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搶購★

──以紙雕藝術疊砌一封撫觸歷史傷痕的書信──

【高雄市立圖書館「好繪芽獎」首獎之作】

《若是咧送批》作者玉米辰以郵差的敘事出發,運用精湛的紙雕藝術,層層堆疊出那些被遺落在歷史空白處的家書,和家書背後受難者前輩和遺族的人生群像,第一人生的敘事文本和魔幻寫實的畫面,讀者彷若化身歷史的信差,不知不覺也踏上一條漫漫長路,踩著既輕也重的腳踏車,穿行過森林、水田、崖間、聚落……逐步走進禁聲年代之中,帶走一疊故意被遺忘與封鎖近半世紀的書信,並牽引著腳步,一刻不停留地前往此時此刻的尋常時間──為了,回家。

我們普遍在民主自由的泥壤中成長,或許難以想像在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乃至解嚴後,有許多人因為追求理想、堅持信念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本書透過藝術和文學詮釋,讓彼此用柔軟的方式觸摸歷史的紋理,激發出對於共有的未來產生更深刻的思辨、更多美好的願景。

「《若是咧送批》以雙向的見證與對話,嫁接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逝者與傷者,生者與死者,也連結了受難者與非受難者,他所表達的,不只是『共感、共情』而已,更是『共傷、共痛』,一種更深的溫柔。在眾多與「無法送達的遺書」互文、對話、轉譯的文本中,展現獨特而動人的敘事張力。」──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轉型正義


家族創傷

被迫遺忘與噤聲的記憶

細膩描寫白色恐怖如何撼動一個家族的命運。當讀者隨她走近廖家過往,也將意識到:那從不是遙遠的政治事件,而是一場滲入無數家庭日常的災難,影響至今。上一代出於保護而選擇沉默,卻讓下一代在不知情中成長。這不只是廖家的故事,也是許多臺灣家庭共同背負的歷史傷痕。


世代理解

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生於「天然獨世代」的她,如何和「信仰社會主義」的阿公彼此理解、惺惺相惜,是這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最動人之處。


黨產爭議

被消失的日本建築

搜羅20棟日產房屋,包括寫真館、旅館、市役所、喫茶店與咖啡店等,透過歷史文獻、照片與精美手繪建築圖,構築起這些日產房屋不被臺灣人熟知的故事與來龍去脈。讓人們感受到轉型正義與歷史還原所帶來的影響,如果能因此開始關心不當黨產議題,對轉型正義也有進一步的貢獻。


實現正義

犧牲必須活在集體記憶中

「轉型」是指從專制獨裁體制過渡到自由民主法治社會的「過渡」;「轉型正義」是指在這種「過渡」時(期間),一個國家對過去國家機器被特定勢力操控而導致的不公不義必須予以矯正而進行相關必要的工程,以實現正義;具體來說,就是還受害人一個公道,並重建過去被破壞的正義標準。

黨國神話迷霧


政治謎團

梳理二戰後臺灣主要的政治史

近幾年來美中關係急遽轉變,臺海安全屢屢成為焦點。這是自一九七〇年代美中建交以來,國際局勢最大的轉向,將嚴重牽動臺灣命運,作者從「美國政府—國民黨政府—臺灣社會」三方關係加以觀察分析。作者希望透過對這段歷史的回溯與借鏡,能有助共同體的成員們理解臺灣當前狀態,並在此基礎上思索未來道路。

反思漢人中心


剝奪連結

如何在移住過程中被打散重組

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並透過41張精細的地圖與社會網絡圖,全書立基於事件時間性,闡明歷史的路徑依賴、時間異質因果、全局偶連性等特性,並駁斥「強制下山乃歷史進程之必然」與「統治者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移住」這兩種常見解釋。


原民發聲

時代變遷下的原住民生存軌跡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散文》全3冊共有50位原住民作家、127篇經典好文,接力寫下斐然燦爛的山海人文風景。以橫跨半世紀的日記、隨筆、報導文學,描摹出繁複的時代肌理,鐫刻打磨著傳承千年的精神信念,讓世界聽到了原住民文學中鏗鏘昂然的哲思聲響。


流離播遷

歷史命運曲折的社群

立足泰雅族大豹社的資料基礎,廣泛蒐集檔案、志書、調查報告、報刊資料、田野實察、口述訪談等多元史料,運用各類型的方志史書文本,鋪陳大豹社群流轉山林的歷史,再度為沒文字的民族發聲。


原客互動

以南北客家「區域」為比較的研究

「客家帶」的研究區域,是指客家人、原住民、閩南人在南北臺灣丘陵和平原地區內的族群互動空間。結合社會學、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從政策、具體案例,呈現當代的族群互動以及族群關係的同異性,為將來區域間各個層面的整體比較奠定基礎。

