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碰壁怎辦

走過那些,寫不出來的低潮


────────────────────────────────────────────────────────

「那一段寫抒情詩的歲月是我人生的瘋狂
時期
當時有一位主編老是坐在手搖印刷機
旁邊等待
有人拿稿子來就印,絕不
退稿
儘管當時我沒沒無聞
他還是把我的詩印在那種
能夠撐上兩千年的
耐用紙張上」

——查爾斯·布考斯基《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
────────────────────────────────────────────────────────



I have a writing dream…

想寫,但下班後總是躺平
請拉開窗簾,看大家是如何思考、堅持寫下去的?
<center>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center>

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

問:寫小說到底有什麼用?

 <center>新散文課</center>

新散文課

答:憧憬文字的人性之美

 <center>辛波絲卡談寫作</center>

辛波絲卡談寫作

別怕,即便從拙劣的句子開始

你需要小工具


垂釣靈感

如何準備你專屬的寫作「蚯蚓餌」?
  • 文學關鍵詞100:給入門者的通關祕笈

    文學關鍵詞100:給入門者的通關祕笈

    把「路障」變成「繩梯」,創作者的急救包

    走入歧路花園,你需要一份地圖。由六位青年作家與文學研究者組隊,共同撰寫一本適合入門者的關鍵詞詞典,讓年輕的文學閱讀者與創作入門者,有貼近的語彙及案例來認識文學基礎知識。

    透過自身的教學、創作、研究經驗彙整討論,作者群以台灣的社會環境與經驗作為切入點,選擇用「關鍵詞」的形式出發,釐清常見的名詞混淆,弭平創作與閱讀的對話門檻,成為一份「既能涵養,亦能使用」的新手指南。

小說裡的空間有那些類型?

小說家與小說研究者向來關注人物、情節、敘述與時間等議題,本書則另闢蹊徑,挑戰傳統的文學批評方法,將空間元素置於小說分析的核心。

以「點、線、面」三個基本類型再加上複合空間和邊界等變異形式,涵蓋從微觀到宏觀的各類空間形態,深入探討空間在文本中的多重功能。

連繫生活日常與詩意的靈光

現代詩教我們不要拒絕承認自己內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自己內在的騷動。詩更替我們找出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不屑和別人一樣的青春動盪的態度。

探看那個字句簡省、語意隱蔽,滿布著不斷明滅的通透靈光,時而絕美動人、時而又殘酷冰冷如刺骨錐刃。

寫小說是──


烤餅乾

進烤箱前,你要先會打蛋(隱喻)
  • 進烤箱的好日子

    進烤箱的好日子

    小說與回憶錄的差別,在於「真實」嗎?

    文壇都市傳說李佳穎,睽違十六年,繼《不吠》、《47個流浪漢種》、《小碎肉末》後全新小說,以辛辣活潑的語言包裹成長故事,直擊寫作本質。

    透過主角阿丹長大後暫棄小說改寫回憶錄之筆,從十五歲的生命裡,映照出記憶與書寫的矛盾。無論是年少時的偶像崇拜,或是那感到被拋棄的世界裡仍活生生的心有所可愛的部分,都在記錄當下被覆蓋,反噬。當記憶與文字相染,層層堆疊的敘述中,那些嘗試過的故事仍然好聽得要命,而且即將出現意義。

如何結構巧妙,層次細緻?

許俐葳的小說洗練、鏗鏘,技藝純熟一流。她的語言是大膽的裸裎但少「套用現成」——文學性的老練,處理的卻是心智相對晚熟稚拙的狀態。這個反差有相當的可觀性。

小說的精湛之處,並不只在寫出「黑戀愛」有多「黑」,重要的是,比起迴腸盪氣或愛到卡慘死,更近似以語言介入不倫的敘事,讓「第三人」從「主角」成為「主體」。

開創自畫像小說,挑戰尺度

林秀赫質疑當代社會各種制度與價值,以創作進行思想實驗,風格大膽挑釁,毫不遮掩,拒絕主旋律題材及商業包裝,具有高度原創性與預言性,是臺灣自畫像小說的重要開創者。

透過書寫開啟記憶與文學的生成關係,聚焦當下的臺灣文學現況,目標完成當代文壇全員小說化。

創作打蛋器:使用各式技巧,將發生過的跟沒發生過的兩坨麵糰揉成一坨

李佳穎ft. 自轉星球總編 黃俊隆

「小說檔名有一段時期叫《備忘錄》,後來叫《寫東西的好日子》,一直到寫完,決定跟自轉星球合作,社長說這書名有點輕泛模糊,有沒有可能改個更有記憶點的書名?我想想便改成《進烤箱的好日子》。

