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最早進入出版界是在天下文化的科學人文書系工作,後來轉往青少兒科學編輯和寫作,現在又回到大人科學書的世界,一路走來,覺得科普書籍最棒的一點是:新知。比方天下文化的科學人文書系,最早引入了混沌理論、大霹靂、大滅絕、自私的基因……在那個年代,都是一時之選的最新理論,學校不曾教過;或者介紹了頂尖的科學家,像是居禮夫人、費曼、威爾森……。若非進入出版社,而是進入其他產業,大概無法接觸到這麼多元的研究主題,也不會認識這麼多科學家。能夠學到新知,一窺科學家如何思考,是這個工作帶給我最獨特的學習經驗。
至於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因為「新知」而起。儘管是科學背景,學校所學對編書來說根本不夠,頂多是查證資料時比較有基礎。科普書傳遞的是知識,最起碼不能弄錯內容,但僅僅此點,已難達成。」...(閱讀完整內容)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就我來說,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編輯工作本身。在某個定義之下,編輯是書的第一位讀者,所以編輯看到的都是「新書」,往往能比讀者更早看到一些新鮮的觀點或知識,而且看完之後,通常能與作者或譯者進行討論交流,甚或發揮想像力,為書增添一些色彩,光是這樣的體驗就不是一般讀者能享受到的。」
「至於最困難的事情,倒不好一概而論,畢竟每本書遇到的狀況並不相同,但普遍來看,我覺得是「與人溝通」。例如跟作者或譯者可能需要討論內容和文句,跟美術編輯需要討論版型和版面,跟封面設計師討論封面,以及跟行銷、業務、主管等,都有許多環節需要溝通,何況編輯三不五時會成為兩面不討好的夾心餅乾,非常消耗精神。此外,要在時間內完成許多瑣事並不容易。」...(閱讀完整內容)
➤看完整文章
➤看更多書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最有趣的事情
① 只要想得出來,都可以去嘗試。科學領域無限浩瀚,編輯無法全能(事實上,愈做愈發覺自身之淺薄無知……)。但只要自己願意,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題材,且可穿越時空。此外,舞台沒有邊界,可以與全世界的科學家連結,每一本書都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有趣旅程。
② 與厲害的科學家對話並且提出一些可能很無厘頭的問題時,會被認真回應,有時可能被讚許為好問題。
③ 從「這是啥從來沒聽過」到「天哪我懂了!」的那一剎那。
④ 與作者、攝影一起進行田野調查與採訪時,旅程中屢屢充滿驚喜與收穫。」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鷹出版是以科普書和自然書寫類書籍為主要出版類型的出版社。鷹出版已成立三年,但我經營科普書的出版已長達十年以上。我高中念的是第三類組,雖然大學選擇了數學系,研究所念的是人文類組的歷史研究所,但我始終非常喜歡徜徉於大自然,始終記得年幼仰望星空、深夜聆聽海浪拍岸、還有老家庭院種的那棵鳳凰樹到了夏天綻放艷紅花朵等,也對過去學習胚胎發生學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畢業後做的都是跟科普無關的事情,但在機緣之下接觸到《珍稀地球》、《回不去的伊甸園》和《花旗松的故事》等經典科普書籍後,我彷彿打開了更長、更深遠的地球歷史甚至宇宙歷史的眼睛。對我而言,大自然在漫長歲月中的演變以及相對於人類社會的恆常不變,都是最美好而能帶來感動的主題。」...(閱讀完整內容)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十年前成立了「自由學習」書系,對於「自由學習」的定義漸漸擴大,變成是「除了商管經濟之外,現代人應該知道的、值得知道的,有所幫助的主題」。後來,也演化為一種思維:以商管書為中心,向右走是經濟,經濟是事關眾人之事,跟大眾利益有關,而非僅是個人或企業的成功;向左走是科普,因為推動商業前進的事物,以最近二十年來看,都是因為科技進步,一直到晚近的大數據、演算法、AI,都有科學的影子。而右邊的經濟學,也是科學,一門社會科學,只是大家常把它跟商業混同,但對我們來說是分開的。
也因此,我們看待科普的態度,比較務實,即使是我們出版的商管書當中,也會包含一些帶有比較重的數學成分的書。而我們希望出版的科普,也比較不是需要研究所的背景才能了解的東西,而是希望能把概念說清楚,讓人體會到科普的東西竟然很有趣,人生不讀一下這個太可惜了!是帶著這樣的心情。」...(閱讀完整內容)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請你推薦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在開始挑書之前,首先希望讀者能放下「自己跟科學絕緣」的預設立場,並且對科學保持好奇,就有機會一窺當中的奧妙。而一開始挑選科普書,無非就是從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入門,比如動植物愛好者可以挑選每章文字篇幅較少,且內容較不涉及專有名詞的自然書寫書籍,如《樹的秘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
再來最簡單、最不容易出錯的,就是一些受到國內外獎項肯定的書籍,或是各領域頂尖科學家所寫的作品。像是如果對近幾年非常火熱的基因編輯技術感到好奇,就可以挑選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佛.道納所寫的《破解基因碼的人》;想了解大腦與情緒最先端的科學研究,推薦參考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所寫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或是覺得腦神經科學相關的書籍都太過艱深,也可以從《看漫畫了解腦神經科學》這本字數不多、畫風奇趣的科學漫畫入門;若是關注高溫議題及其可能衍生出的各種不正義的狀況,就可以選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子平教授所寫的《溫度的正義》,試著了解我們可以用何種方式來弭平弱勢族群所受到的不公。」...(閱讀完整內容)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請你推薦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從個人層面來説,當科普編輯最有趣的就是能夠將工作跟自己感興趣事物結合,在琳琅滿目的科普書籍之中探索各種有趣的主題。同時我也很高興能夠透過選書和編輯,成為連接讀者和科學領域的橋樑,將知識的價值帶給本地的讀者。
然而我覺得最具挑戰的事情同樣圍繞在選書上,上面提到因為我的興趣很廣泛,所以很多雜七雜八的主題都會跟版代索取書稿來看,但很可惜因為一己之力有限,也要考量到繁中讀者的閲讀興趣和書市趨勢,沒辦法「我全都要」,因此取捨也是經常面對的一件難事。另外一項挑戰是要多去注意科學界的脈絡,科學界往往日新月異,有時候看到一些很有趣或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或許之後就會被整理、寫作成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繼而或許能成為很好的選書題材。然而由於書本產出需時,科普書出版時多多少少會跟最前沿的有一點時間差,因此有時候我也會自行去做一些學術調查,然後這又帶出了另一樣需要克服的事情——畢竟每個人術業和興趣有專攻,不可能每個領域都非常熟悉,這時候就要嘗試自己去突破自己的知識舒適圈。」...(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