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蓋五大洲各主要文明和國家的約1500個歷史事件,搭配近1000張精美插圖和照片,其中有遠古的岩畫、希臘羅馬的雕塑、拜占庭的馬賽克、中國的水墨畫、波斯的細密畫、日本的浮世繪、近代歐洲的油畫,還有各地世界遺產建築和博物館中珍貴文物的照片。通過這本書不僅可以輕鬆了解歷史,也能給獲得美的體驗,值得反覆欣賞和收藏。
以道教文化和知識為背景,將中醫的臟腑、經絡等放在人體生命與宇宙自然的關系中進行說解描畫,既有外在觀察,又有內在實證,必然會對專門的醫家,道家和中醫愛好者產生極大啟發。
本書選取了與大家關係最為密切的“養生”和“治療”兩部分內容進行講解,每部分又分門別類,把講述同一內容的原文歸納到一起,詳細介紹了關於飲食、起居、情志、自然、病因、病機、不同疾病的治療等30餘個專題知識,配以輕鬆幽默的漫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釋艱澀難懂的古籍。
用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深奧的博弈原理,通過簡潔明瞭、幽默風趣的語言將高深的博弈論講解透徹,幫你輕鬆構建制勝策略思維,讓你在工作、生活、學習中得心應手,從而擁有更好的結局。
《無知的教師》令我們面對任一種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哲學都避而不談的詞,我們的政治現代性的奠基之詞:平等。它被各種強有力的意識形態丟進歷史或黯淡無光的未來,但被朗西埃重新置於現在。
雕刻、手寫、繪畫、編織、建造、彈奏、放風箏、講述都可視為製作。本書系統提出了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學、建築學中會通的“製作”思想,主張通過開放學科對話,由內部認識的“做中學”和“知行合一”的方式來探究學問,進行超學科的思考、行動和研究。對材料與形式、設計的意義、景觀感知、有生性、個人知識和用手行為等議題的探討,結合了多元視角的製作案例和實驗:從史前石器製作到中世紀大教堂建造,從圓形土丘到紀念碑,從放風箏到繞線繩,從繪製到書寫,諸此種種,所涉學科視野不囿於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學、建築學,更旁及文學、哲學、現象學、心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等。
...繼續閱讀
什麼是文明?是挑戰的解決方案,是人類求存的所有成果。文明演化過程中經歷過的反思與迭代,解決過的難題與困境,為我們今天貢獻了經驗和思路。
這本書就是帶你跟隨在古人身後,一年一年地,用“理解之同情”,用置身事內的姿態,去理解他們在那個時代做的事、想的問題、設計的制度,對於今天人的啟發是什麼:
•規則的夾縫中有怎樣的做事之道?
•古人的處世心法給今天的我們哪些啟發?
•大宋的皇權到底在害怕什麼?
•建設大一統的秩序究竟有多難?
•莘莘學子如何獲得對個人命運的掌控感?
•如何用經濟視角來衡量戰爭與和平?
•文明的融合還有什麼新解法?
•系統的車輪滾動起來後,個人為何身不由己?
•天才是如何淪為“奸邪”的?
•活出方向感有多重要?
•我們為什麼要成為“多維生存者”?
倘若人類享有自由的話,那麼這種自由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自由?如何解釋和理解我們集體生活的規律性與模式化的特徵?何為文化以及何為社會?不同的人類共同體之間的各種差異以身份、視角或權力等方式體現出來,這些差異的來源、意義和影響又分別是什麼?人類學是否為研究非人類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紀,我們該如何理解和思考人類學理論?
以“娛樂解剖”作為方法,徹底拆解“韓娛”奇觀背後的“厭女”病灶,開出犀利的體檢報告和解毒指南,每一句都是炮轟父權制大眾文化的粉紅炸彈。
這是一本描寫西安碑林區圖書館是怎麼建立的紀實文學。作者楊素秋受命籌建該區圖書館,如何一磚一瓦搭建公共圖書館?遇到了什麼樣的誤解、阻力,並如何對抗腐敗?數十名知識分子和專家,如何濃縮和篩選自己的閱讀經驗,為圖書館貢獻誠意?一座小小的圖書館,會為群眾的閱讀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實際上,理財行為並非僅依靠冷冰冰的數字和公式,很多時候會受到你的情緒、喜好、立場和很多意料外的因素影響。因此,致富和守富的關鍵並不在於懂得多少知識,總結了多少規律,而常常在於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認清事物運作的本質。
電視和報紙的泛濫使得社會國家化和國家社會化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轉型,公域和私域之間不再有明顯劃分。這在如今監護制度缺失的情況下,一方面導致公共領域的包容性特徵正在消失,另一方面由於不同聲音的日益不和諧以及挑戰性話題和意見內容的複雜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媒體消費者利用數字平台,退回到志同道合者的屏蔽式回聲室。
當今是一個人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矛盾的是,敘事話題的泛濫竟暴露了一場敘事的危機。在“故事化”的喧囂中,充斥着一種既無意義又無方向的敘事真空。
資本主義借助故事化將講述佔為己有。它讓講述聽命于消費。故事化生產出消費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幫助下,產品被賦予了情緒,向消費者承諾獨特的體驗。如此一來,我們買賣、消費的其實是敘事與情緒。“故事”被推銷,故事化實為賣故事。
當代著名哲學家吉奧喬·阿甘本的晚年隨想錄,睿智迷人。與作者迄今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書不同,本書如同作者的思想遺囑。
