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英二最重量級的歷史社會學巨作


中文版獨家收入小熊英二印簽扉頁 X 台灣版序 X三篇專家導讀別冊
村上春樹、坂本龍一、上野千鶴子曾經歷的全共鬥時代怎麼一回事?
讀懂日本團塊世代,直擊改變日本現代史的關鍵年代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日本,「新左翼」、「全共鬥」、「武鬥棒」、「粉碎安保」、「大學解體」、「自我否定」曾經構成一個世代的關鍵字。究竟「全共鬥時代」的反叛是怎麼一回事?如何解釋在日本經濟高速騰飛、邁向富裕的年代,竟然發生青年集體反叛,意圖推翻體制的行為?

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試圖擺脫對「全共鬥時代」的既定印象和迷思,從社會科學的方法考察為何會出現青年反叛的現象,並思考今日的我們能從中汲取的教訓。他從日本戰後的時代背景談起,深度描繪了全共鬥世代所處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環境,並解析年輕人面對從「近代」邁向「現代」的時代劇變所造成的心理衝擊和欲求不滿

本書也是一部鉅細靡遺、深入淺出的歷史作品,主題涵蓋新左翼黨派的演化發展、日本各大學和高中鬥爭的來龍去脈、1970年的典範轉移,乃至著名的事件如東大安田講堂攻防戰、聯合赤軍事件,作者都援引了豐富多元的史料寫下紀錄。
專訪小熊英二《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日本團塊世代的年輕人,為何走上革命之路?
提問者:黑體文化 /翻譯:羅皓名 / 內容提供:黑體文化

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的重量級著作《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近日在台灣首度出版中文版。這本共分為四冊的巨作,結合了歷史書寫和社會科學的敘述方式,生動描繪了日本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學生運動,是認識「全共鬥」運動、團塊世代,乃至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不可錯過的里程碑大作。

以下我們用Q&A的方式,特別請小熊老師談談這本書,讓讀者可以更加了解小熊老師寫這本書的初衷,並對書中提出的觀點,有更深入的思辨。

Q1:在一般人的印象中,「1968」是一個全球性的左翼抗爭年代,您的《1968》則聚焦日本青年反叛的特殊起因和來龍去脈,認為當時日本的年輕人只是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語彙,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尋找自我的認同。可否請您談談左翼意識形態在日本的「1968」所起的作用?

小熊:意識形態是催化劑。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意識形態都有助於人們表現潛在的不滿與願望,並給予一定的方向性,但意識形態本身並不具有力量。我在《「日本人」的界限》一書中提到,殖民政策學原本是為了支配而形成的思想,但卻觸發了台灣在地住民追求自治的運動。在此,殖民政策學扮演了當時台灣人們表現不滿與願望的催化劑角色。左翼意識形態依據不同的地點與時代,可以成為支配的工具,也可以作為抵抗的工具。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這本書,我會說這是一本「時代」與「世代」之書
文╱責編張智琦

《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是日本著名的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最重量級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這本書,我想我會說,這是一本「時代」與「世代」之書。

這本書不僅詳細彙整和記錄了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日本學生運動,最讓人驚豔之處,是小熊英二用非常細緻的線條,一筆一畫地描繪出那個世代的年輕人的群像。小熊透過社會學家的視角,把這些投入社會運動的年輕人所立足的舞台──出身中下家庭的背景、戰後民主教育的影響、大學授課制度的缺陷、對校方威權化管理的不滿、越戰與過往戰爭經驗的反省氛圍、身為升學制度的贏家的「罪惡感」等等,十分仔細地描繪出來,讓我們不只看到激烈的「鬥爭」場面,更看到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迷惘青年的臉龐。

不論是學生時期萌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抑或是曾投入社會運動的人們,讀了這本書應該都會深感共鳴,或許還會在書中那些學生們的純真和局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選書

  •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小熊英二透過考察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版)

    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版)

    本書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即所謂的「新左運動」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並從六○年代「探尋生活方式」的思想軌跡出發,試圖探索「公民力量」的泉源究竟是什麼,提供台灣借鏡。

  • 挪威的森林 30周年紀念版(平裝套書)

    挪威的森林 30周年紀念版(平裝套書)

    本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最知名的小說經典。一部設定在六○年代日本學運時代的東京少年故事,主角與兩名女子的愛情物語,一個有著恬靜形象、另一個則有旺盛的生命動力,村上自己曾說《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有著「激情、寂靜、悲哀」的愛情故事,一部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

  • 音樂使人自由(暢銷經典版)

    音樂使人自由(暢銷經典版)

    本書是國際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的首部自傳。坂本龍一在敘述自身的過往時,雖是本著個人的記憶,但字裡行間讀者仍可深刻感受到交織其每段人生的音樂和歷史氛圍,如六○年代末曾經歷日本國內的學潮與左派抗爭,西洋音樂的解構與變革,目睹911的恐怖攻擊,以及地球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壞,促使他近年來積極以音樂投入環境保護和推動世界和平等工作。

  •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本書是撼動日本學運世代的青春回憶錄,作者川本三郎在六○年代是一個初出茅廬剛跑週刊新聞的新人記者,多年後,他在雜誌專欄描繪當時社會浪潮,讓這本作品成了六○年代的最真實見證。本書在日本感動無數後輩文創名家,讓山下敦弘、向井康介、西川美和、野田秀樹、松本大洋等人推崇備至。

  • 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沖繩戰是沖繩人不曾淡忘的歷史記憶,本書從沖繩民眾的角度出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作者從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吞併談起,進而談到日本政府對沖繩孩童施行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沖繩的少年少女們被徵召為士兵及護士、加入學徒隊,走上戰場的恐怖經歷,書中都有寫實而細緻的描寫。

  • 日本帝國的生活空間

    日本帝國的生活空間

    本書為費正清東亞研究獎得主喬丹.桑德代表作。他透過房屋、家具、食品以及服裝等日常物件,並藉由人們的行為,試圖將日本理解為帝國世界中的一個帝國。本書各篇文章都在探究「這些東西以什麼方式成為『帝國式』的?」物質文化能夠揭示文獻資料中語焉不詳的政治及社會行為的各個方面。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被人們視作理所當然的意識形態,即使人們沒有完全意識到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