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再怎麼愛,也必須學會放下

18萬粉絲信賴、最懂爸媽心情的親職教育講師澤爸,
以實例情境示範,面臨青春期風暴,父母該如何安頓好自己,
並一步步引領孩子順利度過這個變化劇烈的成長蛻變期。


青少年除了渾身帶刺,可能還有接踵而來的生活問題:沉迷3C或追星而荒廢學業、開始對性好奇、重視同儕更甚於家人……澤爸自己的一雙兒女進入青春期以後,也面臨了青春期風暴的衝擊。本書就是他在失落試錯時仍不放棄,一一化解的心得與對話實例。

獻給在青春期感到挫敗的所有父母:
•把孩子的青春期,視為親子關係的期中考。要相信自己,「正向教養」「愛的教育」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沒有人會想把自己的人生給搞砸,孩子也是一樣。
•青春期的孩子,還是渴望從爸媽身上獲得自由、信任以及接納。

❝ 在每個教養當下,讓孩子確切感受到父母的愛 ❞


未命名 1

情緒的正向流動


我在許多的場合講過,我曾經是個吼爸。在兒子四歲之前,只要他犯了錯,一開始我會好好規勸,但是情緒累積到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大吼喝止。

在當時,我認為孩子錯了就應該要處罰,況且,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又沒有變壞,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對孩子呢?

有一次,我因為出門快要遲到,心裡很是著急,又看到兒子坐在地上,哭鬧狂說「不要」的模樣,心中的一把火整個燃燒;我走上前去,站在兒子的跟前,低頭俯視著他,用凶狠的表情,直接對著他大吼了。

瞬間的爆炸,讓心中的火不斷蔓延,接著我把他扛進廁所裡,繼續斥責,直到內心較為降溫之後才停止。待我稍微冷靜之後,看到我那三歲多的兒子嬌小的身軀站在我眼前,立正站好、低著頭、微微發抖、不斷搓手、不敢抬頭的模樣。

「明明我是這麼的愛他,為什麼要讓他如此怕我呢?」

我也疑惑了,這對我來說是內心與思維的矛盾。我在打罵教育的社會氛圍裡長大,我曾被對待的一切,在我成為爸爸後形成了某種內建功能。在我的認知上,罵是在管他、吼是在教他;要讓孩子感到害怕,他才會得到教訓……如果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我的內心卻陷入深深的後悔呢?

...繼續閱讀

當孩子漸漸邁向個體化,我們也需要把重心逐漸地放回到自己身上。
養育孩子,不是「孩子好,我就好」。 而是,我們與孩子要一起成長、一起幸福、一起快樂。

看似擁有一切的孩子,其實承受著永無休止的壓力
作者:諶淑婷

如果可以選擇用盡一切手段把孩子一路推進入臺大,但同時會讓孩子患上憂鬱或焦慮症,身為家長的你,願意嗎?
為了對抗孩子日益嚴重的焦慮、憂鬱和孤立感,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誠實地審視這一代父母的焦慮,我們是想透過孩子實現自己未竟之夢,還是希望為孩子不可預測的未來先搭建出諾亞方舟?或者擔心孩子沒辦法獲得與自己相當的身分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