漫漫民主路

★開放的公民行動★

──創新且去中心化的政治實踐──

【打造「公民科技」,以介入社會運動】

歷經十年田野,作者深度參與並觀察 g0v黑客如何一方面運用數位工具實踐去中心化治理,另一方面開發公民科技以實踐基進的數位民主行動。

作者提出「寄食者行動主義」作為核心概念,解析g0v如何藉由反覆辯論和轉譯「開放」的模糊與多義,如寄食者般遊走在國家體制與社會運動、協作與反抗之間,從而在快速變化的國內與地緣政治中,發出異議並打開行動的空間。

作者從臺灣的民主發展與政治現實出發,爬梳g0v崛起的脈絡,剖析其如何將「數位民主」打亮為臺灣的國際招牌,同時也直面其內部的矛盾、張力與限制。


抉擇行動

老派知識分子參與臺灣社會轉型的漫漫歷程

瞿海源與他的友伴站上歷史節點,他們對抗威權追求自由,卻也經歷了被政治、情懷、流量、與被自己迷惑的考驗,各自人生,也印照成我們的當今。而一切都還在沖刷中,但因為看見過往,當今所見,緩緩都有了歷史疊影,新的理解可從此而生。


解嚴經歷

相較他們凹陷的深淵,我只是小小一道刮痕

作家房慧真於解嚴前後經歷──仍停留在威權時空的學校體罰、青春少女的身體啟蒙、MTV迪斯可隨身聽情色電影院的文化大雜燴──同時,臺灣社會正產生巨大的轟鳴。當她三十多年後回望這一切,身體的記憶是當下而強烈,政治的意識卻是後知後覺。


認同選擇

血淚經驗成為民主成熟茁壯的根基

小笠原欣幸即以此宏觀又透徹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過1996以來的八次總統選舉,在每一屆選舉的章節中檢視各陣營的攻防、分析成敗之因,以及每次選舉結果對臺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並且也對許多選舉中的迷團提供解答。


青年參與

青年世代共同撰述的地方政治讀本

這個青年世代大多出生於解嚴之後,曾經被稱為「天然獨世代」,他們對自己所生長的這個國家有更強烈的認同與投身的熱情,他們體悟到:如果不去了解台灣地方政治的過去與現實,也無法真正改變那些一旦提到地方政治就會出現的負面字眼。

建立主體性


建構臺灣

第一本以台灣大眾立場寫的台灣史

《台灣人四百年史》是第一本站在被殖民、被剝削、被壓榨、被屠殺的台灣人立場,寫出「台灣民族」的歷史發展及「台灣人意識」的形成過程的著作,截然不同於一般的台灣史書籍,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及實踐性的經典地位。


主體視野

以「山、海、平原」撰述臺灣的眾多面相。

山、海、平原是臺灣歷史的三個元素,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起作用,有時交互起作用,有時分別起作用,或彼消此長,或毫無干係,端視議題而定。當我們研究島嶼歷史,如果心中懷有這三個意象,會有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找到定位的安穩感,也能隨時維持一個以臺灣為主體的全視野。


美感霸權

以衝突與爭議寫給台灣的情書

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分析中國性、台灣性與西方性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音樂現身

透過聲音的軌跡,重建民族的存在與自信

透過詳實的資料爬梳,對台灣音樂發展史的固有觀點提出嚴謹的挑戰、對話、批判與翻案,並重新訴說呂炳川與李哲洋兩位被長期忽略的本土音樂研究者的生命史與學術成就,標記他們的時代位置,進而展開一張俯瞰台灣民族音樂發展路徑的多元歷史圖景。

臺灣日治時間

在時間的隙縫中,找出未被言說的歷史


航空歷史

呈現出台灣飛行場/機場百年來的發展歷程

耗費超過二十年蒐集資料,藉由十多年間的實地調查後整理而成的台灣航空重要著作。全書以百年來台灣島內島外飛行場/機場的發展歷史與脈絡為主軸,介紹其歷經的演變,以及殘存的各種遺構,是研究台灣航空發展及台灣軍事遺跡、戰爭遺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經典。

世界與臺灣

  • 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

    冷戰到底有多冷?人民眼中的冷戰世界

    ★從人民視角書寫的冷戰史★

    ──遠方的戰爭,意外改寫臺灣命運──

    【「所有政治──實際上都是在地的」】

    1950年,一場爆發在朝鮮半島的戰爭,點燃了臺灣歷史的轉折點。
    原本被美國冷落、幾乎放棄的孤島,因韓戰爆發而成為冷戰前線。
    美軍第七艦隊開進臺海,國民政府獲得喘息機會,美援源源而來,臺灣踏上另一條歷史軌跡。
    政權穩定,美援接踵而至,島上也隨之進入長期戒嚴、全面動員與白色恐怖的年代。
    國家強化敵我邊界,人民則陷入彼此監控與噤聲的體制之中。
    這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更是理解今日社會氛圍與集體心理的關鍵時刻。


國際的臺灣

台灣與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每一個時期的台灣,都展現無比精彩的歷史韌性。走入國際從來都不是現代才有的議題,本書精選九處歷史遺跡,九篇精彩的台灣世界史,已可抵達的地景為立足點,從歷史的角度重新爬梳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原來島嶼的前世今生,早已融入世界的豐富與多元。

成為臺灣人?

