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讀者進行一場前所未見、兼具智識與藝術的歷史探索
跟隨哈拉瑞教授的腳步,我們將踏上穿越時空的旅程,去發現那些改變世界的力量,那些力量讓我們聚集在一起,卻又常常讓我們分裂!歷史真的是由惡毒的君主、浮誇的總統和卑鄙的獨裁者推動的嗎?金錢、宗教和帝國又是如何介入歷史巨輪的運轉?
這些大哉問,就讓我們瞧瞧,是哪個歷史超人在推動文明的興衰:是隨機先生、衝突女超人、循環女超人、還是帝國女士、美元隊長、天空人?
...繼續閱讀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位思想家,交鋒激辯21世紀9大核心問題與解方
從經濟與社會不平等加劇、才智至上的價值扭曲、教育反向重分配、廣大勞動者失去尊嚴、民選政客無法代表民意、氣候變遷、大規模移民、右翼崛起到左翼的未來,9大核心問題環環相扣,帶讀者以獨特視角,深入洞察,在當今金權結構與民粹問題交織下,如何重新思考我們所了解的一切。
這在過去歷史上是看不到的。如今,新的階級衝突已經出現。這本書不僅幫你了解現在應關注什麼,更要幫你用行動去參與改變。
以經濟史、產業史的鏡頭,重探臺灣戰後發展之路
全書分為三部。在第一部,作者以石油與棉花產業為例,說明臺灣如何累積工業化初期所需的基礎資源,以及戰前遺產如何化為戰後資產。
第二部探討組裝性產業的興起,包括自行車與汽車產業及其零組件供應體系,裕隆與福特六和為主要個案。經濟發展不僅靠工廠生產,亦需知識和制度的支撐;第三部轉向經濟統計制度與現代經濟學教育在臺灣的建立。
岸本美緒教授立基於「地域社會論」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深入淺出地解讀地方史文獻,將目光聚焦於民眾面對變動局勢的回應方式。
藉由明清之際江南社會發生的事件或民變,解析「當時的人們為何採取那樣的行動」、「怎樣的狀況使人們朝向這個方向運作」、「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他們的社會」等問題,並從中帶出社會流動與輿論擴散、社會不安與民眾運動、陽明學流行與民眾心態,以及國家權力與民眾對應等重要課題。
對於與日俱增的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學術研究,注入了難能可貴的補充
本書挖掘1913年民初國語語音從研議到確立的過程,再談到二戰(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國府退守四川所實施的全國語言政策,另也探索台灣戰後日語、不同漢民族語言及原住民語言的多方角力,最後收束於探討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推廣及相關的政治波瀾。
在作者書寫的這段歷史中,兩岸時而交錯、時而平行發展的「國語」纏結著政治考量、殖民勢力、離散族群、各地南腔北調等因素;也由於種種交互融混與作用,才形塑出今日數億民眾使用的語言。
歷史人物」經常是真假虛實,混雜各種信息於一身的載體。
「亞洲人物史」編輯體例的特出之處,即在此。就縱向來說,本書關注的不僅是存在中的事實,更關注人們所認知的真實,以及融為一爐後對後世的影響;就橫向來說,以單一人物為中心,並附傳其他相關人物,使讀者理解所記述的人物與其所處世界的互動,呈現豐富的時代圖景。系列透過大型的出版計畫,以跨越古今的人物選擇,呈現人物史傳的當代意義。
以羅馬的案例而言,帝國的解體不應歸咎於外來族群,而是因為在帝國的經濟與政治勢力向外緣地區擴張時,促成新的邊境聯盟、新的移民,以及區域衝突,進而削弱了帝國中心的實力。
此外,新崛起的波斯也成為羅馬的競爭對手,更讓已經衰弱的羅馬感到非常大的壓力。
本書特別關注──這些大規模暴力的文化描繪對於人們理解國家現代化有何貢獻?這些經常和暴力交織在一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讓人們重新揣摩暴力行為?
國家規模的歷史暴行與個別受害者所經歷的痛苦之間的關係為何?做為歷史見證的電影和文學產生何種影響?諸多媒體如何以傳統歷史學者無法辦到的方式,讓人們接近這些實為「歷史」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