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台陽美術協會創立年至因戰爭而暫停展覽(1934年-1945年)的十回展覽會、藝術家參展紀錄等史料收集為主,例如「材料篇」來源自文獻資料、剪報、微捲等依年代輯編,有台陽美協成立聲明書、各回展覽會目錄與邀請函、合影,展覽會相關報章報導等史料。
力求將各種類文獻資料盡量貼近已知的原件尺寸或可閱讀之樣貌,企以提供給台灣美術史的愛好者與研究者們,作為拋磚引玉也好,引發更多的縱切橫剖的主題與深究,一同來裝飾台灣的春天。
臺灣美術的視角,如果能夠包含對歷史的敬意與對人性的溫情,那麼,這樣的史觀,必然更貼近歷史真實,也更具創造性的想像!
於是,我試圖用「文字」記錄當年與先行者的關係與對應;用「繪圖」表現他們「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的音容樣態。
以意像與圖像,雙重建構出臺灣美術更具景深的願景。當回憶細節與文學情境,再度綻放歷史的光影,一個又一個美術前輩的出列,也站立出臺灣美術發展的稜線。—李賢文
日治時期,藝術家接受美術教育並積極參與展覽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在他們背後站立著懷抱理想職志的藝術贊助家,例如黃土水背後有林熊徵與許丙,郭雪湖、李石樵與顏水龍背後有林獻堂,還有許多藝術家背後有楊肇嘉等人。
二戰後,隨著現代化政策帶動工業與商業的繁榮,贊助者與收藏家則日益熱絡與型態多樣。這些台灣美術的贊助者不僅在金錢上協助藝術家,更對於藝術家展覽策畫宣傳、生活照顧等各方面提供無私的付出,讓藝術家能夠安心地持續創作。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往往不知如何回答。這背後當然有許多從教育到歷史上的原因,但其中最關鍵的可能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臺灣美術史上有過哪些精采作品和人物。
鑒於一般大眾長期對於臺灣美術史非常陌生,「不朽的青春」展覽研究團隊決定再出擊,集結兩年多來的研究成果,化身親切導覽,向來訪觀眾述說一個又一個屬於臺灣自己的「藝術的故事」。
黃土水是第一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的臺灣雕塑素人,也是第一位登上日本帝展舞臺、並單槍匹馬與日本雕塑界較量的臺灣雕塑家。
他是被高度評價為臺灣現代美術史上的先驅者,也是最先以「臺灣」作為明確作品主題、進行創作的藝術家。
鈴木惠可將黃土水的藝術之路描述為:「在出發之後,迎面而來的是有如荒原、從未有人走過的未知領域。」而黃土水走入這片荒原,也走向激烈變革中的世界局勢、複雜交織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