★從民族到國族★

─認同,在困惑中前行──

【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

「儘管臺灣已經民主化,但至今因內部存在不同的歷史記憶而爭辯不已,也因資源配置、國家目標差異,不時引發衝突。民主化之後新生的臺灣共同體仍須戰戰兢兢、努力維繫認同與向心:包括如何增進臺灣這塊土地上先來後到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如何對一起走過的苦難與變革形成集體記憶、產生共感;如何使不同群體的權益都能獲得確保、人們得以安身立命,並珍視由此而來的幸福感與成就感。當人們不僅滿意並珍惜現在的生活,且願意為未來攜手打拚、挺身護衛,臺灣共同體才能夠堅定凝聚、屹立不搖。」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作者橫跨日治與戰後,精心勾勒被忽略的歷史連續性軌跡,並結合多樣史料與個體經驗,細緻還原臺灣認同從萌芽、擺盪到成形的動態過程。這段從挫折中奮起、在失望中重塑自我的歷史,是我們思考當前認同議題與未來集體方向的重要基石。


化解歧異

分裂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臺灣是座不斷被移植、移民的島嶼,人民與制度皆組成於不同時間的橫向移入。不同時期移入的居民各自擁有對島的記憶、歷史認知,對過去與未來有不同理解,成為臺灣特有的「雙螺旋時差結構」,既成就了文化思想的多元,也分裂了政治認同及諸多議題上的共識。如何達到和解共生與族群共榮,是臺灣的百年課題。


塑造記憶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作者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離散經歷

從記憶與書寫,探尋外省移民的在地群體認同感

透過口述訪談及文獻檔案,探討這段歷史軌跡所衍生的四種社會創傷──逃離中國的社會創傷、希望消散的社會創傷、中國返鄉的社會創傷、返回臺灣的社會創傷,以及事件四十年後,他們的後代如何以家族親身經驗為中心,利用共享記憶復原且創造出懷舊文化產物,進而建構一套與離散完全相反的臺灣外省群體在地化與認同感。


時代傷痕

一生軍旅,為誰而戰?如何理解被歷史波瀾翻動的底層

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省思那一段臺灣與老兵的時代歷史。在這一背景下,透過四部在臺灣生存或有聯結的老兵故事,讓世人明白,戰爭下沒有贏家,特別是那群在歷史波瀾下主動或被動加入戰場的底層老兵,共同遭遇亂世的愚弄,戰爭對他們及家人所造成的傷害,一生難以抹滅。

臺灣名人錄

★臺灣半世紀外交史★

─「中華民國的外交官,沒有悲觀的權利。」─

【以記憶,道盡台灣國際關係的特殊性】

《和光同塵》是一名外交官的故事,也是對台灣國際關係與國內政治的歷練紀錄。台灣外交官因歷史因素,需面對更為艱鉅的處境,熟知其中甘苦的李大維指出,回首投身外交事業的起點,從留學美國時任駐美代表處諮議,回台後,歷任外交部各層職務及新聞局長,後任駐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代表,再回國任外交部長,又任國安會祕書長、總統府祕書長。這漫漫長路也是中華民國一世代的外交記憶。

他明白外交官必須展現沉穩的力量,才能維持國家在外交立場上的方向,讓台灣穩建地走在世界的航道上。……他或許不是獲得最多媒體關注的那一位,但他的努力與付出,落實了台灣的外交政策,也在許多關鍵時刻,成為守護國家利益的堅實後盾。
──蔡英文|中華民國第14、15任總統

別冊篇

臺灣自然景觀

別冊篇

文藝臺灣

文學是時代的產物,呈現作家個人內心與外在世界的交會圖像。臺灣歷史脈絡複雜,族群文化多元,作家受時代變動、文藝思潮的激盪而創作,所產出的作品也因此而更加豐富。

臺灣作家為自己的時代留下最佳的美學演出,也為自己的社會留下非常特殊的風格。無論是個人創作或是通過結社而形成流派,都已經在流動的時間過程中留下印記。

臺灣漫遊錄

臺灣漫遊錄

單車失竊記

單車失竊記

反重力

反重力