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帶來的非普通經驗

獻給山──妳的深邃令我徬徨,卻純粹

從山裡回來的一顆心

華文作家劉宸君最深切的遺作

羅苡珊導演所執導的紀錄片《雪水消融的季節》全台上映中
★ 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入圍、媒體推薦獎
★ 義大利特倫托山岳影展主競賽單元

二○一七年春天,劉宸君與旅伴從印度出發,一路前往尼泊爾登山旅行,然而卻在途中遇上當季罕見大雪,被迫受困在山區的岩洞中。當搜救隊在受困第四十七天找到兩人時,劉宸君已在三天前過世。劉宸君貼身攜帶的旅行筆記,以及給親友的書信,由旅伴帶了回來。

劉宸君以旅行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文字,並在這些移動中探索世界。即便出於本能地書寫,他對寫作本身的深思卻不曾停止。他曾自問是否具備書寫的能力與資格,也曾向自己的老師、也是小說家的吳明益提問:「害怕孤獨的人可以寫作嗎?」他在此處對「孤獨」的探問,已然是探尋生命存在意義的哲思,以至於他需要去窮究「為何書寫」。

這些劉宸君所留下完成度、形式與敘事聲音不一的文字散稿,在家人同意之下,由親近的友人與出版社合作選編,其中包括遊記、詩、書信與日記雜文等文類,匯聚成這本《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

我們何以迷戀山

山是所有自然風景的起點,同時也是終點。

羅伯特.麥克法倫一舉成名之作

人類登山,也不過是近代的事。在三個世紀以前,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高山,只會被視為精神錯亂,但人類一開始出於精神的需求和對美的愛好而開始登山,高山便開始對人類的大腦施展巨大且通常是致命的吸引力,讓無數人甘願以身殉山。

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那樣非比尋常的強烈愛慕,如何能夠投注在終究也不過就是岩石和冰所堆起來的龐然大物上?那些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為何會把所愛之人輸給了山?這樣的著迷,並非馬洛里所獨有。越是文明、富裕的時代,就有越多人甘願拋棄平地舒適及所愛的一切,忍受各種精神及肉體痛苦,登上幾千公尺的高處。「為何登山?」成了最根本但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困惑著無數爬山及不爬山的人。

陡峭、荒涼、危機四伏等高山特質,如何在人類心中轉化成崇高、神性、超越等寶貴的體驗?人類又為何會對臨高的恐懼上癮,一再以性命追求這原本應全力避開的事?事實是,我們不但在高山的每道皺褶、岩層的每片剖面中看到地球久遠到令人暈眩的歴史,在高海拔的廣袤視野中得到神的眼界,體驗到自我感由於眼界擴展而變得更加強大

路徑是大地的習性,是兩廂情願的造物。

地向人類展示自身習性,那些起伏、彎折、質地,邀請人類行走其上,而人類只踩出一道足以落腳的地方,融入,不對抗。這是人類和大地的默契,一種最親密,也最詩意的關係。

萬事萬物都致力於書寫自身的歷史。

而我們正是在這種路徑上得到了靈魂的救贖,那是朝聖之道。

野性之境

野性之境


地景與人心三部曲

大地之下

大地之下


時間無限深邃之地

擁有山岳知識,是為了平安歸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懂得自救才有餘裕幫助別人


緊急用品中,甚麼是必須的呢?
在山中遇到危險該怎麼辦?

新手一定要知道的行程計畫、山域知識、體能訓練、裝備飲食、安全與技巧

山教我的事

山教我的事

榮獲第45屆金鼎獎圖書類
兒童及少年圖書獎


記錄山中人情味及生態工作者對自然保育的熱情

以融合地理、歷史、生態、人文的方式,描繪台灣的山林,更以溫暖的筆調,記錄為台灣山林付出的那群人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