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過程永遠始於對話,對話是一種保存過往的方式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策展人,
藉一篇篇情節生動的工作回憶,
揭示策展如何帶領我們創造全新的未來

當代最重要的展覽推手—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在30多年策展生涯裡策劃了上百場展出,其中許多計畫和展覽皆極具創新性且影響深遠。他的策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模式:

︱ 會在── 一卡行李箱裡
︱ 會在── 飯店的展示櫃裡
︱ 會在── 飛機航班上
︱ 會在── 一連串的指令中
︱ 會在── 連續24小時的對談裡

奧布里斯特在本書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

奧布里斯特以獨到觀點道出對策展的看法,包含:展覽場地的各種可能性、策展的本質、跨領域的藝術理解等,本書進入他的策展世界、撿拾其經驗碎片,讓所有對策展躍躍欲試或努力在這條路上實踐自我的創意工作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更瞭解這位當代策展人。
只要有思想的碰撞和創意的迸發,策展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

文/郭怡汝

奧布里斯特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策展人之一,曾在2009年和2016年被國際當代藝術雜誌《藝術觀察》(ArtReview)評比為全球當代藝術圈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榜首,過去也曾擔任巴黎藝術博物館館長,目前為倫敦知名蛇形畫廊 (Serpentine Galleries) 藝術總監。他自1991年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World Soup)以來,已經在全球策劃了超過350多場展覽,不僅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也是一位極具創新精神的思想家,在當今的藝術策展領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策展成為一種顯學,奧布里斯特透過《策展之道》這本書,剖析了這個看似簡單卻深具內涵的詞彙背後的意義。不過,這不是一本批判當代策展亂象的檄文,而是一部讓我們重新理解策展本質的指南。奧布里斯特從個人的心路歷程出發,娓娓道來他如何從對藝術的熱情中,逐漸找到策展的方向,最後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推動者。他藉由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帶領讀者思考什麼是策展,以及它如何改變我們看待藝術、文化,甚至生活的方式。

策展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

"Curating"不只是「策展」!

在黑暗也光明的時代下,藝術創作仍源源不斷的繼續發生著,看看他們如何轉變傳統美術館保存功能,自己開畫廊引介新藝術潮流;如何「想像」策展這件事、策 畫與執行,如何在空間、經費、藝術家、作品之間取得平衡,將作品與語境展示於美術館或藝廊;如何以策展的方式,傳達意念,將創作背後的人們與現場觀眾連結,產生關聯,甚至在互動下,形成另一個新作品。


以創作為警示,氣候變遷下的藝術反思

此刻,地球正在發生:最猛烈的大火、最薄的冰帽、最快速度的瀕絕和最高的氣溫,面對全球環境災難,藝術能發揮怎樣的影響力?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回應氣候變遷議題?喚醒大眾生態意識?

環境危機正步步進逼。氣候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隨著永凍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各種極端天氣事件、失控的野火、土地荒漠化、海洋酸化等將使地球災難更趨頻仍。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全球人口,也改變自然實體,干擾植物世界,決定動物生存條件,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加速。

本書作者暨策展人瑪雅.福克斯和魯本.福克斯,在書中審視了包括繪畫、攝影、概念、裝置和表演等具有生態意識的當代藝術作品──從持續發生的滅絕事件、採掘行為留下的廢墟景觀而造成崩壞的自然場景,乃至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鉅的邊緣化地區藝術,這些作品對人類世及其對世界的負面影響做出了最迫切的回應。

從「為何」寫、「如何」寫,到寫成「什麼」

世界上的所有產業裡面,大概只有「藝術」這個產業,文字的說明常常不是在「輔助」使用者理解,而是「擴大」使用者與產品〈藝術品〉之間的鴻溝。然而,「有效溝通」一直是,也永遠會是人類交流所有事物的趨勢,藝術,當然不可能自外於這個邏輯。

十九世紀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斯金〈John Ruskin〉這麼說:「人活在世上最偉大的事情就是觀看,然後以簡單的語言表達出所見。」

依此道理,一件好的藝術創作,理當值得一篇好的文字去介紹和推廣,才能提升觀賞者對於作品的體驗。但是,甚麼是好的文字?不論是使用的場合,還是書寫的目的,不同類型的文字都應該有判斷的標準,或是範例,這就是本書要做的事情!
一個概念不能說明創作者的所有作品

文/汪正翔

對我而言,最有啟發的並非一些寫作的秘訣,而是作者舉出的具體案例,說明「細緻的分辨」如何的重要。像是作者引述評論家克勞絲(Rosalind Krauss)對攝影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aman)《無題電影停格》(Untitled Film Stills)的評論,她指出如果是一個鬆散的評論,可能會將兩張女性被觀看的照片都解釋為一種女性的物化。但是克勞絲細膩比較之後,卻發現兩張有所差異,一張是女性自顧自的擺弄(下圖左),一張卻是有意識地被觀看(下圖右)。

同樣的狀況讓我想起「類型學」這個概念,在台灣我們很容易以此來描述那些反覆拍攝「同類」事物的作品,並上溯自貝克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所建立的類型學攝影,他們拍攝工業時代的建築,譬如水塔或是廠房,然後將照片用並置方式呈現,宛如一個工業建築的圖錄;但是在《觀念藝術之後》(After Conceptual Art)一書中,卻細膩地分析貝克夫婦的類型學方法其實有「反特定時空」與「反藝術」(反納粹)企圖。他們拍攝的廠房刻意抹除了時空的線索,而圖錄的呈現方式,是一種「去藝術性」的手段。這與台灣所謂具有類型學特徵的作品,宣稱要透過這個「藝術」方法發現「區域」美學特色其實相去甚遠。

策展是實現諸眾的詩學

這不是一本通用的協助藝術策展的學習者把展覽辦周到的策展操作手冊,而是一本想藉由本書在經由全球化新自由自經濟體系長時間無孔不入地塑造、歸化、均質化的群眾之中,啟動更為異質、更具主動性的藝術諸眾。或是要讓原先看不到的、沒有聲音的被看到、被聽到。
本書所集結的文章在於強調策展本身的創作論,同時也是進行對「策展技術」的思考,包含策展中發生的寫作、形式、空間拓樸、主體性等思辨面向。

以在地現實做為我們的問題意識,以書寫抵抗遺忘

本書將「當代」此一在地時間點視為與八○年中後期政治解嚴與社會變動相關,更明確地將九○年代專題展覽的出現,以及對應對既有藝術機制之不滿,做為台灣當代策展研究的暫時性起點。以1992年「延續與斷裂:宗教、巫術、自然」專題展作為開端,整理到2012年,標舉出在此二十年間策展概念的推進、策展實踐層面的翻新、以及對後續產生影響力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