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工作,深深影響你的生活方式
重新定位你與工作的關係,找到樂在工作的動力

你是否曾被忙碌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內心吶喊:
「工作為何做不完?這份工作有意義嗎?為工作犧牲奉獻,是否值得?」

研究顯示,全美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作者認為自己積極投入工作,近半數工作者表示工作時並不快樂。許多人將一生最具生產力的歲月,浪費在根本不值得投入的工作上。想要離職,卻受財務壓力無法如願,浪費自己寶貴的一生。

另一方面,在AI 技術發展下,許多傳統的知識工作有可能被淘汰。隨著工作類型和模式不停進化,現在正是重新反思工作意義的時刻!本書作者自九一一事件罹難者故事的研究中發現:有些人對工作懷抱使命感,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安危;有些人領取低薪,卻仍然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有些人一心攀升職涯階梯,夢想能早日退休,卻因而犧牲與孩子、其他家人相處的時光。

當無法預期的天災人禍打亂生活時,你的工作值得嗎?

書中帶領讀者思考:
*工作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應該工作多久?該為興趣工作,還是為錢工作?
*高薪工作就是好工作?
*什麼工作對世界最有價值?如何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工作?
*當工作不再是生活的核心,如何才不虛度此生,讓人生更有價值?

不論你是準備踏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
還是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資深工作者、經歷職涯危機的專業人士……
這本書都能幫助你重新思考工作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讓你找到值得投入的工作,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一份完美的企畫案,是怎麼出現的?

田中志從一流的學校畢業之後,滿懷自信的到顧問公司上班;然而,第一份報告就被紅筆改得面目全非。好不容易努力寫了新企畫,卻沒有得到回饋,沒人關注,甚至連責備都沒有。

他痛定思痛,認真的反省:那些資深的頂尖顧問到底是怎麼寫企畫的?

他發現,沒有人一口氣就能寫出完美的企畫,起初都是從完成度比較低的「草案」開始,參考許多人的意見後,再逐漸提高完成度。因為只在自己腦中構思是沒有價值的,唯有告訴別人後,你的構想才會產生化學變化,進而產生價值。

【用草案做意向溝通,讓工作變輕鬆】

草案,顧名思義是「需要再推敲,可以再琢磨」的提案;然而,草案並不是怎麼寫都可以。

草案有兩種:一種是有助於抵達終點,容易調整的「好草案」;另一種是提出後沒人要看,轉眼間被忘得一乾二淨,不容易調整的「壞草案」。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能不能把周圍的人一起拉進來熱烈的討論。

尤其是討論企畫案的會議,不可能空手去參加。如果沒有草案,就無法展開具體的對話,很容易東拉西扯、各說各話。草案就是指著起點,告訴大家「就從這裡開始」的指標。

田中志任職於全球數一數二的企管顧問公司BCG時,學到:草案是用來「向別人取經、借用智慧」的工具。BCG經常使用「借用別人的智慧」這種說法,因為再聰明的人也非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顧問公司都是以「團隊」的方式,借用海外辦公室的專家、業界執牛耳的客戶、持續接觸市場及第一線的專業人士等各方智慧,才得以深入思考。草案能爭取他人的意見和智慧,找出對團隊有意義的方向。

透過本書,田中志要慷慨分享他在BCG學到的思考邏輯,藉此告訴讀者,第一線的頂尖顧問們如何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高品質的草案,讓每個構想都能發光發熱。
別人總是聽不懂你說什麼?看不懂你想表達什麼?
真正原因是你「想」不明白,也不知怎麼讓人懂。

想不明白,以至於表達失利,往往是以下三大阻礙在作怪!
阻礙一 懂得表達、卻沒有觀點,只是虛有其表。
阻礙二 擁有觀點,但不會表達,往往圖不達意。
阻礙三 既沒觀點、也不擅表達,讓人不知所云。

跨域自雇者劉奕酉是「高效思考、精準表達」的高手,
過去,曾經指導眾多企業人士做好「傳達」這件事,
也有無數人探詢過,他能精準用簡易圖表或圖像傳達的祕訣。

於是,他拆解無數成功表達範例,將「表達的思考邏輯」這件事簡化成兩個關鍵:
關鍵一: 將想法化為觀點
想法雜亂的原因是不知如何梳理。
作者教你:用「結構化思考」來將雜亂的想法整合成清晰的觀點。

關鍵二: 將觀點精準傳達
精準傳達的核心就是一看就懂。
作者教你:從「目的」著手,配合傳達三步驟,輕鬆「一看就懂」。

那麼,要怎麼將想法具象化呢?
→善用三關鍵提問
WHY:你想傳達什麼觀點?為什麼?
HOW:希望對方接收到觀點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WHAT: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可以讓對方更好理解或認同?
時刻提醒、確認這三個問題,就能「思考得更精準」。

若想加強圖像表示,讓受眾一眼就看到、看懂,
→運用三祕訣製圖
層次劃分:讓重點一目了然。
結構設定:讓內容一看就懂。
視覺優化:讓質感一眼看到。
掌握這三點技巧,就能「表達得更清楚」。

讀完這本書,
不僅學會如何精準傳達訊息,還能看懂高手的表達技巧並化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