人的生命轉瞬即逝,光景所剩無幾。作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學家,他能看到、聽到、想到什麼;而借由他的感官,我們又能看到、聽到、想到什麼?阿甘本以詩性優美的箴言,追逐內心的風暴,捕捉他關於哲學、歷史、寫作、生活等方面的哲思,記錄他的晚年觀察,以及對當下生活的思考。雖是碎片化的語言、吉光片羽的思索,卻能帶給讀者永恆的啟迪與靈感。
在普遍的心靈危機之下,何處尋找安心之道?本書是一本蕞適合現代人讀的佛學智慧入門讀物。從現代人的日常和體驗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拆解佛學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學真正的精神關切,來回應當代人種種的心靈追問,幫助每個感到人生之苦、對環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獲內心的自由和安頓的力量。
梁寧的這本書,將顛覆你對商業的諸多認知。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告訴你如何本質性思考的書。它會讓你明白,為什麼你的產品總是賣不動,為什麼你的創新總是不被認可,為什麼你的團隊總是缺乏動力,為什麼你一直努力卻總在原地。經過30年的行業沉澱,作為無數商業大成大敗的見證者,梁寧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最本質的商業真相,給你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價值—共識—模式,一個極簡的框架,讓你瞬間看到自己忽視了哪個角落。書中不僅有理論,更有盪氣迴腸的產業故事:從絲綢之路到SHEIN的蛻變、中國手機30年崛起,腦白金與瑞幸的秘技……穿越百年的時間長河,穿越所有的案例,你會看到:真需求是一切商業的本源。
這不僅是一本商業書籍,更是一本幫你理解人性、洞察社會的作品。記住,商業創新不是靠運氣,而是靠系統方法。現在,你可以做出選擇:要不要加入那理解“真需求”的1%?選擇權在你手中。
東京通勤鐵路網是地球上最複雜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一,塞得滿滿的車廂和那些遵守紀律的通勤乘客則也是東京地鐵網中為人稱道的“特色”。本書作者細緻入微地透視了東京通勤地鐵網,向我們展示了,融入一種一直在超負荷邊緣運轉的系統將如何對一個共同體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嚴重不良影響,但與此同時,融入這種系統也創造了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有着獨特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證明是數學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極具開拓性的特徵之一。沒有證明,就無法談論真正的數學。本書講述了證明的演變及其在數學中的重要作用和啟發意義。從古希臘幾何學時代開始,涵蓋代數、微積分、集合、數論、拓撲、邏輯等幾乎全部數學分支中的證明故事。
作者聚焦“計算”與“不可計算”這一主題,從廣泛意義上的計算與數碼媒介歷史檔案中擷取一系列歷史事件,諸如手工織布機上編織的複雜代數圖案、攝影技術、人工生命模擬、遊戲代碼、黑箱等,旨在展現計算興起于世界的成與敗,數碼如何既繁興同時卻又萎縮,網絡如何既相互聯結卻又同時相互齟齬、分崩離析,而這一切又是如何改變了人們的認識與交流、工作與生活。
全書內容形散而神聚,以蓮印、海貝、龍涎香等微觀事物為線索,追溯它們的來源和去向,及其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廣泛探討以中國為主要對象的亞洲大陸,與印度洋諸地、太平洋島嶼等地的文化、貿易交流史,最終展現出一部豐富又精緻、跨越幾個世紀的全球互動史。
從1865年至1915年,英國與荷蘭在東南亞劃分了各自的殖民範圍,開闢出新的邊界線。然而,這一過程卻助長了由鴉片販子、假幣走私者、人販子和軍火商組成的龐大地下經濟網絡,邊境地帶的走私活動尤為活躍。
本書重新評估了“性”在新自由主義社會中的作用。兩位作者認為,“性資本”不僅僅能夠在性領域獲得優勢,還可以在金錢、地位和職業領域產生實質利益。書中概述了四類“性資本”,包括“默認”的貞潔、為性工作者所用的“身體剩餘價值”、“具身性資本”——性感,以及新興的“新自由主義的性資本”,進而討論了性、經濟價值與社會不平等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本書從法律社會史角度解讀《紅樓夢》,聚焦十二位(類)女性角色,對應十二個清代法制問題,整理與《紅樓夢》中事件類似的清代司法案例,剖析清代女性困境的制度性原因,考察了清代性別、家庭、法律、政治間的互動與演變。作者綜合多重視角,立足“法學與文學”研究路徑,聚焦人口拐賣、生育、財產分配、官員考核等社會議題,分析了《紅樓夢》作者及書內女性角色如何受到當時禮教與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與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與社會的風貌。
通過大量製作精美的地圖與從世界各大博物館搜尋的珍藏圖片,將人類的足跡與文明的擴展直觀地呈現出來。我們來自何方,我們的先祖是如何跨越茫茫的草原和無際的大海散居世界各地的?我們的文明如何為其他文明染上色彩,其他文明又如何被我們融合為自己的一部分?科技如何從一地傳播到世界的另一端?財富如何在全球流動?……
本書是一部充滿智慧與溫情的家教指南,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道路。書中匯聚了1000句精妙絕倫的誇獎之語,每一句都如同璀璨星辰,不僅點亮了孩子的心靈天空,更激發了他們內在的無限可能。這些誇獎不僅僅只是一些語句,更是愛的傳遞,它們像種子一樣播撒在孩子的心田,生根發芽,最終會綻放出自信與優秀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