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來心理勵志選書

所謂的「變老」就是這樣嗎?

囤積物品、向親友和陌生人發牢騷、從不道歉......

看看這份「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清單!

它會讓你開懷大笑、哭泣、讓你審視自己的人生,還會讓你理解你的長輩。

作者以其超群的洞察力與親切感,讓我們在字裡行間卸下心防,一起探討這看似尷尬、不太愉快的議題。他精妙的洞察力,讓子女可以嘗試面對年邁父母的變化,也讓年長者能有審視自己內在的機會。閱讀本書會幫助您重新思考「老化」一詞,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迎接人生的下一篇章。不論您處於什麼年齡階段,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書店員推薦!
偶爾也會懼怕自己老去之後,對於理所當然能做到的事,一點一點變得無能為力而感到自責的樣子,不過當看到艾爾帕西諾83歲照當爸的新聞,又覺得沒什麼好怕的(但人家是教父),同時也意識到,「老」不是數字上的增長,也不是生理退化,而是以什麼心態面對生活。
心態不只是個人感受,更會實際影響健康與壽命。「對年老持有負面觀點的人,平均壽命短了7.5年。」這不是單純的心理安慰,而是科學證實的事實。這讓我意識到,保持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不僅能讓人過得快樂,更能讓人活得更久。



「操勞半生,這次我只為自己而活。」

蘇敏,一名普通的女性,在原生家庭中被迫放棄自己的學業養家,在婚姻中受盡丈夫的精神與肢體暴力,56歲時,她做了一個在許多人看來「瘋狂」的決定——她收拾行李,開著一輛小車,離開待了大半輩子的家,開啟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沒有豪華的露營車,沒有詳細的計畫,只有帳篷、一點存款,還有對自由的渴望。

  「女人這輩子不就是這樣嗎?」這句話,她聽了半輩子。她的日子被婚姻的冷漠填滿,被家庭的責任壓得喘不過氣,忍耐、遷就、付出,直到她意識到,自己已經快要消失在這場生活裡了。

  於是,她決定逃走。

射手媽咪婷婷書評推薦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期望在他人身上得到自我肯定,當不可得的時候便否定自己,就如同蘇敏從小到大都從未體會過什麼叫做「愛」與「尊重」,所以她學會討好,結果只是讓自己離期望更遠,其實只要先學會傾聽自己的內心,照顧自己的需求,根本不需要仰賴任何人,就能做自己最忠實的依靠,而這個道理,蘇敏過了半輩子才逐漸領悟,也因此鼓舞了許多仍舊在生活中掙扎的人們。(節錄)



比起包容力,我更需要憋尿力

人終有一老,誰都逃不掉。
老後不過出門散個步,就忘了回家的路?
老人日常寫成詩,充滿「唉唷喂呀~」的日常

讀者陳子楹書評推薦!
幽默到不行的長輩俳句又來啦,我實在沒想到出版社竟然又再度歡樂大放送,前幾天我看到我媽在客廳拿起前三集看得非常開心,不只覺得好笑,還覺得內頁的字體很大很讚!

當下有點感動,因為其實在小時候就曾經在媽媽的梳妝台發現歐美小說,只是隨著年紀漸長,漸漸地就沒有再拿起書本閱讀了,現在有時候想要分享一些好書給她時(有關料理或是先前的那本媽祖書),她都會說字好小看不清楚,所以就沒有機會讓她去認識書裡的世界。

多虧了銀髮川柳,不只讓媽媽重拾紙本書,也從書中找到了一些共鳴,真棒。



不執著任何人,就是在取悅自己

轉個念,習慣也可以改變。

把習慣整理好,心就能安好。

一個人之所以會鬱鬱寡歡,或常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就開始胡思亂想,通常都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當我們對這種「心中有事」的狀態習慣成自然,就會落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從此難以脫身。

人生的不安很多,但你可以選擇不讓它停留;我們的內心難免執著,但你可以習慣不在意。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快樂其實源自強大的內在心靈,所以你真的不需要因對方的反應而煩惱,也不必為旁人的情緒而動怒。只要不刻意放大,他人的眼光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被束縛的自己。

想要中止情緒內耗,找回舒適的內心,就要重新建立你的心態與習慣。本書透過62個安頓情緒的技巧,教你如何聰明放下無止境的煩惱,懂得好好傾聽自己,學會不再被周圍左右,不再因悔恨執著,活得更輕鬆、更自在!