「進烤箱」出自書中段落,後來看也覺得改了更好,它有一個看似隨機卻正中的喻在裡面,跟食物無關,在小說裡,「進烤箱」先是跟美國詩人普拉絲自殺的方式有關,後又轉成跟書寫、影像等廣義的記錄有關。

小說家不必回答有關小說真實性的問題,而問小說家作品是否為真的人將受到永世無法領略小說之美好的嚴厲懲罰。」

...繼續閱讀

關於烤箱,文字溫度這樣設定
<center>開發唯有我能處理的「主題」</center>
楊双子訪談:百合小說書寫

開發唯有我能處理的「主題」

<center> 小說進場的好時機是何時</center>
專訪張貴興:如何組織結構

小說進場的好時機是何時

<center>反映人們各種的慾望與接納</center>
張郅忻訪談:關於材料收集

反映人們各種的慾望與接納

<center>女性意識的沉睡跟醒甦</center>
吳曉樂解讀:小說裡的陰性力量

女性意識的沉睡跟醒甦

島嶼小說,可以這樣烘焙

以臺灣孩子的眼,寫盡百態

陳二源巧妙地運用七種植物分割出人與人之間那微妙的關係田渠。從盤商、農會產銷到花農,我們看見小人物們在家庭與社會位置之間,既安靜卻又緊張的拉扯感。

生長與枯萎,暗暝與日頭,讓額間發汗的不是農務勞動,而是來自於人在面對生活裡的各種陰影時一層又一層貴賤強弱交疊,宛如花瓣的偽裝。

時代小說,可以這樣烘焙
臺灣漫遊錄

臺灣漫遊錄

掀開歷史,無人書寫的水蒸氣

從瓜子、米篩目、麻薏湯,到生魚片、壽喜燒,再到鹹蛋糕、蜜豆冰,小說宛如一場筵席,有臺式小點,有日式大菜,更有多元血統的料理,比如入境便隨之風味流轉的咖哩。

楊双子透過扎實的歷史研究、細密的情節與立體的人物描寫,以飲食為喻,使我們得以窺見日本帝國對待殖民地臺灣、日本內地人與臺灣本島人的種種矛盾。

女聲小說,可以這樣烘焙

不再假裝,沒有這些女「聲」

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如果這不是愛情,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個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讓我們看見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魔幻小說,可以這樣烘焙

一點魔幻,嚐盡人間的鏡花水月

李昂筆下,神靈、生死、姻緣與追思這些個體體驗,乃至於奧妙、尋常無法解釋的神蹟或奇蹟,全都是集體經驗在回應一個時代下生存所必須面對的社會孤寂、焦躁與不安之解方。

無論探索的是飲食男女,性暴力,女性情慾,生死輪迴,或者政治壓迫,歷史記憶,創傷,和演變,她的小說總是不斷地勇敢創新突破。

更多小說傑作選

寫散文是──


健行

田野漫步,絕不要思緒迷路(邏輯)
  • 與我平行的時間

    與我平行的時間

    散文與時間的關係是疏而「縝密」

    日常中,有許多時間是有目標的。但與那些時間平行,或許還存在另一種時間。我並不是只是開會中的、寫著計畫書的、和同事溝通或和朋友聚餐中的我。有另一些我,也和那個我一起經歷著時間,卻未必在那樣的場合中說話。

    以內在眼睛觀看世界,探索自我與時間邊境。我們既是走在一場雨中,也是走在一個成形、變化中的颱風外圍環流裡。

文學裡的「過去」,永遠不僅是過去

散文是即使寫著具象的事,卻擁有抽象的、超越眼前具體事物的空間。它是對現實的描寫,但即便所寫的是眼前的一棵樹、一塊石板、一樁事件,這個再現的過程與書寫的選擇,也是一個空間的創造,與世界觀的浮出。

現實是可推翻的,至少也是可被補綴的。只是為事物呈現另一重意義,或喚來遙遠的回聲或類比,有些意義便會被重組。

散文的「細節」,就是它的故事性

鍾文音專職寫作,業餘打工,從作家到櫃姐,從櫃姐到看護工,櫃姐身分的新「聊」齋奇異時光,一次又一次短暫的萍水相逢,主線書寫站櫃時交手過的形形色色客人們,或駐店銷售時的沉浸式觀察互動。

