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百歲自選集

  • 江河旋律:王鼎鈞自選集

    江河旋律:王鼎鈞自選集

    「他一個人就像一座散文博物館一樣,幾乎寫盡了從最藝術到最商業的種種路線。像他一樣如此廣博、寫什麼都能上手的作家,那是絕無僅有的。」--朱宥勳

    「王鼎鈞以飛躍的想像、詼諧而輕鬆的筆調,對器世間的人、事、物投注了溫柔而深情的目光,片刻皆是靈光,眼前的日常風景,也蘊含了智慧的深度。」--李欣倫

    「即使是身披革命戰袍的新文藝作家,也一向未曾將自己的創作視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將作品與國故舊學中的教化責任割裂開去。王鼎鈞先生得享耆壽而陶鈞文教,贊之以文學史上百年樹人之楷則,孰曰不宜?」--張大春

    《江河旋律──王鼎鈞自選集》本書為散文、短篇小說合集,全書十二萬二千字,共分三輯:「美文選」收錄〈腳印〉、〈舊夢〉、〈給我更多的「人」看〉、〈世界貿易中心看人〉等17篇;「變體選」收錄〈興亡〉、〈洗手〉、〈那樹〉、〈四個國王的故事〉等15篇;「雜文選」收錄〈《駱駝祥子》的後事〉、〈摔〉、〈家〉等22篇。
    正文前有隱地序文〈作家的驕傲──為鼎公的百歲自選集而寫〉。

關於作者

王鼎鈞 (1925~)

山東蘭陵人,1925年出生於一個傳統的耕讀之家;1949年到臺灣,服務於「中國廣播公司」,還曾擔任過多家報社副刊主編,1979年應聘至美國的大學任教,之後定居紐約至今。

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著作近四十種。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開放的人生》,再到80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書」「作文四書」等作品在臺灣銷行極廣,至今不衰。自70年代末期起,王鼎鈞開始了《碎琉璃》等獨樹一幟的文學創作;1988年《左心房漩渦》出版之後,更被譽為「當之無愧的散文大師」。從1992年至2009年,王鼎鈞歷時17年陸續發表「回憶錄四部曲」,融人生經歷、審美觀照與深刻哲思於一體,顯示一代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照片提供:文訊雜誌社
  • 四手聯彈:王鼎鈞‧程奇逢散文合集

    四手聯彈:王鼎鈞‧程奇逢散文合集

    四手聯彈──王鼎鈞‧程奇逢散文合集》全書十二萬餘字,分上、下二篇,上篇收錄〈中國神話大檢閱〉、〈十億個掌聲,十億份思念〉、〈紐約街頭藝人〉、〈中央公園綠色的眼睛〉等28個主題,二人先後為千字文;下篇收錄王鼎鈞三篇長文:〈我的四弘誓願〉、〈教科書裡的人情世故〉、〈疫情下的生命情懷〉,與程奇逢〈激情與超前的一代〉、〈南方的岸〉、〈那小溪,演繹著生命的壯闊〉等六篇。正文前有王鼎鈞,程奇逢序文。

  • 文訊 2月號/2025 第472期

    文訊 2月號/2025 第472期

    王鼎鈞特輯|百年美學.淬鍊新篇


    【特輯】
    談理想化 ◆王鼎鈞
    容量——我讀王鼎鈞〈武家坡〉 ◆石德華
    望向時光的盡頭——讀王鼎鈞〈與我同囚〉 ◆李欣倫
    一個人的散文博物館——讀王鼎鈞《江河旋律》 ◆朱宥勳
    王鼎鈞論 ◆周志文

(節錄)〈一個人的散文博物館——讀王鼎鈞《江河旋律》》文 ◆朱宥勳

作為一名非常自覺的散文作家,王鼎鈞東突西撞,存心就是要語出驚人、筆走八方,這本自選集《江河旋律》,更是將他的散文冒險之途展示無遺。

《江河旋律》收錄了數十篇、分散於各個時期的王鼎鈞散文,從編排看來就很有意思:全書分成「美文選」、「變體選」與「雜文選」三輯,正好展示了王鼎鈞高度的散文家自覺——他對於每一篇文章的美學位置,乃至於「真實與虛構之比例」的拿捏,就在這貌似平實的分類裡。「美文」是以抒情為核心,追求藝術表現的散文;「雜文」是以議論為核心,展示作者人情洞察的散文。這兩輯一頭一尾,剛好就是散文傳統的兩大分類,也就是黃錦樹所謂「美的散文」與「力的散文」。

(更有趣的是「變體」,顯然王鼎鈞對散文另有理解,認為自己寫出了一些「非傳統」的散文,故稱之變體。「變體」一輯所收錄的文章,確實有些會讓人疑惑是否稍微逾越了虛構界線,跨進了小說的場域。王鼎鈞大可以將之打散混入首尾兩輯,假裝一切都是真人真事。然而,「變體」的設置,顯現了王鼎鈞對散文傳統的尊重,以及對寫作倫理的誠實。散文家偶有虛構的願望,這是常有之事;王鼎鈞的處理是正視並坦承,讓讀者「知情同意」,不至於有欺瞞之嫌。此一設置的精微之處,頗能給近年的散文論爭一點啟示。

就算擱置理論層次不談,《江河旋律》也有非常可觀之處:這幾乎就是一本「散文博物館」。《江河旋律》沒有集中的主題,但它收羅了王鼎鈞所有的散文冒險——而王鼎鈞恰好是一位「什麼都想寫寫看」的散文家,所以成就了這本「什麼都能露一手」自選集。

(欲閱讀完整文章,請參考《文訊 2月號/2025 第4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