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標籤定義你!

「系統性羞愧」是由社會價值觀型塑而成的自我厭惡感,它像是巨大的黑洞,讓我們不斷嚴格審視自己,感到內疚與恐慌,它會帶來情感創傷,甚至讓我們陷入憂鬱、孤立與絕望之中。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系統性羞愧」只是將社會問題歸咎於受害者

  *少子化都是不婚族的錯,但這是將集體意識強加在個人選擇上。
  *努力工作卻存不到錢是不懂理財,卻沒想過其實是薪水不漲,物價高漲。
  *吸菸導致健康問題都是吸菸者的錯,卻不會指責製造香菸的製造商。

作者戴文.普萊斯是一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他親身體會「系統性羞愧」為人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他在書中剖析「系統性羞愧」概念,並從個人、人際及總體三大面向探究其運作方式。提供22個心理練習,幫助你擺脫「系統性羞愧」的枷鎖,重新信任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自己。

▶▶▶▶▶▶▶▶▶▶▶▶▶▶▶▶▶▶▶▶▶▶▶▶▶▶▶▶▶▶▶▶

書店員推薦>>生而為人,沒什麼好道歉

羞恥感在人們心中普遍是壞情緒,像是沒達成目標、做事失誤、無法示弱等都會導致羞恥感生成,甚至還會讓人不停內耗,無法自我認同而產生永久性創傷。尤其在華人社會中,更是常用打壓激起羞恥感,進而讓孩子順從指令。

其實感到羞恥並不是壞事,反而能透過覺察直面自己到底怎麼了,藉由書中的心理練習,幫助自己走出困境,也許羞恥感會一再回來敲門,不過你已經知道怎麼與它共處了。

 

▶▶戴文‧普萊斯博士力作

打破對自閉症的刻板印象

自閉症,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展現,揭示的是人類的差異,而非缺陷。
然而,在非自閉症者所建構的社會中,不符主流標準的人不得不「戴上面具」,偽裝成「正常人」。

大眾對自閉症有哪些印象?很難同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會察言觀色,無法理解言外之意?遇到自己在意的事情就難以妥協、不善變通、一直重複某些動作、興趣狹隘而狂熱,或許還有高智商?

這些描述具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透過非自閉症者的視角去觀看,帶有單方面的價值判斷,而結論往往是這些行為需要「改變」。

然而,自閉症其實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呈現方式。

毒性羞恥

當好人卻不快樂,到底怎麼了?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們身旁有很多這樣的「好好先生」:

•喜歡解決問題並幫助他人

•渴望他人的認同

•向人們隱藏自己的缺點與過錯

•認為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無論關係、兩性、事業還是生活,好好先生都盡力做到最好,相信只要當個「好人」,就能被愛、需求被滿足、生活順遂。然而這種策略往往不會奏效,結果當然也不會如意。這時好好先生也只會更加努力表現得更「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嘗試同樣的策略,最後搞得自己內心深感無力又忿忿不平。

其實,都是毒性羞恥感――源自童年創傷――讓人罹患了「好人症候群」。

毒性羞恥感是一種信念,認為自己本質上就不好、有缺陷、很奇怪,或是覺得自己不會有人喜歡。毒性羞恥感並不只是覺得自己做了壞事而已,而是打從心底相信自己真的很差勁。於是想當個「好人」,就是要變成自己認知裡別人所期望的那個樣子,獲取認同。

現在格洛弗博士要你知道:「你不必為了被愛、被欣賞、被滿足,一直試著變成別的模樣。你只需要做你自己。」

良性羞恥

從人生劇本出走,發現自己的好。

最完整的痊癒實務指南

當「現在的我」和「我期望他人眼中的自己」不合身時,羞恥感就產生。

凡是痛苦的自我意識,都與羞恥感有關

在所有感受中與自我價值最密不可分的,就是羞恥感。布爾戈博士擷取35年的個案和其自身,從發現到接納羞恥的顛簸之路,梳理成這本痊癒實務指南,並引以心理學、遺傳學、社會學的洞見,帶我們釋放成見、切換心態。

發現情緒的意義,走出人生劇本──

引起羞恥感的情境模式:

● 從學業到成就,你常比輸手足,而父母明顯偏心另一方-模式:無回應的愛

【舊反應】內心反對父母,卻在職業、擇偶等方面愈符合父母期望

【新視角】問自己「重視什麼?」,而非「怎麼做能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