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土文物,捉捕到兩千年前的真實光影
邢義田院士多年來親身接觸秦漢考古出土的原始文物和圖畫,繽紛、炫麗、鮮活的文物,讓人感覺到兩千年前的世界,離我們並不遙遠和冰冷。
《古月集》收錄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並採用一千三百餘張珍貴圖片,一方面為文字論述作證,一方面也拉進讀者和秦漢的距離。
進入商朝神祕的龜甲與骨版,真正的閱讀甲骨文
甲骨文一般認為是發展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且字形仍看得出當初文字創造時的原貌,是探討中國文字創意最好的材料。
再者,甲骨文的內容多為商王治理國家政務的卜問記事,也是探討商代歷史最直接可信的史料。
奠定「集體記憶」學說 ╳ 以社會群體觀點切入記憶
哈布瓦赫承襲涂爾幹關於「集體意識」的觀點,首開先河提出記憶的社會學概念,他認為記憶並非孤立存在,不僅止於個人、精神性或單純的心理層次,而是受到「社會框架」的影響,由相異的社會結構和不同的社會身分,如家庭、宗教、社會階層等因素所構築而成。
社會群體的共同經歷所形成的認知與認同框架,繼而對個人與社會各層面產生影響,成為形塑個人記憶的重要力量。
二戰研究第一把交椅,李察.奧弗里 匯聚40年的封頂之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仍是世界秩序的主宰,象徵文明、進步與現代。二戰結束之後,「帝國」兩字就此破產,成為沒有國家敢自稱的髒字。
本書將各個專業面向統整連結起來,既還原戰爭始末及經過,也深入剖析戰爭中的政治、軍事、經濟、道德、民防、心理與法律。
人的一切活動和生存意義必須由自己掌握和創造
很多人誤解尼采的思想是出於對世人的憎厭和生命的虛無。然而,他其實比所有人都更愛著世人,他比所有人都更熱烈擁抱著生命。
在上帝早已離開的現代世界,人的一切活動和生存意義必須由自己掌握和創造。這是身為人無可違抗的命運──乍悲乍喜地,在這片只剩下自己的大地上狂奔與高叫。
從互動中見證文化之交織,探索亞洲的聯繫與融合
以四個單元十三講,探討亞洲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並深入分析東部亞洲海域的歷史互動。
從區域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出發,理解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國在東亞近世歷史上的位置、文化交流與互動如何塑造今日的亞洲,也從中反思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戰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知識人,最後一部自選輯
丸山眞男於90年代親自編纂的最後一部著作,收錄他1949-1977年間有關日本思想史的論文,以幕藩體制解體至建立明治國家此段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寫作時間縱亙近30年,反映了丸山透過戰後的反思而獲得的深刻體悟和嶄新思考,幾乎都被譽為名篇傑作。
尤其是在針砭日本思想缺乏「坐標軸」等病理的基礎上,以「超越時代和歷史階段的視點」展開思想史學雙重課題。
來自「鐵鏽帶」的魯蛇男孩
為何從「反川」變「挺川」,走向副總統之路?
本書作者傑德.凡斯掙脫了山裡小鎮套在他身上的階級鎖鍊,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進入名聞遐邇的創投基金公司上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見證「美國夢」的奇蹟。
然而,在這本自傳當中,他透過他命運多舛的前半生述說底層美國與憤怒白人的絕望與無力,分析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無法改變命運、在美國社會安身立命。
美國國際關係專家 研究臺灣問題的重磅之作!
本書從1943年開羅會議,至2024年臺灣總統選舉,從臺灣近代史出發,看當今臺海局勢。作者對美中台三方近代歷史有深厚認識,臺灣如何從日本殖民地起被捲入複雜的地緣情勢關係,到戰後國民黨遷台至今度過的四次台海危機等等
本書觀點角度從美國決策圈出發,是理解美方對臺灣政策與立場的轉變的重要依據,並提供有關臺灣防衛問題明確的建言,可作為台灣讀者理解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對應與參照。
挑戰中國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史觀,解構「中華民族」神話
新清史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界的學派。試圖從「非中原王朝史觀」、「內亞/東亞帝國史觀」、「非漢族中心主義」、「多民族」視角,來重新修正、書寫過往的清代史。
本書梳理複雜多元的清代前期歷史,提出一套理論框架,進而對早期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書寫及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釋。
明朝滅亡是氣候變遷導致的物價崩潰!?
卜正民拾綴大量珍罕史料,描摹整個明代以至清初的糧價變化,為『明代實亡於小冰河期災荒』的氣候史觀點提供了強力佐證。他引用很多是地方誌與文人筆記中對異常狀態的記錄與慨嘆,刻畫著前人鮮活的思緒與感受痕跡。
本書以新穎手法結合物價史及氣候史,文筆生動,論證縝密,不僅適合研究明代的歷史學者關注,那些關注社會如何應對生存危機的讀者也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