.羅維理博士 Carlo Rovelli   

全球當代最知名的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在時空物理學具有重大的貢獻,也曾參與創建迴圈量子重力理論。獲義大利波隆那大學碩士、帕多瓦大學博士學位,大學時代就曾因學運而入獄,取得博士後又因拒服兵役而遭拘留。主要工作地點包括義大利、美國,以及法國。其工作重點在於量子重力,而他是迴圈量子重力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也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上作出貢獻。

作者以流暢的散文,在《量子糾纏》一書中呈現了量子物理世界裡使人驚異的概念,包含遠端物體神秘地彼此連結、幽靈般的機率波、同時活著又死了的貓咪等。雖然量子理論對世人來說,往往顯得無比神秘又難解,但今日我們所知的世界,就建立在量子物理的理論上,我們和我們周圍的萬事萬物,唯有在彼此互動的時候,才會存在。

《時間的秩序》是物理學與哲學的完美融合,在習以為常之處,探索世界的驚人真相。用詩意的語言、前沿物理學理論探索時間的本質,顛覆固有的常識與直覺,探索為深刻的奧祕。在這裡,時間的特質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時間消失了。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世界首屈一指的傑出作家與思想家

  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促進公眾對進化科學的理解貢獻良多,道金斯1976年出版名著《自私的基因》,引起廣泛關注,後來又出版了《延伸的表現型》、《盲眼鐘錶匠》、《上帝錯覺》等書,宣揚演化論,反對神創論。在科學家里,道金斯以其直言不諱的語氣和科學求證的態度挑戰「神創造世界」宗教概念而聞名。

在大自然的世界裡,飛行有什麼好處?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有什麼關係?方便尋找食物、巧妙逃離掠食者、每年遷徙至夏季覓食地……但如果飛行這麼棒,為什麼有些動物在演化過程中會失去翅膀?體型小確實有利於飛行;但體型大又想飛的話,那就增加表面積囉!植物也有「翅膀」,它們靠著這些羽狀降落傘將種子送到各地生根發芽…… 在人類社會中,飛行縮短了人際之間的距離,卻也製造了更多軍備競爭!本書透過活靈活現的精美插畫與生動趣味的文字敘述,帶領我們感受生物躍入天空的偉大與喜悅。獻給每一位讓想像高飛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