透過每個相遇人物的面孔、神態、穿著與舉止的細節刻劃,手眼並用,讓文字像日劇深夜食堂。洋溢著治癒人心,煮字療饑。

創作步道:材料不是憑空而來,你要閱讀各種面向

張惠菁 / 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

在這個擁擠又孤單的人類世,有九個重要的閱讀面向:柔軟的邊界、在未知裡大口呼吸、踏上旅途、找回失落的記憶、用一生去完成的事、換個角度看歷史、打開感覺與神話、在另一個人面前的我,以及回到原點。

當我們想為自己的生存之道,尋找答案,書是一個不錯的起點。當然,它不是唯一的路徑。但是書裡的故事、經驗、思路、對固化思維的挑戰,是一些不錯的輔助。有許多世界在其中打開來,像一個個魔衣櫥。倘若願意,我們也走進去,更換一種空氣,為自己整理思路。

然而即使走得再遠,也有回到原點的需要。但是,原點是什麼?我們的原點在哪裡?有哪些書能帶我們回到原點?

...繼續閱讀

關於健行,這樣思考下筆脈絡
<center>我們無法憑空寫作</center>
翁禎翊袒露:文學模仿人生

我們無法憑空寫作

<center>讓文類框架引導思考</center>
專訪黃瀚嶢:環境議題思辨

讓文類框架引導思考

<center>以讀者為尊的散文成功學</center>
寺尾哲也VS.林楷倫對談

以讀者為尊的散文成功學

<center>如何彙整零散的文章成書</center>
馬世芳:談開山與壓卷

如何彙整零散的文章成書

職人散文,及其散策路線

職人書寫,是日常拆解成一連串的切片

翁禎翊在本書寫下自己從法律系學生成為法官的歷程。他記得生命中每個守護過他的人,正式成為法官之後,他也想守護每個走進法庭的人,即使彼此交會的時間宛如人生一瞬。

我們看到法官的高壓生活,也看盡人性複雜黑暗的一面。當初行星般的少年,靠著反射別人的光芒而閃閃發亮,但坦露法袍下的真心,讓此刻的他逐漸發出恆星的溫暖光芒。

自然與環境散文,及其散策路線

觀察力,身體力行的田野文字

龍應台的山林野居,透過「注視」將自然與人緊密聯繫,並從中挖掘出更深層的思考,從山林美好到荒野滅絕,從生命的脆弱到一草一木、一蟲一獸的神奇,無不揭示對生活以及存在的深刻扣問。

用散文把自我變小、放空,謙卑而真誠地深深注視,就會發現,尋常生活中,處處是秘密,日日是奇蹟,生命的美麗,只能說:不可思議。

回憶散文,及其散策路線

記憶,是從生死大事寫到貓事

來看養貓和蒔花都頗有心得的詩人騷夏,用截然不同的角度分享興味十足的各種童年拾趣或中年心事。

人生的劫難也不必然全屬禍事,轉念可以是喜事。在散文的反覆鋪寫之中重新敘事人生的藍圖,把自己從野豬騎士轉生成騎龍觀音?如果說,人生萬事皆為初版,那麼,散文的敘寫,是否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改版再刷?

飲食散文,及其散策路線

寫飲食,要掌握哼小曲的輕盈

一切所謂的尋常,從來都不是尋常的。母親不再進廚房已經七年多了,許多往事也都不記得了。所幸我還記得,廚房裡的鍋鏟聲響與飯菜香,回憶起來都那麼奇幻綺麗,如同海上琉璃光。

張曼娟二十年後再寫飲食散文,嘗到更多的是歲月的滋味。再次,她記吃食,卻不僅止於口腹──是往事、回憶、深愛的人,飽足了每一段人生。

音樂散文,及其散策路線

書寫蹲馬步,蒐集海量的素材

馬世芳從青春期迷上狄倫,蒐集數百張地下錄音,越洋追聽演唱會十幾場,歌迷資歷三十餘年。

歷經重新增補編寫的一番功夫,引經據典,詳述巴布‧狄倫窮畢生之力,以過人的詩情和想像力,在歌裡構築了一個幽深而複雜的美國,那是如夢如謎的迷宮,也是現世和歷史的倒影。

寫詩是──


先喝醉

你就可以打破語言規則(框架)
  • 夜的大赦

    夜的大赦

    詩追求語言的換骨脫胎,不要太規矩

    化身為樹林裡的幼鹿,在黑夜裡尋覓自由的語言。大膽調度,學習新鮮的詞彙以及敘述的方式,在自由的節奏裡進行風格的對話練習。簡短,有力的詩行中,包藏著另一個等待被開展的敘事,尋求文本裡的情感共振,和閱讀的樂趣

