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翎毛之美-故宮珍禽繪畫」為主題,精選12件禽鳥繪畫,包括元代畫家張中、明代畫家呂紀、邊文進、清代畫家郎世寧、蔣廷錫等人的作品,畫中有孔雀、麻雀、斑鳩、鴨、鳧、壽帶、鶴、鸂鶒、豆雁、白頭翁、環頸雉、畫眉、喜鵲、鶺鴒等各式禽鳥,配合四季景緻的變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審美情趣。
內頁採用高級輕塗佈紙印刷,呈現古畫特有的文化底蘊,封面以仿金箔質感搭配鳥類造型打凸設計,賦予古畫中的鳥兒嶄新的生命力。
包裝盒則特選厚磅灰紙板及高級壹級卡製作,配上高級特色印刷及霧膜,質感倍增,無論是自用或是餽贈親友,都是歲末之際不可或缺的最佳商品!
內頁12個月份均設計撕線,使用者可將月曆圖面完整撕下,是掛曆也是裝飾,裱框後成為居家佈置時最典雅的裝飾。
總因為海洋,小小台灣找到了支點,撐起大大世界。
台灣位於全球物種最豐富的「珊瑚三角」北緣 ,三個「大海洋生態系」─東海、菲律賓海及南海交會處;黑潮洋流如生命搖籃。假如北回歸線是地球的項鍊,台灣是鍊上最獨特的寶石珠墜,熠熠閃著光。
台灣有逾兆元海洋經濟規模,在海洋的舞台上,台灣是航海王;南島語族文化起源於此;海底內太空,是潛人的天堂;多元化海岸、多樣性的生物,是陪伴台灣人的日常。
以海洋生態系為軸心,結合生態系物種與棲地
透過一個小女孩對海洋的想像與探索,巧妙地連結人類心靈與大自然,這些主題設計不僅具趣味性,還充滿了科學性意涵,如「寄語季風」便巧妙融入了藍碳科學知識,強調了海洋生態在氣候變遷中的重要角色。
「彩色夢境」中的河豚與「來自幽暗國度」的王子故事,則將夢幻與現實交織,勾勒出海洋的神秘與多樣性,讓人們對於海洋生物充滿想像。
從小王子、白雪公主等童話,帶領國人展開法律瑰麗之旅
精選來自於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經典故事作為2025年「法律童話物語」公益桌曆每月封面主題,並精選各類司法名案、名句。
透過精心刻畫的童話插圖與選句,傳達「法律不應只著力於表面可見的描寫,而是直入精神殿堂之內」意涵,透過國人耳熟能詳的溫馨童話故事,探究法律蘊含的多元性與精義。
手繪感插畫,展現食物與農產品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12個月份與24節氣密切關聯,臺灣農食豐饒,隨著不同的節氣與產季,在農漁民的辛勤努力之下,照節氣的變化安排播種、耕作、收穫,大地與大海為我們孕育出豐富的在地農作和漁產,精心料理成美食及甜點,擺上餐桌後,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養分。
一本全彩插畫的農食桌曆,以繪製展示清楚易懂的農食資訊,更透過溫暖的畫風療癒人心。
13幅的高畫質自然攝影作品,在你眼前呈現
這本月曆將帶您領略四季間的水分子,從冰雪初融到夏海潛景,每一頁都是水分子的優美詩篇。呈現出國家公園、濕地、海岸的綺麗水色。
一同捕捉屬於你心中的「亮點台北」
以俏皮復古的蛇為主題意象,象徵每天撕下日曆,卻是咬(SNAP)出台北的一塊亮點,天天呈現台北的精彩快照。
集結了山胡椒學習基地的山林課程內容,我們以 Minbunun(成為人)作為學習的核心,並因應在地人文與自然資源,以及耆老山林知識與技能,發展出課程地圖,從布農族對山林的信仰觀,到以家為中心所發展出的山田與狩獵文化,以及與周邊植物互動產生的物質文化等。
此外,也編入內本鹿布農族人與該流域空間人地關係的歷史變遷,從地方窺見與臺灣與世界史的互動關係。
➤「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畫」
這項計畫從文獻和口傳兩個途徑下手,找出玉山園區曾經出現或至今仍然流傳的地名,如山川、山頭、舊社、耕地⋯⋯之名,蒐集其緣由或相關的故事、神話、傳說,並將這些地名以現行拼音「還原」成布農語或鄒語。
以紮實調查、親切訪談、詳實考據的成果流暢合宜地呈現給國人,在自然/環境/保育之外,也經由歷史/族群/生活此一途徑來認識玉山國家公園,藉著系統性梳理與豐富的圖文,以當代眼光親近甚至重新開啟先人的視野。並展現上述「溯源」、「還原」這兩項精神與成果。
為玉山國家公園簡介冊,內容涵蓋玉山國家公園簡史與任務、山巔與地質、水文環境、植群與動植物生態、探險家之眼古人(探險者與博物學家眼中的玉山)、人文史蹟、登山遊憩、服務據點等全方位探索玉山國家公園的簡介手冊。
林道的闢建、運輸與文史調查
讓過去相對著重於鐵道興築與索道運材的文史搜集與梳理,透過此次將卡車運材、鐵路拆除的零散紀錄,進行系統性匯整及推廣出版。除了釐清各種林道的路線,現有的、過往的、疑惑的、消失的,也確認許多時間點,過往雲煙與紛雜舊事。
以季節為架構,呈現部落的生活節奏
於自然環境中的生活,呈現豐濱地區海邊、溪邊環境獨特的生活樣態與 山林資源應用方式,讓讀者在翻閱書籍時,像跟著老人家的腳步學習,在傳統文化中實踐原住民族的知識,再以文字描述族群的文化和技術特性。
具有地方識別性的450筆色彩元素
全臺30處眷村採集調查,包含各代表色的色碼、色相與詮釋資料,希望藉此提供未來建築修復設計、藝術應用設計、眷村文化推廣等領域,更具脈絡性的參考價值。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館專刊
透過10篇臺灣1920年前後的日記文本解讀作為引言,並以10個多元面向的議題作為深入閱讀素材,呈現出 1920 年代的文化運動到 2021 年的新文化運動的演進與同異。
呈現糖業歲月,窺看全臺糖業發展史
從糖業相關文獻史料出發,發展出多彩繽紛的奇想故事,期待藉由破格的文學演譯,加上現代感、活潑感的視覺包裝,啟動讀者的五感與記憶,探索近在咫尺的糖業文化寶藏。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