該以自己為優先了!

中年以後,雖然許多事不可逆,卻無疑是人生中格外清醒的階段。就是現在,你可以毫無顧慮地將焦點轉向自身,用心善待自己,只留下真心嚮往、舒服且充滿熱情的事!

花朵盛開時固然美好,但燦爛過後,不一定伴隨著凋零和傷感。只要改變觀點、轉換方向,可以期待下半場人生有另一番風景和體會等著你。

獨處,反而不覺得孤單

★在珍惜每一天中累積歲月
這二十年來,我不曾感到寂寞。有可以支撐生活的工作、有身體健康的母親和手足、有兒子,也有值得信任的朋友。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

但世上沒有比這個更幸福的事情。與其思考和擔憂不知道將來是否會發生的事情,我認為現在所累積的每一天都關係到老後的生活。即使擔心未來也莫可奈何,我能做的只是累積今天。

銀髮族超前部署

除了生活費之外,還有醫療支出與照顧花費,你預想到了嗎?

.3C產品不上手,而慨嘆自己年紀大了、不中用?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癌症與失智最好的方法,你做到多少?
.老朋友情誼深刻,新朋友帶來新視野,如何維繫老交情、建立新關係?
.如何能夠與朋友同樂,也可以一個人放鬆地獨處?

無論是誰,最後都是一個人

「一個人的老後」並非僅指「終身未婚女性」的老後生活,而是所有「未婚」、「離婚」、「喪偶」的單身女性都會面對的人生大件事。



日本知名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推出的《一個人的老後》在日本及台灣各地吹起一股「老後」討論旋風,無論單身與否的女性均面對現實地開始關心起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住居、人際、照護、理財、遺產和身後事安排等生活課題。


醫院是治療疾病的地方,不是死亡的地方

什麼情況「只有斷食才能善終」?斷食往生是自殺或者殺人嗎?
「不想吃」、「吃不下」是可以的嗎?
推廣斷食自然善終侵害了誰的利益?「倫理」與「法律」孰重……


推廣「隨順斷食.自然善終」的志工醫師畢柳鶯,在她母親斷食往生後的五年間,閱讀了近百本國內外探討死亡、靈魂與臨終照護的書籍,這些書對她有著深厚的啟發,她在本書中擇要介紹,讓我們看到國內外善終死亡權的發展、爭取歷程。

本書以畢醫師走入推廣善終運動這幾年的經驗為軸線,除了分享國內外善終先行者的創見、他(她)們遇到的阻力與助力外,畢醫師也把自己出版三本有關斷食善終的書後,所遇到的貴人幫助、衍生問題、醫界框架、病人或家屬的迷思等,作完整的闡述與思辨。
 


書寫安寧照護的挑戰與荊棘之書

善終是一種歷程、心境、情緒、關係、靈性的平安。
斷食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
不斷食,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

如何讓一個人在生命盡頭,在自己屬意的地方,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向生命告別?
喪鐘不總是為別人而敲,我們需要更早思索,在人生終站,如何無憾、尊嚴自主地離開人世。

道阻且長,不忍醫療人員帶傷前行,宛婷醫師說:「我們必須背靠著背,互相守護。」

「至少從一個故事起身時,可以拍落那些塵埃,無差別,也無定義的。
因此我不會扳指去算,被幾個家庭所感念,或被幾個家庭所傷害,於是就像銜尾蛇般,我並沒有從經驗走向經驗,然後變成成見,而是每一次都歸於初始,因此照護的世界就成了無限大。
無始無終,這是死亡所教會我的。」──摘自內文〈緣薄的醫病關係〉

每一天都在倒數計時

死亡或許是晦暗的,卻也能在其中看見人類韌性、希望和愛的光點。曼尼克斯醫師透過對生命、死亡及其間隙的深刻思考,描繪出溫柔面對死亡的可能性,也展現了生命結束時意想不到的美麗及尊嚴。

有時,患者能夠贏得延長的珍貴時光;但有時候,延命可能是殘酷的,死亡才是必要的慈悲。每個人想要的「善終」各不相同,我們都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謝幕並離開這個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