    不要被既有框架束縛,當詩找到你時,你就是詩人,就能寫詩。

原光<br>

原光

勾勒時間的輪廓,把握世界的奇特角度

詩人柏森一直以來反覆思索、關切的命題就是「時間」。

她嘗試以音樂品質寫詩,用音響和回聲探勘靈魂的深度,思索時光、輕觸微物、嚮往純粹,筆端既智性又柔情,敏魅幽微的文字,自成一個有機生態。

醜陋是美麗的,厭世是健康的

不得不吐出來的東西,用文字化作陰森的白骨與鮮紅的血液,淒厲而濃烈。

這樣的詩也許非主流,但寫詩讓我們曉得自己始終渴望誠實,渴望從開始說真話去感受到一點真實和愉快。

創作精釀:詩並不能抵擋坦克,但可以抵擋現實的荒謬

蔣亞妮 / 專訪曹馭博

關於寫詩,曹馭博引了愛爾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尼的詩句:「詩並不能抵擋坦克,但可以抵擋現實的荒謬。」詩歌發出來的聲音,要能激盪起早已被我們接受的荒謬。

廖偉棠說:「請寫危險的詩,不要寫安全的詩。」危險、害怕、野心種種欲望,更能成詩。問到曹馭博詩的「可以」與詩的「希望」,他沒有押韻、沒有壓力的說,「第一個很實際,希望我的詩可以放很久、可以愛你一萬年。第二要能提出問題,要夠迅速也夠永恆。第三,希望詩可以喚醒人們無法寸量的傷口,觸動與指認傷口,不再麻木。」

...繼續閱讀

關於喝茫,語言永遠需要舊瓶與新酒
<center>技術只是抒情的一種方法</center>
專訪曹馭博:以詩與傷口相認

技術只是抒情的一種方法

<center>對舊作的再思與重寫</center>
黃裕邦X鄭聿:詩學決鬥

對舊作的再思與重寫

<center>如何處理極端的意象</center>
專訪徐珮芬:談詩的傳達

如何處理極端的意象

<center>「詩」與「序」的關係</center>
楊佳嫻對談:閱讀筆記兼評論

「詩」與「序」的關係

詩像,玩具般奇怪

詩人穿走生活,竭盡語言怪奇

再讓我吃一顆馬拉斯奇諾櫻桃就好,配最後一口生乳酪蛋糕。再讓我看一眼,濃霧裡的尖塔。瀑布中的僧人,浪花拍打上高樓,窗裡人影擁吻。

徐珮芬的詩一直都善於處理極端的意象——黑與白、柔與烈、美與惡,將它們並置在一起,有時兩者質地相當,有時迥異,例如上述美舒鬱的劑量與閃閃發光的記憶。

詩像,穀物般扎實

無用之大用的詩,妙用無窮

詩是净化母語的魔杖,詩是抵抗説教的解藥,詩是升華自我的秘境,詩是寬容他者的海洋。詩中,沒有意識形態的撕裂,唯有多元美感的養成。

只有生活如詩,精簡與留白都充分足夠的時候,你才能從平淡簡短的話語、尋常無奇的一齣,一嚐便曉得它細膩而深刻的滋味。

詩像,導火線般易燃
微  賤

微 賤

生活無法教你這些,但詩可以

本書沒有傳統的推薦序與推薦人,成書前於網路上邀請各種來路的陌生人,在低限的資訊下投稿,描述、議論、推理、恭維、詆毀他們想像中的《微賤》。

參加者可以自在使用各種語言,一起塗黑這道虛擬的白牆。活動期間收到的文字如今已成為《微賤》的一部分,形成一張「違建」海報。

詩像,月光般優雅
第一事物

第一事物

從對詩的制約想像中,逃離

什麼是詩?永遠存在寫作者和閱讀者之間。比起名詞的詩,更常被使用的是形容詞的詩。到底,是譬喻與雕琢構成了詩?還是譬喻與雕琢比較容易獲得認同?

繼續生活的換句話說,就是繼續讓詩圍繞我們:不必然是起伏的心境,不必然有歷險的遭遇。詩,時時刻刻都存在。

詩像,土地般溫厚

新時代的母語詩,樸質芬芳

多元跨界跨語作家鄭順聰,找回母語台語靈活的氣口聲韻,展現具象物事,更藉由台語優美的修辭內裡,鍛造抽象靈思。

歷時五年,詩人找回真正的聲音、唯一的言語,貼合心思感情,進行語言的雕琢、實驗與開拓,完成一部新時代、新氣味的樂暢歌詩。跨界共鳴,名聲唸讀,打開台語詩的閱聽新體驗。

更多詩集傑作選
石榴海難

石榴海難

遺民手記

遺民手記

噢,柯南

噢,柯南

 光之書

光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