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
...繼續閱讀
➤臺灣 : 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之實驗場域
1950至1980年代間,臺灣曾是外國學者們的重要到訪地,扮演「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之實驗場域」的角色。本書收錄七位海外中國研究關鍵先驅者的故事:孔邁隆(Myron Cohen)、巴博德(Burton Pasternak)、傅禮門(Edward Friedma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葛希芝(Hill Gates)、郝瑞(Stevan Harrell)、沙學漢(David Schak),藉由這些德高望重學者的證言及回憶,試圖去了解這幾位外國研究者,是在怎樣的狀況和情形下,在「臺灣研究」成為一個專業領域之前,以臺灣在地經驗,生產出重要的社會科學知識。
這些訪談內容,對一系列的問題和議題提供了解析:臺灣社會在1960年代是如何被(西方學者)想像成為「傳統中國」?外國研究者為何對中國感興趣?他們那時又是如何看待臺灣?不能去中國研究對他們有何影響?外國研究者與本地學者和學術機構的關係?臺灣人類學家如李亦園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學者是如何透過後來興起的臺灣認同與臺灣研究的視角,去反思與解讀他們之前的工作?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啟發更多的研究,也可以為正在發展的冷戰時期臺美關係史研究做補充,並提供冷戰時期臺灣第一手記述。
➤日文原著《臺灣の蕃族》
者藤崎濟之助是巡察出身且先後曾任臺北州理蕃課長(1921)、臺北州蘇澳郡守。此書是一本以日本殖民地官僚為主要對象所撰寫的原住民治理實用指南,作者自述其編纂理想,是「以本書一卷就足以知悉臺灣蕃族之百態。」目的在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一)臺灣蕃族之面貌為何?(二)自荷蘭人以來,歷代統治者的對待方式如何?(三)現在已進步到何種狀態?本書除詳載日本領臺之後的理蕃事業。為了便於一般讀者之理解,全書寫真相片百餘張。
另外本書的出版,亦反映臺灣人類學界對於日治時期以來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長期學術關懷,對於臺灣後殖民與轉型正義等當代政治社會課題的討論亦有其現實意義。
...繼續閱讀
➤中國轉譯的「啟蒙運動」
晚清以降,東西文化交流劇增,大量新名詞如潮水般湧向中國。本書結合概念史和全球史的取徑,探索英語世界的“Enlightenment”傳入東亞後,如何在1880–1980這百年間的中國轉譯為「啟蒙運動」,進而發展出獨特的意涵。
本書首先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譯活動,檢視字典、百科全書和教科書等文本,分析近代中國從標準化乃至普及化的知識生產過程中,「啟蒙運動」作為「字詞」的語意流變。20世紀以降,「啟蒙運動」廣為中國知識人所用,琅琅上口,成為他們表達現實處境、表述未來想像的概念工具。因此,本書進一步剖析193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1949年後殷海光的「啟蒙方案」與1980年代王元化的第二次新啟蒙運動等案例,闡明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並不是歐洲啟蒙運動的複製品,而是一場新生的運動,具有自身的國族和歷史特質。...繼續閱讀
➤改編自臺南文學作家許丙丁作品《小封神》
為了拯救心愛的黃鵪菜,馬扁仙揚起披風、吹出黑幕,摸走混元金斗。捲入風坡的馬扁仙,與李天王、雷震子和三太子展開對戰。沒想到,馬扁仙不是仙,居然是意想不到的那位....
許丙丁.臺南人,為《小封神》原著,承衍《封神演義》,以臺南地景為舞臺,開創獨屬臺灣本地的神怪小說。除小說創作外,亦兼擅長創作漢詩、漫畫、歌謠,並致力於地方文史資料的研究,是相當多才多藝的文人,因而被譽為「府城秀才」。
曾以個人基層警察的視角出發,在報紙上發表相關漫畫,諷刺警界陋習。並以實際追查通緝要犯的經歷,出版小說《實話偵探秘帖》,亦可說是臺灣偵探小說的先鋒。戰後致力於臺灣歌謠研究,收集民謠並重新填詞,諸如〈丟丟咚〉、〈思想起〉皆由他重新整理填詞。而其亦與作曲家合作,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台語歌,例如〈菅芒花〉、〈漂浪之女〉。
水佇佗位雨水、河水、自來水、礦泉水,各種各樣的水體,在人們的日常環境之中,彷彿是如此理所當然的存在。
水也同時流動於我們很少察覺到的地方,一幅畫、一首歌、一段歷史、一個夢境——「水,佇佗位?」靜下心來仔細觀察,也許你會發現:水編織了你的生活,組成了我們共同存在的世界。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邀請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三位學者進行研究策劃,展覽刻意聚焦觀眾容易親近的生活面向,將臺灣現代建築發展以三十二個建築案例呈現,依建築面貌與社會背景變遷歸納於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與新生活等六個子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